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桃花秋有月,夏有乔木冬有雪

2018-11-02  本文已影响50人  轩辕扶苏

春有桃花秋有月,夏有乔木冬有雪

桃花,中国古典诗词中最美的意象,她或简静,或艳丽,自《诗经》初见到唐宋熟稔,她曾以各种形象,流连于历代文人墨客的清词丽句间。

《诗经》•初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大概是最早描写桃花的诗句了,河畔的那一树桃花开了,明艳、热烈,邻家女子出嫁了,凤冠霞帔,妆容灿若艳霞。后世常用人面桃花、艳如桃李比喻女子容颜姣好。一闭眼恍若看见“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容颜,丰腴大方,雍容典雅,风姿卓卓,以及她的秋波一转。

关于爱情的故事里,我最爱听海枯石烂,关于婚姻的篇章里我最爱的是白首不离。

她许是他从小就倾心的人,一袭罗裙,朝他微微一笑,颊生轻浅梨涡,一瞬间便尘埃拂尽。而他也正好是她自幼就倾慕的人,笑容温润,无论何时,只消一个转身,便能看到他安心守护在她周围。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这样温暖、稳妥的婚姻状态。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怀抱里拥有的那一份安然,就像一觉醒来就能看到那个人在身边,心里安定沉着——幸福,就应该是无声胜有声的状态。

起初携手如桃花般艳柔,即使日后这份感情会陈旧,甚至凋落枯败,但我仍记得你那日最美丽的样子——人面桃花相映红

自诗经初见,到秦汉飘摇,唐之明艳,宋之清丽,明清秾艳流俗。桃花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繁花开谢,绵延不绝。桃花与桃花互相遮蔓,轮回。在诗与词,小说、电影、话剧、歌舞之间接壤。连贯的概念,最后呈现出一个个独立的意象。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很容易了解松竹梅兰,牡丹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却不是很容易弄明白桃花这样东西的文化内涵。桃花在中国,太复杂,但凡想起,先有一言难尽的暧昧。

《诗经》里的爱情诗很多,三百多篇里大约占了四分之一。《毛诗序》旧说这首《桃夭》是“后妃之所至”,但我们宁可相信《桃夭》本来就是一篇寻常女子出嫁的贺诗。

古代的嫁女并不简单,据《礼记·婚义》记载:“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之祭,牲用鱼,芼之以萍藻,所以成妇顺也。”之后选择日子,女子出嫁的日子自然是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那摇曳多姿的桃枝之上,桃花似新娘的脸,鲜嫩、青春、妖娆,甚至闭上眼睛,依稀可见“绿叶成阴子满枝”的幸福日子。

那时候的人们葛布粗裳,却创造出最朴素最简单的美好诗歌,桃花自此便与女人纠葛在了一起,走进后世文人骚客的文字里,真可谓源远流长。唐代的崔护因口渴推开一扇门,门内,三两株桃花盛开,“人面桃花相映红”,而旧地重游之时,“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清初有孔尚任剧中李香君的桃花扇,点点鲜血被纤手妙思幻化成了桃花的模样。还有曹雪芹笔下那伤情的黛玉手持花锄,泪雨纷飞,“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不过,他们都没有《桃夭》中的吉祥幸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