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打卡#D013《社会性动物》 7/31
读书《社会性动物》
笔记:
人生活在在社会中,我们习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也习惯着与他人协作。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想原理群体。不过总的来说,社会是我们人类走出丛林,进入文明时代的赖以生存的纽带,也是秩序的制造者。
那么在这个或是纷繁错乱的、或是错落有致的、或是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有哪些东西在驱动着每一个个体,就像水流影响着鱼儿的游动方向。
社会性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从众,即随大流。
而随大流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你小时候因为别人的一句表扬,可能就爱上了唱歌;也可能因为别人的一句嘲笑,就放弃了练习多年的绘画;更可能因为女友的一封分手短信而一蹶不振、万念俱灰;
在你没有察觉的地方,这些从众的心理按钮已经打开,然后你就开始按照程序在运转。
当然有人也会说,这些道理显而易见,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它们呢,费这么大劲研究社会心理学,究竟能给我带来什么呢?也就是说,它有什么用?
本书列举了两个理由:
第一、人们经常对自己高估,常常做事后诸葛亮;
第二、有些事情看起来非常正确,但是仔细分析研究后会发现是错的或者不完全对的;
通俗的说,就是我们不一定能很好的了解自己,很多时候只是想当然的认为了解自己及这个世界。
就好比你在镜子中看到的你自己的样子,于是你认为那就是你的样子;你在脑海中投影出这个世界的样子,于是你认为那就是真正的世界。
殊不知,更多时候,那只是一个镜像世界罢了,也就是你只看到了你想看到的那一部分,而不是真实的,更不是全部。
那么回到第一个社会共性:从众,也是随大流。
一般我们认为这是没有主见,盲从的表现;但是这种做法在原始社会是很有作用的,当有人蹦出来说“狼来了”,于是一个人开始跑,接着两个人开始跑,尽管他们没有看到所谓的狼,于是更多的人加入,那么这时你怎么办,难道要往反方向跑不成,或者原地不动。这种情景,我们都会拔腿就跑,因为这是生存的本能。
所以从众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与他人合作、顺从群体,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情色彩。
反之,不从众就是不合群、偏离。
这种心理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和思考,即便你知道往东面走是对的,你也难免会跟着更多人选择西面。甚至会出现如同美国挑战号火箭空难的悲剧,在发射前航天局收到了危险的提醒,但是他们为什么铤而走险,一方面因为之前几次都成功了,另一方面是迫于舆论和政府的压力,急于给世人一个好的表现。
这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做群体决策时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从众,而是事实,甚至是更多不一样的声音。这种排他性的小众群体的决策有时真的不可靠。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从众”是如何而来,作者列举了6种关键的因素:
1、意见一致性,不同声音vs一致同意
2、表态顺序,正确的先说vs错误的先说
3、谁来承担责任,个体vs群体
4、个体和文化,谁的影响力更大
5、施加压力的群体,如专家、教授、学者、明星、朋友等都会导致从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