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唐帝都建成史简述

2021-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空间研究社

一、世界大帝都兴起的基础是什么?

长安是从隋朝开始兴建的,唐朝只是在隋朝旧都的基础上对这座城市做了一些改建。介绍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的形态,一定要从它最初的规划和建制说起,这样才能讲述清楚它的基本状况。

城市是一种人为的地理设置,它是由人类的活动建立起来的一种地理形态。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周边的地理环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不管是隋朝修建长安这座城市,还是唐朝利用、改造这座城市,都离不开它所依托的地理环境。

从一个更大的背景来理解唐代长安城兴起、发展的整个历程:从隋朝兴建这座城市时所沿承的更早的历史因缘谈起,这种因缘是一种历史的背景和地理的环境之间密合无间的基础,或者用我们学术术语来讲,这叫作一种“历史地理”的基础。

唐长安城它所存在的这个地方,直到今天还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城市,这就是今天陕西省的省会-西安。了解这一点对我们大家更好地理解隋唐时期长安城兴起、产生和发展的地理基础、历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的西安城地处关中平原的中部。在这里建立一个王朝的都城,唐朝并不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或者更准确地说,实际上唐朝是最后一个选择在这里建设都城的王朝。

在唐朝之前,西周、秦、西汉、新莽和隋这五个统一的王朝在这里建立过都城,另外还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十几个政权在这里建立过都城。在中国各个大的古都中,它经历的时间最长久,在这里建立都城的政权和王朝前后历时一千多年。所以古人就有一个说法,叫作“秦中自古帝王州”(杜甫《秋兴八首·其六》)。所谓“秦中”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关中的另一种说法。

古人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建造这样一座都城呢?这当然是和西安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有关。影响人们选择都城的条件有很多,往往因时而异,但是军事上的有利地势、优越的经济基础,是每一个统治者在选择都城时都必须予以考虑的两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关中的经济地理条件和军事地理条件到底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用张良讲给刘邦的话,叫“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史张良题跋像记·留侯世家》)。

关中四塞与秦岭古道示意(选自温骏轩《地缘看世界》)

关中地区的军事地理条件

张良谈到的“金城千里”,是指关中平原四周被一些山,或者陕西特有的地形叫作“原”,以及还有一些河川所环抱,使关中平原就像一座天然的规模庞大的城堡。

关中的名字见于历史文献称道,大概是从战国晚期开始。关中的得名是与著名的函谷关有关。函谷关最初设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县境内,在汉武帝时位置向东迁移到了现在的河南省新安县境内。大致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这座关的位置又向西迁移到了今天陕西省潼关县。随着这次关的位置的迁移,这个关的名称就改成了“潼关”。

所谓“关中”本来只是表示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后来演变成为专门指渭河谷地上的关中平原。关中平原南面有秦岭,西面有陇山(即六盘山),北面是黄土高原,再向北方和西北方还有黄河天堑可以作为屏蔽,这就是黄土高原的北面和西面,那里的黄河是屏蔽关中平原的另一道比较远距离的防线。东面也有黄河,可以给关中平原作为一种屏蔽。总体来看,关中平原的四面都有天然的地形屏蔽,在军事地理上造成了一种攻守位置上的易守难攻。所以从战国时期就有了一种说法,称关中平原为“四塞之国”。

但是仅仅有了“四塞之国”这样的条件,并不能满足一个王朝建立国都的军事地理要求,特别是对一个统一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国都所在的位置还要便于控驭整个天下。

唐代中期以前,中国全境的经济和文化的重心一直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所以在建立都城的时候,在军事上还必须要考虑怎样才能更加牢固地控制住这些地区,从这一方面来看,关中地区恰恰是最为理想的地方。

张良在劝说刘邦定都关中的时候,就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张良对刘邦说,关中地区的形势是“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史记·留侯世家》)。他这里讲到的“阻三面而守”,是指关中地区的南面、西面、北面都有高山崇原,可以依赖这些高山崇原来阻遏那些想称兵进犯的人。张良谈到的“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是指关中的东部经过了崤函山地(指在古代函谷关所在地区的丘陵山地,今河南省西部),这一个崤函古道就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孔道。

这条孔道把关中和中原地区,以及江南的广大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通过关中平原来控制天下,这个“天下”在当最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平原,还包括一部分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果向外进击的话,就可以非常主动地通过关中平原的地理位置来控制这个地区。从“退”这个角度来看,可以依据函谷关来防守这个都城,确保都城地区的安全。

关中地区的经济条件

在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的不是四川盆地,而是关中平原。战国时期著名的谋士苏秦曾极力向秦惠王讲关中地区具有的经济优势。当时他的原话是“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战国策·秦策》)。

张良所讲的“天府之国”,是一种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西汉初年的非常普遍的看法。他们所谈到的富饶的关中的经济,就是历朝历代的政权在这里建立都城的一个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我们可以看到关中是足以拥地自守的,但对于一个统一的王朝来说,或者企图兼并天下的政权来说,仅仅有这样一个基础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条件把这里的国都和其他重要的经济区联系起来。张良曾经分析说,如果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发生动乱,可以从关中沿着渭河和黄河顺流而下,运输粮食物资,用来保证征讨和作战的后勤补养的供给。当天下安定的时候,又可以反过来,通过渭河和黄河,把关东广大地区的粮食物资运送到京师,用来维持都城的繁荣,并保持强盛的国力。通过漕运的方式来运输关东地区的粮食,对汉唐都城长安曾经都起过巨

关中的南面和北面也都具有十分有利的地理条件。张良当时讲到,关中“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史记·留侯世家》)。所谓“巴蜀”指是今天的四川盆地,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以经济发达见称于世。尽管天下太平的时候,在关中的京城,实际上并没有很多地依赖四川盆地的供应,但是一旦关东地区发生社会动乱,特别是战乱的深度已经扩展到关中地区时,四川盆地的供给就变得非常重要。可以说,巴蜀地区是关中的一个非常可靠的后院。

张良的另一句话,所谓“胡苑之利”是指关中北部地区和匈奴等游牧部族非常接近,一来便于直接从这些匈奴等游牧部族手中获得马匹,二来也可以在草原地区自己蓄养马匹。在古代,马是军队最重要的装备,马匹的多寡强壮程度往往是能够决定作战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中北部靠近所谓“胡苑”,就有利于在这里建立的国都能够保持一支战斗力很强盛的部队,用这样的部队来拱卫京师不受侵犯。

八水绕长安与周秦汉唐长安城位置示意图(选自温骏轩《地缘看世界》)

长安城的具体交通位置

西安作为古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丰、镐。从西周的丰、镐到秦代的都城咸阳城,汉代的都城长安城,以及我们想要在这里重点和大家讲述的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城市的具体位置虽有过几次迁徙和变动,但是移动的距离和范围不大,各个时代的城址所依赖的基本地理条件和地理基础,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它为什么没有向更远的地方移动?这就涉及到下边要讲的更加具体的地理原因,就是它具体的交通位置。

古代由关中的核心部位(今天的西安市)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主要有下面这样几条干道。首先在陆路方面,向东有三条:函谷道、武关道、蒲关道。这三条道路沟通了中国东部的半壁河山。

向南面和西南面,有子午道和傥骆道。

向西方有一条道路,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渭北道,就是沿着渭河的北岸、湋河向西通行,一直到雍县(今陕西凤翔县附近),再向西北和西南分成两条道路:向西北的道路,在历史时期称作回中道;向西南走,经过陈仓道(又称作故道)。这一条陈仓道的东边,从渭北道上向南还分出一些道路,比如重要的褒斜道,这也是一条进入四川地区的重要道路。

水路交通路线有两条重要的通道:渭河、漕渠。

一个大都市的兴起,一般说来必然要有充分的交通地理条件做基础。刚才讲到的这些今天西安市所在地点的交通结构当中,并不是这些道路中的每一条对城址的确立都具有同等的作用。

随机性道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小,可以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项人文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道路。

控制型道路:但是有的道路严格地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稳定性非常强,这样的道路对于像城市的人文地理要素的布局和它的产生具有着强烈的控制作用。

对于今天的西安,或者历史时期的从西周的丰、镐,秦都咸阳,汉都长安,隋唐长安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来说,起到控制性作用的道路主要是有以下几条。

函谷道和渭北道实际上是东西相连的同一条道路。另一条重要的道路就是通过丹江和灞河谷地的武关道,它是沟通关中地区和荆楚平原一个非常重要的理想孔道。

这样我们会看到,函谷道、渭北道和武关道这三条道路的交接点,是确立了西周的丰、镐,秦代的咸阳,汉代的长安,以及隋唐时期的长安城这一系列城市的城址选择的控制性道路。这三条道路的组合关系,是促使古代的都城只能在今天的西安附近地区确立,并继续发展的一个非常优越的基本的交通条件。在这里产生的居民点聚落可以非常快速强劲地发展出来,超越于关中平原上的其他所有城市,成为一个控制全国的帝都。

渭河的水陆交通对城址的选择也起到一定的控制性作用。这就是在今天西安和咸阳这一带,是渭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河段。下游河段由于河道比较平缓,也比较宽阔,有一些大的支像流沣河、灞河、泾河、洛河等等在这个河段以后汇到了渭河干流当中,水量大大增加,使它的航运条件明显比中游要更加优越。所以函谷道和渭北道这两条道路之间的渭河渡口,实际上也是渭河的水路运输线和这两条陆上交通干道的一个交接点。在这个交接点的附近建设都城,可以非常好地发挥渭河的运输效益。

西安历代城址变迁及城址与交通道路关系(西汉)示意图

二。为何杨家人建起李家的城?

隋文帝为何要建新的长安城?

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动乱的局面。在这之后,隋文帝像之前的秦和西汉时期一样,仍然把都城设在了长安。所谓的长安城,起初沿承的是北周时期旧都城的城址,而北周时期的长安城沿承的是西汉时期长安城老城址。

在经历了西汉末年、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期间无数次的战争动乱之后,西汉长安城这座老城总趋势是日益凋敝残破。建立隋朝的杨家人来到这里居住的时候,这座从西汉时期就有的老城,因为经历的时间过久,已经破败不堪了。在这样一座残破的城市里,要是在原址上重新做修复工作,具体的工程措施是相当复杂的,施工难度也相当大。比较起来,还不如另建一座新都城会更加容易一些。

另一方面,汉长安城老城的整体布局相对来说也显得比较狭促窘迫,和隋朝这样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大帝国对比很不相称。于是隋文帝就想到建立一座新的都城,借此展示一种统一王朝的大帝国气象。

当初汉朝人兴建长安城的时候,是把具体的城址选择在龙首原北坡,龙首原又叫作龙首山,在现代西安城的西北方向,是一条横亘东西的高坡。汉长安城中比较重要的宫殿像未央宫、长乐宫,都在这条东西横亘的高坡上,可以俯视全城。这样两座高高在上的宫室,显然是可以利用龙首原的地势来凸显帝王的威仪,它会给全城居民,或者说整个西汉王朝的子民造成一种威慑。

还有,这样一来就可以控制住全城的制高点,有利于城市和帝王本身的安全防卫。但是对于杨家建立的隋朝来说,龙首山北面的汉长安城周边,范围已经显得不够开阔,如果继续在这里是难以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规模,这样一来就很有必要另外选择一个新的位置来建立隋朝的都城。

隋文帝这个时候重建新都,主要原因是由汉长安城老城址本身的条件不足所造成的,和城址所处的整体环境没有关系。汉长安城是建在龙首原的北侧,而龙首原的南侧地形更加开阔,从南山(今秦岭)引水进城比较方便,足以在这里兴建一座规模更大的都邑,所以隋朝就把新都的位置选择在了这里。

隋朝的新都是在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六月动工修建的。这项工程的具体设计和监督建造的人是当时的太子左庶子(门下坊的主官)宇文恺。由于隋文帝在北周的时候曾经受封为大兴郡公,所以他就命名这座新建的都城为大兴城。用“大兴”来命名,除了纪念性的意义之外,隋文帝大概还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举动来表征隋朝的国运永兴不衰。

到了第二年三月,隋再正式把都城由原来的汉代以来的长安城旧城迁入新建的大兴城。这座大兴城的建设是完全按照督造这座都城的宇文恺的总体规划设计施工的。现在看来,宇文恺是一位十分杰出的建筑设计家。他把都城的平面布局规划得十分规整,整个城市由三大部分构成:外郭城、宫城和皇城。

隋大兴城平面图

隋朝大兴城的具体规划在大兴城的外郭城的南面、东面和西面各自开了三座城门,这种情况到了唐代一直没有改变。北面开设了两座城门,这两座城门都是在宫城的西侧,靠西面的一座叫做光华门,靠东面的一座叫做华林门。进入唐朝以后,为了回避武后祖父的名讳,华林门改成了芳林门。在外郭城的内部靠近北墙的中央部分是宫城,宫城的南面紧连着的就是皇城。

在宫城和皇城的东西两侧,距离外郭城的东墙和西墙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间。在宫城和皇城的南面,距离外郭城的南墙的空间更大,更加宽敞,这些区域就都是我们一般谈的外郭城。

外郭城:14条东西向的街道,11条南北向的街道,共有109个坊。这些坊又叫作里,也可以统称为里坊,每个坊都有特定的坊名。唐代的这些坊也是封闭的,至少在唐代中期以前是有非常明确的宵禁制度。

朱雀大街的西边有55个坊。朱雀大街的东边,因为城市的东南角有著名的曲江池,被曲江池占据了整整一个坊的面积,所以朱雀街的东边比西边少了一个坊,只有54个坊。除此之外,在朱雀街的东侧和西侧这两侧的区域里,还分别用了两个坊的面积,修筑了用于交易的市,分别称作东市和西市。每个坊的四面有坊墙,通过这些坊墙把这个区域和其他区域隔离开,但是在坊墙的外边就是那些纵横分布的道路,通过固定的坊门来出入各个坊里。实际上在里边居住的除了一般的居民之外,还有朝廷的各个等级的官吏。这样一种管理形式,向上追溯到汉代甚至更早的秦代,都可以看到。在文献里可以经常见到,汉代的每一个里都是和唐代这个坊里或者里坊是一样的,它有固定的坊门,有专人管理,有规定的开门和关门时间。

除了坊之外的东市和西市是集中设置商业店铺的商业区。宫城(即隋文帝命名的大兴宫)是皇帝起居和处理朝政的场所。靠中间的部分是供皇帝寝居和临朝处理政务的地方,狭义的大兴宫或者宫城指的就是中间这皇太子居住的地方。西边称作掖庭宫,是普通宫女的住所。大兴城里的皇城是在宫城的南面,实际上它就是朝廷各个部门的办公大院。

曲江池:一方面可以作为水库来调剂整个大兴城里水的供应;另一方面它为城市开辟了一块风景区,朝廷在这里修建了很多离宫别馆。隋文帝把它改名为芙蓉池。

大兴苑: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供帝王们游玩;也对保证大兴城的安全,特别是宫城的安全,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大兴城的地势特点

大兴城整个城区范围内是起伏不平的,有许多高岗和高坡。后人附会《易经》乾卦之数,认为这是宇文恺特意在九二的位置上设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在九三的位置上(即皇城的位置)设置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于是在所谓九五的高坡上设置了著名的玄都观和大兴善寺。事实上,虽然宇文恺规划大兴城的时候,一定程度上对地形的起伏是有所考虑的,但他总的设计思想是完全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平面来考虑。刻意追求平面布局形式上的美观,必然会妨碍对地形的合理利用。

大兴城布局规划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平面形式上的整齐对称,但是在这种平面布局形式上的严整的对称性之下,我们还可以看到大兴城内的一部分建制是呈现出一种重西轻东的方位观念,整个平面形态位置的选择上更加偏重西侧而轻视东侧。不仅是佛寺,在隋代的大兴城中,当朝的达官贵人选择住宅的时候也是有比较多的人更偏好居住于城市的西部。这样的观念不是偶然的,它是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传承的。比如在西汉都城长安城里,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种观念的历史渊源。

汉长安城中最重要的皇帝居住的宫殿未央宫,就是设置在全城的西南角上。它更加偏重选择在城市西侧,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当时人们普遍以为“西者为上”或“尊长在西”。我们在北魏洛阳的平面布局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重西轻东的布局形势,正好可以很好地向我们表明,在隋代大兴城中这些权贵的宅地都是集中在大兴城的西部。它同样是汉代以来的“尊长在西”这个观念在社会上的一种自然延续。这种布局的观念在中国古代都城中被彻底消退,是已经到了唐代中期以后。自此,朝廷官员的住宅开始集中到了长安城的东部。

隋末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后,首先就直取都城大兴。在这之后就延承着隋人的旧规,把都城确定在了这里,并且把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于是就有了大唐长安。李渊在攻克大兴城的时候进军是很顺利的,对城市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所以唐代初年的长安城,其城市建制基本上都是承用前朝旧规,并无多少新的改作,只是把大兴宫、大兴殿、大兴门分别改成了太极宫、太极殿、太极门,大兴县也改回了原来的旧名万年县,大兴苑改称为禁苑。

唐长安城的大变化从唐太宗时期开始,长安城陆续发生了一些较大的变化。第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大明宫的修建。大明宫修建在宫城东侧的北郭墙外,这里正好是在龙首原上,高爽清凉,可以弥补太极宫地势比较低下的缺憾。

这座大明宫最初是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开始兴建,当时李世民为了给太上皇李渊避暑,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大的离宫,称作永安宫。到第二年就把永安宫改名为大明宫。后来再到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大规模扩建大明宫,把宫城的名字改成蓬莱宫。在咸亨元年(670年)又改名为含元宫,没过多久又重新改名为大明宫,此后这个宫名就确定下来了。

唐代从高宗以后,除了唐玄宗以外的历朝皇帝大多都是以大明宫作为主要的宫寝。随着皇帝住所的迁徙,太极宫的一些附属建筑也被转到了大明宫内。由于大明宫在太极宫的东面,所以又把太极宫和大明宫两个宫城相互对应称为“西内”和“东内”,也就是把原来的太极宫称作西内,把新修的大明宫称作东内。这里所说的“内”是指皇帝居住的地方。

唐代长安城的第二大变化是唐玄宗修建兴庆宫。唐玄宗李隆基原来居住在长安城东墙下的隆庆坊,在他登基之后为了回避其名字中的“隆”字,所以把隆庆坊改名为兴庆坊,开元二年(714年)时又改建为兴庆宫。这座兴庆宫最初只占有原来兴庆坊一坊之地,到开元十四年(726年)时又向外扩展,侵占了兴庆坊北面永嘉坊的半,以及西面胜业坊的一部分。到

天宝十二年(753年)时又一次兴工,对兴庆宫的墙垣做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筑。

可以想见,兴庆宫虽然是位于外郭城普通居民居住的一个坊里,但是它的墙已经不是普通的坊墙所能比。唐玄宗从开元十六年(728年)以后,基本上就是在这座兴庆宫当中居处。由于它位于西内太极宫和东内大明宫的南面,所以又把这座兴庆宫称作“南内”。

三、唐朝长安城在隋朝图都基础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唐长安城平面图

唐长安城坊市形态的变化

随着大兴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的修建以及其他一些实际情况,宇文恺过于理想化设置的城市街道坊市平面布局,已不能适应实际的社会需要,唐长安城的坊市形态陆续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一个变化,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本来是开在外郭城的北墙,南面正对的坊叫作翊善坊。这个翊善坊就像一个影壁墙,堵住了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因此只好把翊善坊和它南面的永昌坊从中一分为二,硬劈出一条道,一直通到皇城延喜门和外郭城东面北边第一门通化门之间的东西干道上。如此就比原来多出了两个坊,原来两个坊被劈成了四个坊。

第二个变化是兴庆宫扩建以后占去了永嘉、胜业两坊的一部分,开元二十年(732年)在兴庆宫西南角修筑了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为了拓展楼下的地面开辟广场,又拆毁了与它相邻的东市东北角和道政坊的西北角。这样就进一步打破了原来“畦分棋布”、整齐如一的街坊布局形式。

第三个变化,在唐玄宗先天年间,城东北角的永福坊被修建到了禁苑内,把整个坊和禁苑连接起来,作为专供皇子王孙居住的宅院,当时人称之为“十六王宅”。这样的改建就阻断了沿着东墙和北墙下边伸向城市东北角的顺城街道,同样也改变了城市的整个平面布局形态。

第四个变化是到了唐宣宗时,为更加便利地从曲江池去往北面相隔四个坊的新昌坊的青龙寺,就干脆把曲江池到新昌坊之间的升道、广德、立政、敦化四个里坊,全部一分为二,从中间又开出了一条道路。

至此,这样我们就看到到宇文恺最初苦心规划的这种宫室街坊的布局,已经大为改观了。

长安城的人口主要是集中在整个城区的北侧,特别是以东西两市周围地区最为繁华,人口最为集中。与东市西北特角相对的崇仁坊里,坊北街正对着皇城的景风门,距离尚书省的选院比较接近,同时又和东市相连接,它南边平康坊还是长安城里妓女比较集中的地方,所以这些选人(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进入京城的时候往往都在崇仁坊休息、居住,所以在整个长安城中是最为繁华的。文献记载此处“工贾辐凑,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就是有一些手工业加工的人和商人集中在此,集中和繁华的程度超过了东市和西市,商业很繁华,很多人都在这里活动。

长安城的城门和街道

长安城外郭城北墙的各个门都是通向禁苑内部,而城里的居民出城进城使用的门是东门、西门和南门。

在东门、西门和南门总共有九座城门。这九座城门里除了南边正中间的那座城门叫作明德门,有五个门道除此之外都是有三个门道。这些门道里最中间的一个门道很少使用,很可能是皇帝出行才能使用,城里的居民在出入城门的时候一般是走两边的门道。按照唐朝政府规定的交通规则是叫“左入右出”。

从左侧门道进城,从右侧门道出城。这样的规定就可以防止行人在城门造成拥堵,同时也方便治安管理。这是城内交通出入的规定方面很重要一项措施。

长安城的街道宽度,根据交通需要的不同被分作几个等级。

第一级是连通几座主要城门的街道。宽度都在100米以上。皇城的朱雀门(皇城南边的正门)到外郭城南面的正门明德门之间的大道,就是我前面反复提到的朱雀大街,宽度最宽,达到150米左右。把这条朱雀大街修建得这么宽,一方面是从平面布局形式上可以突出朱雀大街作为全城中轴线的作用,从政治象征意义上看这样一种布局可以强化皇权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实用价值,因为隋唐两代都在明德门的外边设有一个园丘。

第二级的道路是城中的其他大多数街道,一般宽度是在40米-74米左右。

第三级街道是顺着四面城墙下延伸的四条道路,这些道路一般的宽度在2.5米以内。

隋唐长安城的寺院道观

隋唐两代都是中国佛教、道教比较兴盛的时期。后来的长安城也兴建了不少道观。这些寺院和道观大部分都散布在城里的各个里坊,在宫城中也设有专门的佛堂或道坛。东西两市还有专门让善男信女们放生的水池,名为放生池。在放生池边修建有专门用来供奉佛像的佛堂。此外,在外郭城之外还建有一些寺院,比如说城市东面的通化门外边有著名的寺院叫章敬寺,在春明门外有镇国寺等等。

长安城中的寺院或道观,有些规模很大,一些特别大的寺院或者道观有时会占有整整一个坊的面积,比如保宁坊里有一座昊天观就是这样的。靖善坊里的大兴善寺在隋代初建时就占据了一半的坊地,在唐代总章二年(669年)以后又进一步扩建,最终占满了整整一个坊的面积。

能够体现寺院或者道观特色的建筑主要是塔,特别是佛寺里的塔。长安城里边最有名的佛塔就应该是西南角的和平、永阳两座坊里的寺院,分别有一个大庄严寺塔和大总持寺塔。除此之外,还有现在我们大家熟知的保存到今天的慈恩寺塔(即大雁塔),还有荐福寺塔(即小雁塔),这两座塔也是当时比较著名的佛塔。顺便提一句,大雁塔和唐代的建筑形制和面貌已经有巨大差距了,但是小雁塔基本上还是唐代的旧貌。

长安城的坊市

长安城中,坊的面积大小不一,从隋初最初设计的时候就被分为五级。

其中面积较小的两级的坊都是在皇城的南边,东西各开有一个坊门。除此之外,其余的坊都是在东南西北四面各开一个坊门,有四个坊门。小坊两个坊门,大坊四个坊门。每个坊内连接两个相对坊门之间有通道,这就是坊里的主要街道。那些两个坊门的小坊就只有一条东西横贯的道路,而四个坊门的大坊就是有两条垂直交叉的十字道路。坊内除了小坊的横街或大坊的十字街以外,还有一些更小的街道被称为“巷”或“曲”。

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大明宫和兴庆宫的吸引作用等原因,在长安城的东部逐渐形成了居住相对比较密集的官僚住宅区。与此相对应,在长安城的西部就形成了西域商人和下层庶民住宅分布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极大改变了隋大兴城最初建城时人们在居处空间上“以西为贵”的观念。

唐朝对居民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每个晚上坊门和市门都随着城门同时关闭,禁止行人上街,到拂晓时再次开门,然后人们才可以上街活动。

隋初设计大兴城的时候只有东西两市,两个市的四面各开两座市的门,市内的街道通过对应的各市门之间连接起来,构成一个井字形的道路结构。东西两市里店铺非常多,可以用“邸店林立”来表示。货物也非常多,各类的商品几乎是一应俱全,比如东市里的商业门类,按照当时的划分就有220行。

在唐代中期后,东市周围的坊内大多数都被高官勋贵所占据,所以普通的商人特别是大量的西域胡商只好集中在西市周围。唐朝政府在东西两市分别设有叫作“市署”和“平准署”的管理机构来负责管理市场和物价。

除了东市和西市之外,唐朝还曾在其他一些地方设置过集中交易的场所,比如在城南的安善坊,唐高宗就用这一个坊的面积和它南面大业坊半个坊的地方,设置了一个是叫作“口马牛驴之肆”,这是用来卖牲口的地方。这个市被称作“中市”。

唐代的一些官僚贵戚们除了在城内有豪华的宅院之外,还有很多人在城外近郊的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建有别墅。别墅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是城南沿着樊川这一带,其次是在城市的东边、在灞河和浐河两个河流附近,以及在蓝田附近的辋川。

整个隋大兴城即后来唐长安城的规划和建筑,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兴盛时期的宏大气魄。它的形制不仅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时就已经被隋唐王朝周边的一些地方政权或域外邻国所仿效,比如说东北地区的渤海国上京城和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都是模仿隋大兴城、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形式而建造出来的著名古代都市。

(节选自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的清华大学定制课授课笔记,内容由三联中读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