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是该打破还是适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它是能让是自己感到自如,做事得心应手,保持心态愉悦的领域范围。
面对“舒适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说不要老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要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跳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或者进入新的领域,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比如你是有理工科背景的技术人员,擅长逻辑推理分析,做事井井有条,执行力较强,不妨去夸领域多去尝试一下学习文学艺术类的知识,比如写小说、弹钢琴、画油画等等。也许一开始会感觉比较吃力,但如果能在新领域打破壁障取得突破,成功提升自己的文史修养,综合能力就会一日千里,向着”全才“的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另一种是说不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在自己的”舒适区“范围内做事才是最高效的,也容易长期坚持,而长期不懈的坚持才是要做成一件事最重要的原因。可以尝试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的深度,充分在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拓展应用范围,长期积累直至出现”涌现效应“。我们用同样的例子,比如你是有理工科背景的技术人员,擅长逻辑推理分析,做事井井有条,执行力较强,就把这个特长发挥到极致,探索程序开发、人工智能、元宇宙……由于擅长和热爱,得心应手,能长期保持热情,终有一天会成为某一领域了不起的专家学者。
两种对待”舒适区“的态度似乎都极有道理,我们究竟应该怎样作出选择?
在《精进》一书中,其实作者给出过一个答案:一般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同时做到所有的事情,因此在某些时候只能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一个自己擅长和热爱的领域,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断前进,直到取得突破和质的提升。
有了一技之长或者在某一领域有了超出一般的能力后,有一天你会发现进入了”瓶颈期“,不管怎样努力,想要再进一步都已经非常困难了。这时候,才选择跳出这个“舒适区”,挑战新的领域或者不擅长的技能,这样与原有擅长的能力相辅相成后,也有助于原有技能水平的突破和提升。
人要想进行“T”字形发展,先要让“竖”足够长,再去发展上面的一“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