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为什么成为经典(三)
这篇小品文短短的篇幅竟然容得下如此丰富的内容,有记叙,有描写,有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让这篇文章更像是一篇规范的“记”,层次清晰,层层推进,由叙事开启文章,完整交代了记叙的六要素,时间记叙之详细让本文更像是一篇日记,时间是夜晚,起因是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地点是承天寺,经过是作者找张怀民步于中庭。叙事以后,作者笔锋一转,着力描写散步所见之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这一句妙就妙在直接写庭院地上就好像有一潭积水一样,空灵而透明,不仅这样写不够,作者还接着写那水中还有水草和水藻交错横生,为什么好像有一潭积水,为什么水中的水藻和水草还看得如此真切,作者都不说,只有一句话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真是传神而又精炼简洁到极致,竹子柏树既交代了周围所有的景物,又揭示谜底,而一个影字,点出了那些积水是为何出现的,那些水藻和水草又是如何出现的,有光才有影,作者不说光,只说影,自然就让人们联想到天空中那一轮明月,想到那皎洁的月色照在深夜的庭院里不就像是空灵透明的水积在庭院里,而那周围晃动的树枝投射在地上的斑驳陆离的影子又多么像水中的藻荇交错横生。那个盖字更让人觉得用的妙,盖有大概是,表推测的意思。作者不用这个字,意思就变成确定无疑了,读起来就缺少起伏,让读者一读便知道这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的意思。有了盖这个字,文章立刻就变得亦真亦幻起来了,让人不知道到底眼前是晃动的水草还是周围的树木,到底是一潭积水还是月色如水,作者都不能确定了,只有陶醉在这有如一幅水墨画般的美丽月色中。
最后三句议论则把文章推向了有一个高度。那就是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境界。作者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就是想说像今晚这样美丽的月色到处都有,哪里也都有,可是他们唯独缺少了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他们的美丽存在因了我们这两个闲居之人懂得欣赏这些美,才更有价值,我们共同完成的这幅画面必须有人的存在,才是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