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程序员

当年那一口苹果

2018-01-22  本文已影响455人  Athlon_BE

前几天在茶水间聊天,同事说起在美国可以凭借本公司员工身份享受苹果产品的折扣,只可惜这一折扣在比利时无效。

我想想家里除了一个iPad,似乎再无别的苹果产品,似乎和乔帮主家的宝贝无缘;回头再仔细一想,不对啊,我在三十多年前就咬过这口苹果了。

当年父母刚刚解决了两地分居问题,我也随母亲转到岳麓山下,母亲在大学的附属中学教书,我在附属小学读六年级。

那一年计算机普及教育刚刚在国内兴起,也许得益于位于省会和附属于大学的双重便利条件,学校里引进了两台微机,由一名数学老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一个5,6人的兴趣小组。我数学成绩还不错,所以也随着这个小组开始了自己的计算机启蒙。

这两台微机是80年代初的主流机型Apple II,没有硬盘,连5吋软驱都是外置式的,每次开机要从软盘调入DOS系统到内存。记得当时应该还是DOS 1.1,绿荧荧的终端上的一条条命令行吸引了我们这些孩子的眼球。若干年后我在大学里教软件工程的基础课,问及还有多少人会DOS命令,举起手的学生已经不足十分之一了。

曾经爱不释手的Apple II【1】。无数字小键盘,外置软驱。

最开始学习的是BASIC语言,培训课安排在河东的青少年宫。当年几乎所有的课外班都在青少年宫,合唱、绘画、乐器,也包括咱们这个微机班,每个周末带队的数学老师就和我们几个学生一起坐公交过河,我们听课学编程,老师也一起听课学习。

当时的BASIC语言是种交互式的语言,和后来的VB不同,它无须编译器,只需要个解释程序。BASIC很直观,很容易入门,当然也很锻炼逻辑性。我一直到现在也这么认为:编程的水平主要在于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而不在于用哪种语言。现在做科学计算的孩子有用C的,有用python的,也有用R的,不管用什么,脑子清楚是最重要的。

BASIC这名字取得好,它成为了我们那一代孩子学习编程的基础。

50 LET I =0

60 I = I +2

70 PRINT I

80 IF I < 100 THEN GOTO 60

尽管行号的结构和转向语句都给BASIC带来了很多批评,但现在看到行号,我感觉还是很亲切。

学习编程之余,我和小伙伴们也会躲着老师偷偷玩游戏。与现在满世界的电脑、pad和智能手机不同,当时那个偏于楼梯口的小小机房简直是整个世界的乐趣之源。

当然,当时的游戏也非常幼稚,非常低级,无非就是些打坦克的终端游戏,和后来任天堂的卡带游戏都没法比。记得玩得最多的是一个叫做“Cross Fire”的游戏,大致是有各种怪物从屏幕四周跑出来,有些还会发射子弹,而游戏者控制的战车要躲避子弹和碰撞,发射子弹消灭怪物。

这是Wikipedia上的一张Cross Fire游戏截屏【2】,当时我玩的那个游戏版本没有这个高,颜色也是单色的,但大致界面就是如此。

因为APPLE II没有硬盘,连操作系统都需要从软盘里读入,游戏程序那也不例外。80年代初存储用的5吋软盘很贵,几乎没有自己买过,学校为了支持我们的学习热情,准备了一盒5吋盘作为公用。而我们玩的游戏就藏在某张软盘之中。

好在游戏程序非常小,因为当时我们用的软盘还是单面低密的,容量只有180kb,这个容量放在现在来看基本上只能保存文本文件了。到后来才逐渐出现双面低密,双面高密的软盘,容量也提高到了1.2Mb。

用双面盘的时候很好玩,有时候需要从正面启动系统,然后弹出来换一面进去读程序。另外,在右边那个缺口上贴上个黑色不透明的不干胶,软盘就锁定为只读了;若要重新回到可写状态,得把不干胶撕掉,重新把缺口露出来。

上图这个已经是双面高密的软盘了【3】,万胜也是后来用得很响的牌子,当时我用的什么牌子已经淡忘了,但应该是不知名的杂牌。说起万胜来,那可是90年代初大学里的高端品牌,当时二手盘市场也很活跃,啥牌子的盘都有,但万胜盘在我们眼里就像食堂饭菜的肉丝那么稀罕,这又是后话了。

现在家里还留有一盒万胜,一盒威宝5吋盘,威宝盘使用了特氟龙涂层保护数据,比万胜盘要更高端。我觉得再保存个几十年,它们可以当作传家宝了。

进入初中后,学校组织去学习LOGO语言,可爱的海龟作图,地点仍在河东的青少年宫。刚听到消息时,由于发音相似,我误以为是ALGOL,于是在图书馆里找了本ALGOL 60的书看了一个假期。那是第一次接触科学计算语言,真是摸不着边际啊,可惜到后来我也一直没有机会去学FORTRAN,否则说不定有了那么一点点ALGOL的基础,学起FORTRAN来是不是会要容易一些?

LOGO语言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logos”,意为 “word”。LOGO语言很直观,很适合于图形编程,也很适合于开发儿童的智力,现在看来我那时候应该算是参加了个兴趣班,和现在的孩子也并无二致。现在我还能记得的命令大概也只有forward,backward和reset了,前些年在电脑上装了一个LOGO,让女儿试着玩了玩,但她对此兴趣一般,最后不了了之。

适合于几何图形的海龟画图【4】。前进100,右转90度,前进100。

慢慢地,Apple II已经不能适应要求了。事情起因于一次市里组织的计算机竞赛,我和另一个小伙伴代表学校参加,题目并不难,但是成绩却很不理想。失利的原因很简单,也很好笑:因为上机测试环节使用的是当时比较新的X86系列IBM PC,语言环境是相同的,但是键盘是全键盘,布局和Apple II很不一样,编辑器界面也不同,所以到了这个环节我俩面面相觑,手足无措,成绩自然差了一大截。

经典机型IBM X86系列PC【5】,全键盘,内置软驱。

除了IBM PC,我当时还垂涎过一款Laser 310。不过一直没有用过,至今也不知道好在哪里。

传说中的Laser 310【6】。

初一的暑假,我参加市计算机专科学校组织的夏令营,这次算是开了眼界。除了去国防科大参观了传说中的银河II以外,还看到了很多中型机和小型机。其实,对于当时的我而言,集群的计算机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倒是对当时用的数据磁带机,8吋盘和穿孔卡很感兴趣。

大小为190×84毫米的标准穿孔卡片【7】。

夏令营的后半段内容是个CAI软件竞赛,当然那个时候的CAI没有flash,也没有其他动画软件支持。记得小我一届的一个同学做的是数学方面的软件,图解圆锥和圆柱等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等关系;我受我外公的影响,当时还偏爱文科,所以做了个初中历史年代事件对照软件,现在看来就是个简单的关系数据库,甚至只是个数据表,但当时没有Excel,更没有SQL,甚至不支持文件的读写,所有的数据都用赋值语句直接写在程序代码里......

虽然在数据关系上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这么个小玩意儿的最大难点在于中文的输入和显示。当时所有的操作系统都只支持英文,当需要使用中文时,必须在Apple II加汉卡。所谓汉卡是一张插入计算机扩展槽的硬件卡,它固化了国标6763个16×16点阵的汉字,实现了汉字显示。记得当时的汉卡支持的是繁体的仓颉码输入,仓颉码有些类似于后来的五笔,当时也是强背了一些口诀,才得以完成汉字词条的输入。

仓颉码键盘表【8】。

后来这个软件的演示并没有采用Apple II,而是直接用上了当时最好的长城0520 CH,号称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计算机,自带汉卡,支持汉字。记得这个竞赛最后我拿了个奖,也许正是那个奖,才让我一直喜爱计算机至今吧。

曾经少年的我,轻轻咬了一口苹果,至今唇齿留香。

参考出处:

1. https://www.pinterest.com/pin/540572761515708774/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ossfire_(1981_video_game)

3. http://retrodata.nl/

4. http://www.sydlexia.com/logo.htm

5. https://arstechnica.com/gadgets/2017/11/intel-to-kill-off-the-last-vestiges-of-the-ancient-pc-bios-by-2020/

6. http://computarium.lcd.lu/photos/albums/VTECH_LASER310/album/slides/DSC02992.html

7. http://www.sohu.com/a/209342664_468626

8. http://xahlee.info/kbd/chinese_input_methods.html

文/Athlon_BE

2018.1.21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