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优秀的绵羊》有感,祈祷疫情早日解禁
文|珞历
拿到《优秀的绵羊》这本书在春节前,恰好是疫情爆发前夕,整个生活计划因为疫情全乱了,日日看着确诊人数在攀升,心变得极不安静,读书自然也变得三心二意,此时似乎不管写什么读什么,都是不合时宜的,88岁的奶奶无比担忧,一直在叨叨:“活了这么久了,这个样子的春节真是第一次见!”。
好在,家里的老人孩子都远离此疫,只是生活上极为不便,肩负着照顾孩子,还要时刻叮嘱老人戴上口罩出门,每日都忙得连轴转,事事都在肩上,所以身心俱疲,每每夜静之时拿起威廉·德雷谢维奇的这本《优秀的绵羊》,不自觉地想我离这些“优秀的绵羊”有多远,说是分属两个世界也不为过。
今日终于读完此书,莫名地有一种大快人心之感,书中的很多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只恨自己读得太晚,掩卷之时脑子里莫名地蹦出“精致利己主义”、“冒充者综合症”两个概念。
【优秀的绵羊】:绵羊是怎么炼成的?
在读此书之前,不妨读一下本书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前言中提到的《精英教育的劣势》,一篇万字长文却拥有百万阅读量,可见它戳到了很多人的痛点,一类是梦想挤进名校成为精英的人群,另一类是已然在名校却变成优秀绵羊的人群,还有一类是单纯的看客或者推手。
2008年,威廉·德雷谢维奇在即将辞去耶鲁大学教职前,发表的这篇文章,当即像病毒一般传播开来,几周之内,它的阅读量就超过10万次(后来累计阅读量超过了100万次),大部分阅读来自年轻的天之骄子,他们感觉自己上当了,谁都不愿意变成绵羊,即使那绵羊是优秀的。
无疑,绵羊是温顺的,被驯服的,这样的意象并不讨喜,可以拿来当宠物,但是自身是绝然不愿意成为绵羊的,特别是这些天资聪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爱好广泛内外兼修,貌似无所不能的精英名校的天之骄子。他们天然的傲骄不容许自己变成一只绵羊,然而他们不得不承认,威廉·德雷谢维奇说的有道理。
一语惊醒梦中人,对他们来说多年的教育和努力其实是毫无意义的,他们被灌输了一整套他们嗤之以鼻却又无法摆脱的价值观,直面那些优秀的绵羊,个个优秀得让人瞠目结舌,却无法认清自己的内心,能够说出他们心声的书凤毛麟角,《优秀的绵羊》算是一本。
那么“优秀的绵羊”到底是怎么炼成的呢?
有一些说法耳熟能详,从我们自己开始,到我们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魔炼”:钢琴、小提琴、围棋、国际象棋、书法、画画,琴棋书画所有可以叫得上名字的兴趣爱好通通尝试一遍,再来一拨体育运动,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样样都学得像模像样。如此这般学校社团活动不能少,再加上外语说得地道流利,AP课程、SAT考试样样顶尖,寒暑假再送到印度支教几次,最后获得名校的录取通知,这名校之路算是“修成正果”,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十几年时间,绵羊们根本没有精力去思考自己的追求,只道是前面有一个自带光环的名校可以憧憬可以仰望,以为那就是理想,终极的理想,只要进到梦寐以求的名校,就算是“功德圆满”。
而当他们真的被名校录取之后,不少人就开始迷茫,甚至在名校毕业之后进入社会,进入职场的时候,更加迷茫。优秀的绵羊很努力地炼成之后,成了迷途的羔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也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些什么。
书中提到哈佛大学的本科学院前院长曾经说过:“太多的学生,在头一两年里就如同在跑步机上循环,突然有一天感受到危机骤然降临,如美梦初醒一般,对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付出而到底为了什么,而感到惶恐。”我想这不仅仅是哈佛存在的问题,对很多人而言哈佛遥不可及,但不管几流的大学校园里,同样的困惑一样也不少。不优秀的绵羊,一样也是迷途羔羊。
《优秀的绵羊》一书一针见血地批判美国的精英教育正在走向一个误区,而这个误区是有共性的,大学过于职场化,学生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背离了教育初衷。威廉·德雷谢维奇毫不留情地指出精英教育对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揭露了精英教育高高在上,一边疏远人性,一边鼓吹“虚假的自我价值”、提供平庸和安全的诱惑,丧失自我创造的能力。大学不应该是只培养就业能力,而应该是塑造灵魂的地方。
【精致利已主义】:精英教育的精致伪装
记得“精致的利己主义”的说法,来自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的一段话: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当时此言一出,激起千层浪。精致,带着一丝小资的即视感。利己主义者是指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表面上看,他们是那么成功,高学历、高薪酬、高品位、高智商。然而他们却是利己主义的极致,一切活动都以利己主义为核心。高智商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最大特征,能够成为精英人士都不是凡俗之辈。
而造成“利己主义者”的原因恰恰可以追溯到孩子出生之始,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一直被灌输的固化的思维: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考试得高分。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学生,唯独不知道怎么自我思考。最终挤破脑袋进入名校,志得意满其实也只是使其更加“精致”而已。
网上有一段关于高晓松炮轰清华博士的视频:清华博士学霸梁X上奇葩说,请三位导师支招找工作,遭到高晓松怒斥炮轰,“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而是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来对你的教育?”
高晓松直接抨击的是,名校作为镇国重器,一味地迎合学生求职找工作,如此急功近利,这和职业技术学校有何不同。听起来非常高大上,但转念一想,清华博士学霸梁X何错之有,他从小就被灌输一种读书的理念,千辛万苦过了高考独木桥,而且是很优秀的那种,重点初中,重点高中,掐尖各种竞赛,你以为学霸们容易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进名校嘛,似乎进了名校就万事大吉了,名校文凭意味着可以进名企找高薪工作。
梁X在清华十年,本科学法律,硕士读金融,博士修新闻传播,这一路走来其实并不容易,可是没有人告诉他人生真正的意义,他无疑是优秀的,成功之路已在脚下,然而这或许是他的父母想看到的,肯定不是这个社会想看到的,真正的智者强者应该心怀天下,立意高远,而不是足下方寸之地。
然而这么多年的教育,究竟给了他们什么,经过十几年的历练,梁终于炼成了威廉·德雷谢维奇笔下的“优秀的绵羊”。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得,梦想成了绵羊吗?几乎所有人都不会承认,梦想成为精英,梦想成功罢了。然而就在不知不觉中,成就了一只只优秀的绵羊。所谓精英教育就是带着伪装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生产线而已。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每一个真正努力过的名校学霸,最终被改造成一只只优秀的绵羊,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但可怕的是这些优秀的绵羊却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做为一只绵羊的优秀,最终安于平庸。曾经的“哈佛女孩”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优秀的天资,最终也不过了了,令人唏嘘不已,到底是该为她高兴还是应该惋惜,或许很多年后的那个她,才是真正的她自己吧。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孕育出的长篇处女作《无声告白》里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她想要表达的那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通过文字力透纸背,沉痛且酸楚。
故事从一个十六岁花季少女莉迪亚的死开始慢慢展开,随后隐秘在美国混血家庭和社会中的种族差异、性别歧视、文化冲突一一浮见: 莉迪亚的父亲是一个“东方异类”,他深知作为异类所带来的负担和压力,所以希望女儿能泯然众人,不被发现。而莉迪亚的母亲则成长在以“与众不同”为荣的环境里,所以她希望女儿能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被发现。莉迪亚的出类拔萃让她成为家庭的中心,备受注目和关爱,但恰恰是这份带着控制欲的爱把莉迪亚压垮了。
如果莉迪亚没有被压垮,那么结局一点也不会让人惊讶,她将是另外一只“优秀的绵羊”。伍绮诗提前预见了这样的结局,那是一个严肃而压抑的课题。太多的优秀的绵羊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为了别人的期许而拼命努力,将自己炼成一个文武全才,那个别人也许是口口声声爱你的父母,或许是代表教育的老师们乃至整个社会,到头来却忘了为何要经历诸多非人的折磨,最终成为那个别人眼中优秀而成功的人,然而那是真正的自己吗?
[冒充者综合症]:极度自信和深沉自卑的纠缠
无独有偶,在最顶尖的高校里,优秀学生在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时候,往往受制于“三驾马车”:财富、资历和声誉。这是《优秀的绵羊》里的一句话。
在成长历程中,这些优秀的孩子们被灌输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思想,被教育要拥有“只要想做,都能做到”的信心,所以他们是公认的斗士。他们浑身上下洋溢着一种自我形象保护和满足社会期许的自信,表现出非常人所拥有的自律和努力。最著名的当属“斯坦福狂鸭”:一只悠闲的鸭子在湖面上逍遥自在,水面上的平静掩盖了水面之下鸭掌的疯狂拨动。
然而这些精英学生光鲜亮丽的外衣之下,是一双“害怕失败”的魔爪。久而久之,潜意识中滋生出强烈的自卑而不自知,害怕自己并没有那么优秀,并没有别人期望得那么美好。
记得艾玛·沃特森有一次接受采访,她颤抖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努力取得的成绩无法增强我的自信,相反令我倍感自己的无能。 进步越大,这种自我怀疑就越是强烈,这就像一个怪圈。我时常忧虑,生怕别人发现我其实是个“骗子“,我不配拥有眼前的一切。
艾玛·沃特森是谁,她是《哈利波特》中的女主赫敏,一个在地铁里都会读书的学霸。她出身优渥,颜值又高,她不仅戏演得清纯靓丽,而且学习成绩优异,几乎门门都是A,就读顶级名校布朗大学,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在联合国演讲台上,她可以为全世界女性发声。
然而优秀如她,却有着这样谨慎而卑微的恐惧和担忧。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种心理困境是典型的“冒充者综合症”。
《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提到一位具有写作天赋且看淡名利的人在毕业后,她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初衷,然而她每日都有一种冲动,想寻找一架往上爬的楼梯,然后把自己接下来的15年全部贡献于它,然而内心深处告诉她这并不是她想要的,因此罪恶感从四面八方涌来,如同一张网笼罩着她,令她窒息让她痛苦。
精英的矛盾心理是一种全球现象,并非美国专属。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处理,最后将会导致“成功者”的中年危机。这是对无法达成他人期许被放大之后的结果,也暗合了《无声告白》里的那一句:“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从而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写在最后】:既不优秀,也不绵羊,活出一个真正的自己
这个春节注定不一样,疫情至今还没有解禁,然而居家的日子是不影响阅读,也不影响观影,大年初一免费首播的《囧妈》里三个主角似乎都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囧妈(黄梅莹饰演)不厌其烦地改造儿子,儿子(徐峥饰演)坚持不懈地改造妻子,妻子(袁泉饰演)很努力地去扮演去迎合,彼此努力活成彼此的期待,但最终他们失败了,陷入了家庭危机。影片最终在嬉笑怒骂中终于达成了和解,然而现实的人生是否能轻易和解呢?。
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书所说,此时要分清情绪责任边界,每个人的情绪都应该由自己负责,别人对我们有期待,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这种期待对我们的影响,过分在意别人的期待,最终会导致自己利益受损。自己的人生应该自己做主,也许没有在别人眼里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但是没有受限于“期待捆绑”,就不会担心别人失望,更不必担心自己失望。
精英教育本身没有错,优秀的绵羊也没有错,然而身在其中或置身其外的学子们总是有深深地无力感,《优秀的绵羊》一书给出了答案,但愿博雅教育的理想国可以实现,可以完美。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