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思维》——故事主导世界
《人类简史》中有一个观点——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不是在雨后是否会使用工具,而是人类会讲故事。这个世界已经被故事统治,而那些讲故事的人自然主宰了这个世界。
从古至今,有无数令人口口传颂、经久不息的故事影响着一代代人,比如刘邦斩蛇起义,引无数豪杰投奔,共创大汉王朝;许仙白娘子的凄美爱情诉说了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让男男女女沉浸在这美好中、追求着美好;孟姜女哭倒长城让人们看到了爱情的力量以及秦王的暴政;农夫与蛇喻示着做人不能恩将仇报、不知感恩;孔子和耶稣成为东西方的最高精神信仰,指引着一切......这些故事影响了无数人,也是这些故事组成了人类社会,更是这些旧的故事和不断被创新出来的新故事在推着人类继续往前。
一
为什么故事会有如此大的威力?
郭德纲有段相声:有观众老给我讲说不要欺负于谦,老说他家里人这个那个的,就没别人可说了吗?各位,说相声就要说故事,故事得有人物啊,这个人物我不能扯得太远,说我隔壁王大爷一儿子的同学如何如何,观众会没有代入感,思维容易发散,聚焦不到故事本身去,就算有包袱,效果也很难出来。所以只能说最近的人,那观众肯定不能说,说了是要骂街退票的,我也不能说自己,我是逗哏啊,那我只好说于谦,你们才最可乐,我也只能说于谦,反正谦哥也不在乎,是吧谦哥。
故事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它会让人感觉自己就身处在这个故事当中,亲眼目睹着整个事件的经过,故事的人物、情节、细节只要被讲故事的人描述出来了,那这些都会出现在听故事的人的眼前和脑子里,感染力极强,那么故事想要表达的东西就会完全被我们所接收,甚至认同。用一个实际发生(也有可能是编造的)的事来做依据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是故事最基本的一个特征——代入力、感染力强。
人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呢?因为真实世界没那么乌托邦,人们喜欢听故事里美好的东西,如历经千难万险终获成功、英雄拯救世界、相爱的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坚持就会胜利等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常见也没有那么理所当然,即使坚持不放弃,最后依然失败的大有人在;两个相爱的人经受考验、挫折后散了的也大有人在。可人们喜欢看喜剧,生活中没那么多喜剧,只好从故事中寻求安慰了。有人也许会说,故事也不都是美好的啊,它也有悲惨的结局。不错,这样的故事也很多,但这些结局不是喜剧的故事,它传达出来的精神一定不是消极的,它一定是鼓励积极、勇气、正义的东西,让人看到一丝希望,即使希望渺茫也要奋不顾身地拼上一把。退一万步来说,即使这些东西都没有,人们还可以庆幸:想好我不是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
人们做决定的时候很艰难、很犹豫,不是他们心中没有答案,而是他们缺少一个事实依据,如果有人来告诉他说就这样去做吧,他会坚定自己的想法和决定,并实施行动,通常这个人就会给他讲一个他所需要的故事。一百单八个好汉聚义梁山,想做番大事业,可毕竟都是出身不好的人,缺乏一个具有大义的依据,这时一块石碑顺势出土,讲述着这一百单八将的前生今世,至此,他们就有了“替天行道”的“事实”依据了。
二
讲故事不是哪一类人的专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讲故事,只是各自的目的不同而已。我们会对孩子讲那些寓言故事,是为了让他们简单有趣的故事中明白一些重要的道理,培养他们的认知和三观。这通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小孩子是不会听你讲干巴巴的道理的,如果一个家长或者老师整天对着一个小孩子讲“你要如何如何”,那是在是太失败了,讲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胜过唠唠叨叨几个小时。
当然,听故事的也不止是孩子,成年人也在每天听着故事,只不过不是简单的启蒙故事了。一个像样的公司、企业一定会有它的企业文化,但这个企业文化一定不是空想出来的一句口号,它一定是包含着一个足以令人相信的故事。我之前在海尔工作,入职培训时就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海尔是如何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冰箱厂发展到中国顶尖的家电制造企业的。其中当然有脍炙人口的张瑞敏砸冰箱事件,这个故事只要被讲述出来,谁都知道它意味着什么,也永远不会忘掉这个标志性的故事。
那对于我们普通个体来说,我们每天听到的是什么故事呢?这个故事叫做目标、理想,它属于未来的故事,也许是你自己讲给自己听的,也许是身边信任的人讲给你听的,也许是整个社会讲给你听的。这个未来的故事很美好,你会成为一个你想成为的人,你会拥有想拥有的东西,它会激励着你努力、前进,让你相信终有一天自己未来的故事会成为现实。这个故事很重要,它是你在遭遇挫折和困苦时最好的解药,因为它喻示着希望。同样它也是最大的假象,它可以让无数人为了一个未来不确定的故事前赴后继,不计代价。
三
那什么是故事思维呢?以我读完安尼特-西蒙斯的《故事思维》的视角来看,这种思维包含三种。
一,批判性思维。这个世界被大大小小的故事充斥着,而这些故事的真假难以分辨,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事实”都是别人讲的故事,并且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故事。就像《西部世界》中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可他们止不过是别人创造出来的人物在创造出来的不同情境中一遍遍地往复,细思极恐。在眼见不一定为实的社会里,凡事都得多思考一层、多想想如果这不是真的呢?也许故事有另一个版本,只是我们没看见而已。
第二个是局外人思维。“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我们都懂,可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所吸引,我们会不自觉地被带入其中,这个时候我们所有的情感、感受甚至认知都会被故事影响,甚至被牵着鼻子走。所以当一个人在忘乎所以地讲着一个美妙的故事时,适时地跳出这个故事,看看他真实的意图是什么。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最后一个思维就是“善于聆听”。当我们和别人交流、沟通时,就算自己有再好的观点、故事,也要很好地去聆听对方说的什么,而且要给出最适合的回应(这种回应不是简单的让对方知道你在听,而是情感上的回应)。以前的我只认识到这一层,认为与人交流时最大的技巧或者说最重要的就是聆听,可我却没有想到聆听的目的究竟为何。如果是和自己的朋友聊天,或者听他们说说自己开心、不开心的事情,这当然就是最重要的,可我们很多的交流、沟通都是带有目的性的,当不是简单的朋友间聊天时,聆听的目的就变成了获取最重要的信息,了解对方的意图,因为“聆听是为了更好地开口说话”。
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讲故事的人,可是故事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也极为重要。利用好故事,让它成为最好的工具,来帮我们达到某种需求和目的,也要具备故事思维,通过故事看本质,更好地聆听别人的故事,讲好自己的故事,更加清晰地看待自己、看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