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蛋吧!抑郁君

懂事的孩子,经历过怎样的绝望

2018-09-11  本文已影响0人  李金萌

本文首发于新浪博客心理师金尚、公众号金尚小时空。

懂事孩子的背后,满满的是恐惧与危机感

温尼科特提出了“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

真自我是指一个人的自我以自己感受为中心构建的,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假自我是指一个人的自我以他人感受为中心构建,自己的所言所行都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

懂事的孩子都有着一个假自我,一旦自己的行为令他人失望,自我价值感便降到极低。在做事情时一切行动听从大人的命令和指挥,不敢有所逾越。孩子的懂事,本质是向大人示好,从不不说喜欢不喜欢,从来没有渴望不渴望,不争不吵不闹,把所有的难过和委屈都埋藏在了心里。

冰心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对于懂事的孩子来说,这微笑里是沉重的卖惨。因为他们的童年记记忆里有苦涩的泪水、强忍的委屈、疲倦的迁就。

小时候,第一次和母亲去上街,路过街边的小卖部,馋得要命。小心翼翼地提出了第一次要求,想要吃个冰糖葫芦,母亲说我们家没有钱,不能给我买。我狠狠地把口水咽了下去,眼巴巴地看着另一个小女孩在舔着糖葫芦的甜蜜蜜。

过了一会儿,在一个人群拥挤的地方,我一下子就找不到妈妈了。我害怕极了,周围全是陌生的大人,没有一个熟悉的面孔。我感觉像是掉进了一个无底的深渊,好害怕,我丢了?这时候我害怕得嚎啕大哭,哭了好一阵,母亲出现了,我激动地扑进母亲的怀抱。

母亲对我说,刚才她一直躲在暗处,看我什么反应,是故意考验我的。我们家孩子多,不能和别人家比,我作为家里的老大,一定要懂事,为弟弟妹妹做出榜样,帮父母分担。我眼泪汪汪地点点头,似懂非懂,从此我就成了一个不快乐的懂事的小孩。

对于母亲而言,这只是小事一桩,第二天她就有可能忘了。可是我永远忘不了,这是我第二次被遗弃了。

第一次是在6岁,因为父母想要三胎就把我送给了一个亲戚;后来,三胎生出来,没人带孩子和做家务,又把我要回来。

我不再相信母亲了,但却无力对抗,只能于巨大的恐惧中,隐忍逃避。我的心早就死了,从不对父母提出任何要求,独自行走在孤独的边缘。而在父母眼里,这样不吵不闹安安静静,就是他们所期望的懂事。

所以,我从小到大,没有玩具,没有零食,没有新衣服,没有零花钱,不参加培训班,不闯祸,不生病,只需要读书和吃饭。即便这样,上学期间每一次拿生活费,母亲都要给我做一番感恩教育。大意是她为了我读书,如何如何辛苦,如何好何付出。搞得我好像是,哪怕多吃一口饭,都觉得自己是在犯罪。

对成年世界的恐惧和对生存的危机感,构成了我全部的认知。我成为了一个惊魂不定的兔孩子、鼠孩子。一个被巨大恐惧所压制,完全失去自我的人。

懂事的小小孩,真的很辛苦

1、懂事的孩子太过于自卑、太过于委屈

一次,全班同学一起去镇上看电影,电影院门口卖着非常好吃的羊肉串,同学们都去买。我下意识地感觉到自卑,那是我不敢想象的,那是我不配得的。有同学主动对我说挺好吃的,让我尝一口,我尝了一口,果然很好吃,但我还是没有去买。

凡是有类似的情景,我都会主动压制自己的欲望,给自己洗脑:“太贵了,买了也没有什么用”、“我不想要,我不想要”。

我见过一言不合就要和别人撕逼吵架的同学、同事;见过哭天抢地非要父母买最新款玩具的小孩;见过在微博、在朋友圈与人怒怼争论的人;见过和父母就某事平等发表自己观点看法的人;见过在公交车上坚决不给老人让座的年轻人。

我不知道他们做得对不对,只是很清楚的知道,我不敢。我不敢任性,不敢不懂事。

如果可以任性被宠爱,哪个孩子甘愿在委屈中懂事呢?

成长是一去不复返的,小小孩的成熟懂事,同时还伴随了许多的“自卑”和“委屈”。

2、与人相处呈现讨好模式,一有人际冲突首先道歉

懂事的孩子,从小会被收获到很多的赞扬,亲戚邻居会夸奖“好孩子”。而好孩子表现出来的“好”不是真好,而是出于恐惧。

因为他们从小就知道:只有懂事,才能得到关注和爱,一旦不懂事,就会被否定,被批评。

很多家庭中,父母往往会对孩子说,“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久而久之,孩子就认为马上承认错误并道歉是让父母停止训斥的最好方法,虽然可能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虽然他们心里可能也很委屈。

这样的模式逐渐被内化,当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孩子总是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使得这些孩子的人际关系呈现出讨好模式,一旦发生冲突和矛盾,总是忍不住地先去道歉。

道了歉之后,又觉得自己贱兮兮的,不住的后悔。但,即便这样,真心的朋友仍旧寥寥无几。

3、太过于在意别人的感受,唯独忽略了自己

从小就会察言观色,擅长分析大人的情绪。

乘坐汽车的时候,哪怕我觉得很闷热,想要开窗,我首先想到的是,我旁边这个人愿不愿意开窗,我得先问问他同不同意;或是我觉得冷,想要关窗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我旁边这个人愿不愿意开窗,我得尊重他人的感受。

看吧,在我的模式里,哪怕是一个陌生人的需要,都要比我自己重要得多!

记得小时候,有几次天已经黑了的时候,父母还没有回家,家里又没有蜡烛。黑洞洞的,我怕得要命,但是我还得非要装作大姐大的样子,因为还要保护弟弟妹妹。我把弟弟妹妹搂过来,说,“别怕,姐姐在呢,姐姐会保护你们”。

这种感觉,很像我刚毕业参加工作那会,我自己欠了助学贷款,欠了同学的钱,穷得要命,连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连床睡觉的垫棉都没有。却还要想着父母弟妹的生活,时不时的给他们零花钱。这使得我刚工作那几年,心累身累到极点。

去年热播剧《欢乐颂》中的樊胜美,自己在大上海都难以立足,穿着廉价的地摊货,住着出租屋,要资源没资源,要人脉没人脉,要存款没存款,要男人没男人。却还要承担着养活父母哥哥一大家子人的重任。

这不就是我刚刚工作那些年的真实写照吗?仿佛照镜子一般,从旁观者的身份,我第一次认真审视了我当年的境况,才更加确知了我当年其实自己就是一个泥菩萨过河的现实。

明明我才是自己最应该在意和照顾的人,明明自己都还在匮乏,却想着要去先满足别人。这就是懂事的小小孩长大之后的人生。

懂事的小小孩,真的太过辛苦!

越懂事的孩子,长大后,也许越痛苦。原因就在于:他们压抑了心中太多真实的需求,成为了为别人而活的人。再懂事的孩子,也只是个孩子。愿你能做一个快乐的孩子,只懂该懂的事.    ——《童年》

金尚,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首批认证心理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教师。2018年1月出版《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