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好内容就mark?建立知识循环,不再成为信息收藏家
不被消费主义洗脑,在物质上坚持极简时候,也不要忽视了信息的极简。
1
周末这两天,我把自己的印象笔记整理了一下。
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笔记从1500多降到了1100,效果显著。这次整理的主要是生活类的笔记,还有工作相关的一些,需要下周继续。
最开始的两个步骤很简单,删除和合并。
1)删除过期笔记
比如兔宝宝魔术盒这篇笔记,当时租赁玩具的时候,没有游戏清单,我从网上找来后存下来。如今这个玩具早就归还了,这篇笔记也就不必保留了。
2)标签合并
以前语文、数学、英语三个标签是分开的,现在合并为语数英。为了便于搜索,在标题上加上学科名称。
数感启蒙的理论、英语启蒙的路线、大语文的培养方法,这些很多帖子写的都大同小异。弄清楚了原理,保留经典的一篇即可,其他全部删除。
2
整理笔记的过程,也是我整理思路的过程。
哪些笔记是我需要保留的?
哪些应该删除?删除原则是什么?
我做笔记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我的需求,罗列如下:
保存重要的文件、账号,需要使用的时候能迅速的调出。比如各种账号密码、证件扫描件、登记照等。
记录日常生活,孩子的闪光点、段子、脑洞;我对生活的思考,灵光一闪的想法等等。
为写文章收集一些素材、有用的资讯。
前两点,明显是不需要删除的,重点的减负对象是第三点。
关于素材,要围绕主题来,与主题无关的素材,可以删除。比如我写职场、学习类的文章最多,时尚,还有心理学的一些内容,都不是我的直接素材,全部删除。
使用过的素材,保存好出处后也可以删除。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合理搜索,大概率能找回来。
关于资讯,一般都有时效性,不用刻意保留。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搜索即可。
总之,一看就明白的内容不需要记录;用不到的内容不用记录;很容易找到出处的内容也不用记录。
3
少数派曾在文章中提出一个概念——知识循环。
知识循环,指的是我们整理知识的目标一定是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历研究/阅读/记录和写作。
我不认为,写作一定是目标。
这里的写作,还是应该泛化成知识输出。
输出的范围很广,可以是写作、演讲,或讨论,甚至闲聊等各种形式。
知识循环,是知识在创造、积累、共享、利用、再创造等环节不断转化、生成新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知识的循环之中,笔记只是中间的一环,一马了之,显然不能让知识的利用率最大化。
这和小能熊介绍的费曼学习法的思路,完全一致,强调输出的重要性。
以输出促输入,提高学习的效率,打造学习闭环。
4
印象笔记,是我的第二大脑。
它逐渐的成为我的书写阵地,汇集思路、提炼观点、增补素材。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希望这一次能说透时间管理》。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时间管理概念很大,各种角度的文章都有,但是没有看到过能真正理清楚逻辑关系的。
于是,我就自己动手,在阅读很多帖子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做了整理。
还有《员工要辞职,该如何做好离职面谈?你一定用的上》,综合了公司几位同事的亲身经历,还原了离职面谈的常见场景,让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感同身受,至今在网络上的阅读量都特别高。
事实证明,通过写作和分享,于我于人,都是有益的。
收藏信息,是纯粹的消费行为。存了=会了,只是错觉。
把关注点放在输出上,慢慢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更新闭环。
你是怎么做的呢?欢迎分享。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