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
古代的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宁古塔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宁古塔属边远地区,那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
一、“流放宁古塔”
“流放宁古塔”里的流放,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也就是流刑,把犯人遣送到边远地区服劳役。这些边远地区,要么是未开发的南方苦热苦瘴之地,要么是北方的苦寒之地。
清代流放的地点主要是东北三省和西北新疆。清朝之前大多是流放到蛮荒之地,也就是南方未开发的苦热苦瘴之地。发配到宁古塔的罪人,在宁古塔当奴隶,服劳役,开荒、种田、修桥、修路等等。
不要小看宁古塔,它作为清朝国防重镇,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基地,也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它与盛京齐名。
“流放宁古塔”的人,下场大多被冻死、累死、被折磨死等。能回着回来的人不多,能从这里重返朝堂的几乎没有。
二、披甲人
披甲人,多指受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高于奴隶。满清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
旗丁按照身份地位,又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多是投降的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披甲人就是一种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所以,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清廷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稳定军心。
三、与披甲人为奴
“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去给披甲人当奴隶。披甲人的地位就够低了,并且都不是什么善茬。给这种人当奴隶,其结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折磨而死,下场比死还要难受。
古代所说的宁古塔和披甲人是什么
1、宁古塔 (满语:ᠨᡳᠩᡤᡠᡨᠠ,转写:ningguta)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 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为清代吉林三边之首(宁古塔、三姓、珲春)。后来其辖域缩小,有旧城遗址。 2、披甲人 多指受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高于奴隶;满清时,多有朝廷大员犯重罪,发配边疆,与披甲人为奴。 扩展资料宁古塔文化最具影响的是宁古塔流人文化,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 著名诗人吴兆骞、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思想家吕留良后裔等都曾流放于此。 在悲惨境遇中勉强生存的流人,为边疆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古时的“宁古塔”是什么地方?为什么犯罪的都发配宁古塔?
宁古塔有新旧2城,相距25千米。旧城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镇。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县城35千米(今宁安东京城)。顺治十年(1653)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长期为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每年六月,派出官员至黑龙江下游普禄乡,收受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居民贡貂。17世纪中叶,俄国哥萨克侵扰黑龙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讨。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统镇守此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绥芬厅于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三十三年裁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1913年改为县。今为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