卿本伶人,奈何为臣
公元9年。正月初一。未央宫中。
正是新年,汉人最隆重的节日。宫殿中张灯结彩,布置得焕然一新。
堂下文武百官却一个个沉默不语,他们低着头,垂手而立,很多人心头异常沉重。
大殿上,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站在年幼的皇帝旁边,一个侍臣端着一卷东西正在高声读着:“咨尔婴,昔皇天右乃太祖,历世十二,享国二百一十载,历数在于予躬。《诗》不云乎?‘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封尔为定安公,永为新室宾。於戏!敬天之休,往践乃位,毋废予命。”读到这里,中黄门停下来,偷偷看一眼那个男人,连忙又继续读下去:“其以平原、安德、漯阴、鬲、重丘,凡户万,地方百里,为定安公国。立汉祖宗之庙于其国,与周后并,行其正朔、服色。世世以事其祖宗,永以命德茂功,享历代之祀焉。以孝平皇后为定安太后。”
读罢,侍臣规规矩矩地退到一旁去。这个五十多岁的男子走过去,抓着小皇帝的手,一副痛心疾首地样子说道:“过去周公摄位,最终得以还政于平王,而现在,我却迫于皇天威命,不能效仿周公!”说着,撩起宽大的衣袖,擦拭着眼睛。他真的流泪了,而且是涕泗横流,哀哀欲绝的样子。良久,他终于停下来,示意中傅将小皇帝扶下殿,北面称臣,自己坐在皇帝龙椅上。底下群臣连忙跪倒:“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坐在龙椅上,接受大臣们的顶礼膜拜,这一刻他期待了太久太久。端坐在殿上,他内心欢喜欲狂,可是依然摆出一脸戚容,似乎还在为不能返政于小皇帝而痛心疾首。他不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便成为悖逆的代名词,受万世唾弃。
如果早死十八年,他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位周公,接受后世百姓的称颂,成为百代臣子的楷模。
如果早死三十年,他也会成为明珠藏匣、怀才不遇的典型,而且他富而好礼,贵而下士,会博得大家的同情,很多人会为他鸣不平。
他当然会获得这些,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表演家。
他便是大名鼎鼎的王莽。
王莽,字巨君,西汉成帝时著名的五侯的宗亲。父亲名王曼,元帝皇后的弟弟,不幸早死,是母亲和嫂子将他抚养大。母亲丧夫,嫂子也丧夫,这两代女人都将希望放在王莽身上,对他要求很严格。当他的那些堂兄堂弟们一个个走狗斗鸡、声色犬马的时候,王莽却在潜心学习,研读儒家经典。
儒家的思想,在规范言行、束缚人性、整治人伦朝纲的同时,也为虚伪、做作提供了生存的沃土。能言守规范行合经典,这自然是守规矩的人,那么做得比儒家经典要求更高,自然更是品德高尚的人。儒家提倡亲死则在墓旁造庐,守孝三年,有人偏要在墓边挖个坑道住进去,守孝十多年,儒家讲究亲死则痛,有人便哀毁骨立、鸡骨支床。做得更过分的,自然鹤立鸡群,获得了好名声。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他们只是在表演而已,但这种表演依然受人们欢迎。
王莽就是从这个起家的。
阳朔三年,王莽的大伯,大将军王凤生病,作为侄子,王莽前去侍疾。每次喂药,他总是先要亲口尝一下凉热,生怕大伯喝得不舒服。侍疾期间,他蓬头垢面,夜不解衣,长达数月之久,可怜王凤之子被挤在一边插不上手。他的这份孝心,让王凤感动不已。行将就木之际,成帝来看望王凤,王凤特意叮嘱成帝,一定要照顾好王莽。王凤死后,王莽被拜为黄门郎,升官为射声校尉。从此,王莽走上了政治舞台。
他的表演,不仅为他带来了实际的东西,也为他赢得了好名声。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名声真是太重要了,它甚至比你眼前得到的一点实际更重要,因为它将会影响你一生的命运。
王莽的好名声,让很多人对他敬佩不已。他的叔父,成都侯王商上书成帝,表示愿意将自己的封邑分出一部分,封王莽为列侯。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中郎陈汤等人,都是名重一时的名士,也称颂王莽。永始元年,在王凤死后五年,成帝封王莽为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这表示王莽已经逐渐开始摆脱王凤的光环,开始有了自己的个人影响。
地位愈尊,王莽节操愈谦。他广布恩德,乐善好施,急人所急,济人所需,而他自己家却分外节俭。妻子衣不曳地,家无余财。他尽自己所能,笼络着天下人心,为此殚精竭虑。
他的侄子王光跟他儿子王宇同岁,王莽为这两个孩子同一天娶妻。正值高朋满座,下人跑来说,太夫人身体稍有不舒服,得需要某种药物,于是王莽开始表现出不安,没等宾客散去,他已经多次起身前去探视,他的孝心赢得众人交口称赞。
他曾经偷偷买了个婢女,结果被亲友们知道,他赶紧声明:“后将军朱博没有孩子,我听说这个女人善生子,就买来打算送给朱将军。”当日就将女子送去。
天下士子们是最好笼络的,杜甫一句“呜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空话,让士子们感动了上千年。王莽所为,赢得了更多人的赞扬,他的名声,已经逐渐超过了他的五侯伯叔父们。
此时的王莽,并没有什么非分之想。他只是想通过这样的表演,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名声,让自己的政治前途更光明。世人皆好虚伪,也都知道别人在矫情,但这依然是一张百打不厌的好牌,因为大家都需要。人人都知道别人在虚伪,但人人依然继续虚伪,并为更虚伪者所折服。
王莽在朝野的声望扶摇直上,他的前途如此光明,他多年的付出总算没有白费。但他前面还有一个人,这个人不除,终将成为他仕途上的绊脚石。此人名叫淳于长,太后姐姐的儿子,五侯们的外甥,王莽的表兄弟。
此人跟王莽一样很有头脑,曾经在王凤病重期间,跟王莽抢着侍奉王凤,也同样得到王凤的欣赏,因为太后的缘故,此人后来地位一直高于王莽。
在赵飞燕立皇后的问题上,淳于长出力颇多,往来皇帝跟太后之间长达一年多,几乎磨破了嘴皮。赵飞燕最后终于得以立后。在建造昌陵的问题上,淳于长也立过功劳,他也因此深受成帝的宠信。
成帝是一个很洒脱的皇帝,他喜欢做甩手掌柜,朝中的事情委托给辅政大臣,他自己整天逍遥快活,跟赵氏姐们玩乐。从他即位开始,大舅王凤就开始辅政,王凤之后轮到王谭,但此人因为骄奢被废,辅政之任落到王音头上,王音之后是王商,王商之后,就该到红阳侯王立了。但是王立因为贪赃枉法,被人弹劾,失去了辅政的资格。朝廷转而委任王根为辅政大臣。
王立被废之后,开始分析原因,到底是谁在背后捅他一刀,让他前途尽失。一个人被绊倒,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谁作案的动机就最大。王立之后,五侯已经到头,按职位和关系,该到淳于长了,于是王立便认为,是淳于长故意中伤自己,凑巧此时淳于长正是成帝身边的红人,这更坚定了红阳侯的看法,他对淳于长充满了怨气,这怨气直冲霄汉,惊动上天,所以成帝对此非常清楚。
淳于长其实是被冤枉的,弹劾王立的是丞相司直孙宝。淳于长此时深受两宫的宠信,志得意满,春风得意。人一得意就容易忘形,就敢为所欲为,淳于长就是这样。他看中了龙额思侯的夫人许孊,韩宝去世,许孊寡居,她耐不住寂寞,就跟淳于长好上了,成了淳于长的小妾。
男欢女爱,两厢情愿,这本不是多大的事儿,问题是许孊的身份特殊,她是许皇后的姐姐,而此时许皇后已经被成帝废掉,整天在长定宫以泪洗面。淳于长成了她姐夫,她知道淳于长深受皇帝的宠信,于是通过姐姐,请求淳于长跟皇帝求情,重新立她为皇后。
淳于长答应了,他接受了许后的数千万财物,回复说可以让皇帝设左右皇后,许后可以立为左皇后。许孊每次入长定宫看望妹妹,淳于长总会让她带着书信,故意戏弄许后。就这样过去了一年多时间。
淳于长在戏弄许后的时候不会想到,有一双眼睛早就盯上他了。王莽早知道了这件事,他一直记着,等待最合适的机会。不久,王根病重,上书请求辞职。朝廷又到了更换辅政大臣的时候了。如果不出意外,淳于长就要升任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王莽跑去找王根,将淳于长戏弄许后的事儿说了,还说淳于长早就盼王根死了,这样他就可以早点儿上位。许后虽然已经被废,但她毕竟曾经是皇后,这事儿耽着皇室的尊严,淳于长这番举动真是太放肆了。王根立即大怒,差点儿忘了自己的重病,怒气冲冲地责问王莽:“既然你知道这些,为什么不早点儿说?”
王莽赶紧说:“不知道您是什么意思,所以一直不敢说。”
王根说:“快去找太后,跟太后说这事儿。”
王莽飞快跑去找太后,将事情又说一遍,太后也非常恼火,气呼呼地说:“这个臭小子居然敢做出这番恶事!快去,告诉皇上。”
王莽又跑去找成帝,成帝对淳于长没有多大反感,但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太后既然已经动怒,舅舅王根也生气,淳于长就不能再留在京城了,成帝罢免了淳于长的官职,让他回封国去。因为跟王立有纠葛,淳于长被处死。
算起来,淳于长还算是王莽的表兄弟,他的地位比王莽高,又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扳倒了他,使得王莽的声誉扶摇直上。敢向比自己高的官下手,敢对自己的亲戚下手,敢向幸臣下手,不是忠直之臣,谁能为此?王莽的忠直得到朝野的一致赞扬,王根早有退意,趁此机会,再次向皇帝辞职,推荐王莽自代。
绥和元年,王根免职,成帝任命王莽为大司马,担任辅政大臣,这一年,王莽三十八岁。大权在握后,王莽更加勤勉和蔼,他专心朝政,选贤任能,握发吐哺,散财与人。岩穴之士无不倾慕,公卿列侯人人称赞。
在王莽辅政一年多后,绥和二年三月十八日,纵情声色的汉成帝暴毙,太子刘欣即位,史称汉哀帝。一朝天子一朝臣,更何况外戚?哀帝上台后,外戚傅家开始发达,哀帝也一直希望任用亲信。精于世事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看出端倪,让王莽辞职。刚刚即位的哀帝没敢答应。不久,有人上书,建议尊哀帝祖母傅氏、母丁氏,被王莽及师丹驳回。几天后,宫内设宴,内者令将傅氏的座位摆在太皇太后旁边,被王莽斥责。傅氏大怒,不肯临会。王莽自知已经得罪哀帝和傅氏,于是再次辞职,这次哀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两年后,王莽阻碍尊傅的事情被重提,王莽被遣回封国。
王莽离开京城后,他以前的作为有了回报,在被罢遣的三年里,有上百人上书,替王莽喊冤。凑巧此时发生了日食,于是哀帝将王莽召回京师。
此时的哀帝也沉湎于他的声色中,他身体不好,但也不肯控制自己。这个时候他得到了一个令他痴迷的美男子,名叫董贤。他们同吃同睡,如胶似漆。为了让心上人高兴,他拜二十二岁的董贤为大司马,辅佐朝政,他甚至一度打算禅位,将帝位让给董贤,他愿意做董贤身后的男人。即位五年后,二十二岁的汉哀帝病逝,留下董贤成了“遗孀”。
就在汉哀帝去世的当天,太皇太后王政君就来到未央宫,取走了传国玉玺,派人快马加鞭召王莽。宫廷之事,呼吸成变,唯有早作准备才能控制大局。而最重要的准备就是拿到兵权,从来都是谁掌握军队,谁就拥有主动权。王太后下诏,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期门兵全部归王莽掌握。接下来最重要的事,就是下了大司马董贤的权力。董贤只是一个奶油小生,在朝廷除了皇帝,再无根基,毫无谋略可言,也无任何野心。王太后将董贤召来问:“皇帝不在了,你是大司马,国家砥柱,你看丧事该如何办?”
董贤跪在地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情急之下,他脱掉帽子请罪。
王太后见他如此,知道他没什么作为,放了心,于是说:“新都侯王莽以前曾经主持过先帝的丧事,你找他商量去吧。”不用王莽费心,董贤自然跑去找他出山。董贤知道,哀帝这一走,他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很快,尚书奉王太后之命弹劾董贤:“大司马是皇帝的那个啥,皇帝病重期间,他不侍奉,亲尝汤药,简直失职。请禁止大司马进入宫殿司马中。”董贤跑到宫外请罪,王莽派谒者以王太后之命册免董贤。董贤不是傻子,他知道朝廷的规矩,三公被责被册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自裁。以前有个丞相叫王嘉,不肯自杀,惹得皇帝大怒,最后还是被关在牢里死去了。于是在接到命令的同一天,董贤与妻子自杀。
皇帝没了,大司马死了,王太后是个妇道人家,频频出面也不合规矩,再说年龄也大了,朝廷还得个拿事儿的人。于是王太后让大家推选大司马。论在朝野的资历和威望,以及跟皇室的关系,很少有人能出王莽之右,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都推荐王莽,前将军何武和后将军公孙禄担心又会出现外戚专政的现象,反对王莽辅政,他们俩互相推荐。
王太后任命王莽为大司马,跟众大臣商量立嗣的事儿。成帝无后,最亲近的是元帝的后人,元帝三个儿子,成帝已经去世,定陶王后人也死,只剩中山王之后。大臣们奉迎中山王为皇帝,是为汉平帝,即位时年仅九岁。此后,王莽作为社稷之臣开始辅政,向他的人生巅峰一步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