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庆会战看曾国藩的战略定力
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小澡哥以安庆会战为案例给大家谈谈曾国藩的战略定力。
李瀚章曾评价曾国藩说:“曾国藩这个人的过人之处,在于一旦看准了,就能坚持定见,不为种种浮议所动摇。”这种战略定力是优秀的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湘军历史上著名的安庆会战,就充分体现了曾国藩的战略定力。
安庆位于天京上游。对太平军来说,守住安庆是保障天京安全的锁钥;对湘军来说,夺取安庆则是进军天京的关键。为此,1859年,曾国藩精心设计了安庆会战的计划。他的目的,是通过围攻安庆,逼迫太平军以主力来救,从而迫使太平军在安庆与湘军进行决战,以此消灭太平军主力,再夺取安庆,为湘军顺江而下,攻占天京创造条件。太湖之战后,湘军就把安庆团团包围,准备实施安庆会战的计划。
然而,安庆会战计划制定不久,曾国藩就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每一项压力都足以动摇安庆会战的决策。
1. 朝廷的压力
1860年,太平军以围魏救赵之计,先攻杭州,然后回师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并乘胜追击,连下苏州、常州,江南全部落入太平军之手。江浙是清廷的主要税赋来源和粮食供应地,因而朝廷十分重视,命令曾国藩放弃围攻安庆的计划,东下救援苏州、常州。同时,朝廷还授予曾国藩兵部尚书的头衔,以及署理两江总督的职务。苏州、常州都属于两江总督的辖区,新任总督曾国藩有守土之责,必须完成收复任务。
朝命当前,安庆会战还要不要打,成为曾国藩是否坚持原定计划的关键。曾国藩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安庆之围不可撤。他专门上奏朝廷,力陈安庆不能分兵的理由:
从地理优势来看,从长江的上游攻打下游,才可能成功;如果从长江的下游攻打上游,形势不利,苏州、常州的丢失就是因为地势不利。所以,不应该分安庆之兵进军苏州、常州。
从湘军形势来看,虽然目前太平军声势很大,但只要拿定主意、立稳脚跟,形势就会慢慢发生转变。否则,不但苏州、常州拿不下来,连整个安徽都会丢掉,彻底失去当前的有利态势。
最终,在曾国藩的坚持下,清廷不再坚持撤安庆之围的要求。曾国藩刚刚解决了朝廷的压力,又面临新的军事形势的挑战。
2. 军事形势的挑战
1860年底,太平军决定再用围魏救赵之计,南北两岸,夹击武汉,以解安庆之围。1861年年初,太平天国英王李玉成所部连下英山、蕲水,随即攻下黄州,直逼武汉程霞。当时湖北清军兵力空虚,只有三千绿营兵,根本不能打仗。听说太平军来攻,武汉三镇的官员富户逃之夭夭,正在太湖作战的湖北巡抚胡林翼急得吐血,要求曾国藩赶紧撤安庆之围,回师救援武汉。
胡林翼是湘军的二号人物,湖北又是湘军的后方基地,显然不能置之不理。然而一旦回师湖北,安庆会战计划就会落空。曾国藩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做出判断:太平军的重心远在江浙,千里迢迢进入湖北的太平军,即使有破湖北之势,也无守湖北之力。武汉一旦失去,也会马上收复,而安庆一旦撤围,却不可能再有机会了。
曾国藩写信给安庆指挥攻城的曾国荃说:“这一次安庆争夺的得失,关系到我们曾家的气运,也关系到天下的安危,必须全力相拼。”在曾国藩的坚持下,曾国荃带领湘军不惜一切,虽拼死却不能解安庆之围。
正如曾国藩所料,陈玉成进攻武汉受阻,不得不直接回师救援安庆,来回折腾,反而给湘军最好的机会,最终陈玉成折戟沙场,部队全军覆没,安庆和整个安徽由此落入湘军之手。从此,天京上游再也没有屏障,太平天国的命运也由此决定。
3. 小结:领导者要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领导者所遇到的挑战,往往要超出常人。一个人如果缺乏坚强的意志,往往就会以环境为借口,随意放弃应该达成的目标。曾国藩认为,“凡是你提出的一个计划、开始一项行动,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议论来动摇你的决心。”“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山穷水尽之时自有路走。”如果刚刚受到挫折,或者刚刚听到别人不切实际的议论就心情沮丧、改变计划,那是成不了事的。
因此,对领导者来说,既要有过人的见识,看明白以后还要有一种坚持、一种定力、一种“倔强之气”。这种战略定力,是优秀的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参考资料:
宫玉振,《管理的历史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