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电影:穷人家的孩子,人生是否注定黯淡无光?
这两天,朋友圈铺天盖地的《寄生虫》影评。
奉俊昊导演的这部韩国电影,成为今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一举多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国际影片以及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
而在我们看来,《寄生虫》全网爆火背后,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原因,就在于它触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家庭和教育的深刻思考。
每次谈到社会阶层与教育,父母们心头的教育焦虑都挥之不去,其实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真实困惑——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人生是否注定黯淡无光?人生是否再奋力拼搏也无法摆脱“出身”的烙印和局限?
今天看到透过这部电影的一次深度的分析。
一个家庭,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孩子
奉俊昊的《寄生虫》用一种话剧舞台式的极端鲜明对比的方式,展现了韩国上层阶级(朴社长一家)光鲜美好的生活,与底层(司机基泽一家、雯光一家)阴暗潮湿、散发霉味的生活。
司机一家和社长一家的联结,产生于儿子基宇受同学委托给社长千金当家教,女儿基婷当社长儿子的美术治疗老师,爸爸当司机,妈妈当保姆,就这么“寄生”到了这个上流家庭。
结局基泽捅社长的那一刀,象征着韩国社会里,底层深刻压抑又突破无望之下,以暴力方式划破阶层壁垒的隐喻。
对于多数人而言,看电影是一种娱乐休闲,它提供心理映射,让我们释放情绪。所以有人会将自己类比于司机基泽这样的底层人民,觉得自己饱受上司的压榨、生活的蹂躏,仿佛被生活的细碎掏空了灵魂。
片中生活在底层的司机基泽一家,姐弟俩的人生让人感叹。
总有一些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天然注定布满荆棘。
男孩基宇外貌白皙文雅,高考四次未果,被学长敏赫推荐到豪宅里当家教。
姐姐基婷才华横溢,但要靠为弟弟伪造学历文书,自己也伪造证书,靠着“美术治疗”的噱头才蒙骗到了一份工作。
我们看到了他们奋力跻身“上流社会”的努力,甚至自以为巧妙的诡计,也见证了他们最终似乎命中注定的失败。
这部电影虽然发生在韩国,却也触动了不少国人的心,所以引起热烈的讨论。
电影对于社会结构、阶层矛盾这些问题做了寓言式的呈现,向更上级阶层的攀附、同阶层之间的互相伤害,隐隐地和当下中国同样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继续推进、上升通道有所缩小的社会现实有不少相似之处。
它似乎在提醒每个家长,每个普通家庭的人: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即将面对和进入的,是这样的一个时代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