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后,不造反的原因

2021-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罗罗读书吧

最近读书速度不快,读唐浩明版的《曾国藩传》,上中下三册,读的很入迷,像初中时读好看的小说一样,让人不禁怀疑,这是传记吗?有没有戏说的成分?

起先读曾国藩是因为看樊登介绍过,后面我读了《冯唐成事心法》一书,书中冯唐大量引用了曾国藩语录并声称曾国藩对他的影响很大,这让我饶有兴趣,想再次深入了解一下我的这位老乡曾国藩。

对于一些历史性的大人物,我们普通人大都把他们奉为神一般的存在,仿佛他们身上从没缺点,生下来就非常厉害,其实,不然。他们同样有七情六欲,会犯错,也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毛主席和蒋介石都曾高度评价过的曾国藩,当然也不例外。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曾国藩和现在我们这些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一样靠读书谋的出路,二十多岁考中了进士,成了吃皇粮的天之骄子,相当于进了国家机关单位当公务员。后来,于乱世中,他创建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因而声名显赫。除了平定太平天国,曾国藩一生的主要功绩有:倡议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被誉为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家中无权无势,从一介书生成为带兵打仗的统帅,平定太平天国后手握重兵,当时的情况是,最高统治者对他又爱又恨,既感谢曾拔掉了威胁他们皇权十多年的眼中钉,又怕曾势力浩大,自称为王,起来造反。另一方面,曾的一些部下,有的试探,有的怂恿,明示暗示曾可以自己当皇帝。当时的晚清统治阶级(慈禧太后当政)已经腐朽不堪,不得民心,他们一心想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江山和荣华不被他人夺取,至于国家社稷和老百姓的生活,全然不顾。

可以想象,这样的统治阶级,曾国藩起来造反也不是完全说不过去,如果曾的心稍微那么犹豫一下,顺势而为,当皇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那曾国藩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首先曾国藩是读圣贤书入世的,信奉的是孔孟之道,既为君为父,讲究的是一个忠字。且他受两代君王道光帝和咸丰帝的恩惠提拔,从一个莘莘学子升迁为朝中重臣,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来说,已经是天大的荣耀,于他内心来讲,他是心存感恩的。

其次,这也与曾国藩谨慎的性格不无关系,凡事三思而后行。曾国藩有个静坐的习惯,越是遇到困难和难以做决定的事,他越发要求自己静下心来,冷静思考,理清头绪。同时曾国藩还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对兵书史书都有一番深入的涉猎。古人云,以史为鉴,曾国藩更是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处理事情,他会参考前人的做法,跳过别人踩过的坑。

咸丰帝在位时,王爷肃顺红极一时,皇帝对其非常的倚重。肃顺主张重用汉人,多次在咸丰帝面前推荐曾国藩,曾国藩打败仗时,朝中大臣都主张对他革职查办,只有肃顺站出来替他说话。

按理说,曾国藩应该主动亲近肃顺王爷,但曾并没有。

1860年,太平军攻陷江南大营,清王朝上下人心惶惶,朝中大臣认为曾国藩不能重用,连咸丰帝也担心手握重兵的曾国藩会威胁其皇权,肃顺却坚持和庇护曾,使曾国藩成为了两江总督。当时,肃顺拖胡林翼带来亲笔信告知曾国藩这一消息,曾国藩万分激动,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本想回感谢信一封,后来写好,又撕了。

原来这个肃顺王爷虽才华和能力超群,但为人性格嚣张跋扈,因受咸丰帝的重用,朝中官员很多与他来往密切,曾国藩想到了历史上那些权臣的手腕,培植拉拢势利,但都没有好结局。故与肃顺王爷保持距离,且不与他有私人书信来往。

咸丰帝死后,肃顺与慈禧太后争夺权利,慈禧联合小叔子恭亲王发动了政变,肃顺被杀。慈禧派人查封肃顺的家时,发现不少官员和肃顺来往密切的书信,唯独没有曾国藩的。这使慈禧对曾国藩大加赞赏并信任。

虽然从人情上,感觉曾国藩有些势利,但身在乱世和错综复杂的朝局,为了安身立命,步步为营还是可以理解的。从这些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不是一个感情用事,而是一个非常有自己的主张且极为谨慎的人。

再者,曾国藩心怀天下,有一颗仁爱之心。在多年的军旅生活中,曾国藩看到了打仗给城市和老百姓带来的负面影响,到处都是妻离子散、满目苍夷,落后贫穷。清王朝和太平军打了十几年的仗,现在安定了,百姓终于可以喘口气,如果自己真的揭竿起义,势必又是一场苦战,最遭殃的还是老百姓,自己将沦为刽子手。

以上是我看了《曾国藩传》总结出来的观点。另外,曾国藩身上还有很多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的地方,特别是在修身和培养品德上面,比如说勤奋、节俭、好学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