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语文主题学习”教改浅议

2018-03-22  本文已影响73人  爱戏曲

          李希贵“语文主题学习”教改浅议

—兼评潍坊市夏俊华老师执教的一节“2+x型主题阅读”公开课

                          韩同常

        2015年5月7日,笔者赴临沂市第32中学参加了潍坊市语文教改专家组来临沂举办的“语文主题学习”培训会。先听取了潍坊市潍城区语文教研员刘晓岚同志主讲的《让语文成为师生的向往》专题报告,又观摩了夏俊华、马荻两位老师先后执教的公开课,随后参加了座谈。“语文主题学习”教改实验活动,让我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萌生了几点自以为有益于完善教改实验的想法。下面,就“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和夏老师的公开课,谈谈个人的体会和建议。

          一、“语文主题学习”教学实验是一场勇敢而又成功的改革

        由晚清“废科举,兴新学”以来,中国引入了现代学科教育体制,语文(或称中语、中文、华语、华文)就同数学、物理、外语等其他学科一道,被完全纳入了知识性、科学性教学评估体系。这虽然有功于语文学科和课程的科学化构建,但也淡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大量迷失了引导学生通过主动阅读、体验、感悟等方式来学习语文的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教育目标成为费时费力又低效的跨世纪难题。

        从“大语文教育”到“语文主题学习”,李希贵同志主导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部分地破解了以上难题,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认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一场勇敢而又成功的改革。

        第一,“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勇敢而又成功的打破了语文课本作为课堂学习的主要依据的限制,在整合语文教育内容、选点训练时,把《语文主题学习阅读丛书》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引入课堂,扩张了语文教学的外延和语文课程的容量。

        第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勇敢而又成功的把三分之二以上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用于阅读,其潜在意义是保护和培养了学生在人生文化积淀的黄金时段能大量阅读优秀语言作品(含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能利用周末、节假日甚至平时的闲暇时间畅游书海,乐于阅读,这是为学生开创幸福人生而采取的智策善举,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

        第三,“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勇敢而又成功的改变了几千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取小组合作、先学后教、学生展示、师生多向互动交流与对话等方式,以体验型、赏析型、研究型、复习巩固型、专题训练型等等各种课型进行教学,打破了语文教师的话语垄断地位,改变了教师主导下的条分缕析和机械枯燥训练的既有教学面貌,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状态之中。

        第四,“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勇敢而又成功地改变了“教”与“考”严重分离的现状,在通过集备研讨后,教师在日常和学期检测与考试中有权设计试题样式,既研“教”,又研“考”,既“主讲”,又“主考”。教师能主动把课标、考点和课时目标乃至学期、学段目标统统整合,予以分类训练,实现整体达标,打破了小升初考试和中考对日常教学的惯性和刚性制约,大大提升了语文教师的学科或课程地位及专业水平,一定程度上使语文教育回归到了教师本位。

        据了解,潍坊市中考、高考语文成绩及教育部主持的全国语文抽测评价成绩都居于山东省乃至全国前列,这也证明了潍坊市“语文主题学习”教改实验是成功的。

        总之,“语文主题学习”教改实验,以勇敢的、创新的勇气和专业的力量打破了语文教育一些固有的樊篱,改变了师生工作和学习的被动状态,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是一场勇敢而又成功的教学改革。

        二、“语文主题学习”教改实验基本保障了师生的学科主体地位,提高了师生的幸福感

        什么是幸福?或许可以这样认为:个体的幸福就是获取适当的满足感。在物质生活资料相对富足的今天,人们获取食物的幸福感大概是能够自由地选用适合需要的食物而不是被迫吞咽过量的食物。同理,在知识爆炸、信息海量的当代,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取精神食粮的幸福感或许是能够相对自由或自主地选择适合他阅读的作品。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在达到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的前提下,能够相对自由地选择教与学的内容与方式。

          笔者在论文《试论语文教学的三个主体》中,曾论述到语文教学的“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和“文本作者主体”以及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现在看来,“语文主题学习”教改实验至少在“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体地位”的保障方面获得了突破,这也是实现“让语文成为师生的向往”这一教育理想的必然要求。所以,语文教育如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就必须更好地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主体性。

        无论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师生平等、个性尊重、发展性多元化评价”等等,还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精讲巧练”“翻转课堂”“师生文三主体”等等教学模式的创新,都是在试图打破以往语文教学(甚至包括其他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都是试图破除禁锢师生教与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习惯性与体制性樊篱,都是要让学生和教师回归教育本位,给学生和教师以相对自由和民主的权利,真正让他们成为语文教育的主体和主人,以实现教育的理想并获得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幸福。夏老师的“2+x主题阅读展示”公开课,基本实现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主体互动,是比较成功的一堂语文课。

        “2+x主题阅读展示课”,就是在一节课内教读人教版《语文》(七下)第四单元两篇课文《安塞腰鼓》和《观舞记》,同时引导学生课内阅读《丛书》中的5-7篇同题文章,让学生体会如何用语言描写舞蹈形象。夏老师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用-写-感受了-”解读技巧,这融合了阅读体验、赏析运用及写作训练等多项教学要求,实现了“教”与“考”的有机统一。教师没有过度的自我展示和过高、过多的教学要求,学生在细读课文并快速浏览同题文章后,教师鼓励并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展示阅读体验和收获,实现了重点突破。难能可贵的是,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夏老师还兼顾了朗读训练和修辞知识教学,丰富了课堂的容量。

        总之,“语文主题学习”保障了语文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和课程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为语文教育的改革和优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三、对“语文主题学习”教改实验的几点建议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总是存在着专制与民主的交织;人在自然与社会中总是处于“他主”与“自主”,“客体”和“主体”的矛盾纠结中。人类发展进步的总的趋势是马克思所描述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但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虽然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速度是很快的,但是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并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教育理想仍然有很长道路要走。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语文教学是师生甚至包括家长、学校及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关注和参与的社会性教育过程,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在高扬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教育理想大旗的同时,恰当处理并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定位,发挥好各方面的正向作用,防止顾此失彼。为此,我建议:

        第一,引入“语文主体教学”理念,丰富“语文主题学习”内涵。

        狭义的“主题”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的“主题”显然是广义的,这里,“主题”类似于“题材”。课本和《丛书》选取文章,也是以写作对象和反映生活与自然的同一个方面或类型为依据,属于对内容的归类,而不是以中心或主旨归类,文体和写法归类则更少涉及。

        “语文主题学习”中的“学习”,也是运用了广义。学校教育中狭义的“学习”只适用于学生,“语文主题学习”中的“学习”也适用于教师。其实,教师在“语文主题学习”中的职责仍然是“教育和教学”,用“学习”而不用“教学”,显然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然而,我们在“语文主题学习”教学改革过程中,又不得不兼顾学生之外的其他角色定位,也不得不发挥好各方面的合力。“语文主体教学”可以是整合各方面合力的有效方式。这里,“主体”既强调“学生主体”,也不否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天然的主体地位,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文本作者(含编者)的主体地位。其中教师的主体性甚至还包含了学校、家长及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语文教育专家的意图和导向,教师成为沟通学生与教材、课程、家长和社会之间的桥梁。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过程中,教师心中有“主题(大小主题)”,也有“主体”;有“学习”,也有“教学”,这样就可以把师生等各个方面的力量有效地整合起来了,就不至于在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顾此失彼(一堂课一般不可能完全兼顾)。

        因此,“语文主题学习”可以有一个别名:“语文主体教学”。

      第二,恰当地运用好课本与读本,更好地把握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现行语文课本大多不以语文知识为架构,而以“主题”为单元编选课文,事实上把语文教材变“薄”了,这也为教师选用《丛书》等课外教材辅助教学留下了空间。当然,国发语文课本中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和渗透其中的学科知识仍然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资源和依据,应该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最好的伙伴之一。可见,重视发挥文本作者(含编者)的育人功能,恰当地使用好课本和读本,是正确处理师生与文本(大而言之也是课本)三者之间关系的前提。

        例如:在《安塞腰鼓》和《观舞记》的教学中,通过朗读展现作者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对舞蹈形象的描绘,感受作者和舞蹈者的丰富情感,这应该是该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应该是教师的必选。或许实验老师把朗读训练和字词等基础知识教学一道,也都交给学生去“自主练习”了,但是,没有充分的、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朗读,仍然是一个缺憾。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领读了一句,又由学生齐读了“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一段,体现舞蹈高潮的部分“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没有朗读,短句的急促有力,排比句的渐快渐强,以及文章主体部分情感的铿锵激越与文章首尾部分情绪的舒缓平静,都没有用声音加以对比和展现,这样处理教材,感觉不够圆满。比较理想的补救措施可能是:开发“语文主题学习”朗读训练与展示或比赛课型,以补基于自读的“语文主题学习”之不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通过语文主题开发的中文读本,不应该作为指定教材或教辅资料让学生购买。

        第三,开发多种课型,夯实知识教学,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的语言思维训练和思想情感教育是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鉴于课本和读本同样在汉语言文学知识构建方面的支离破碎,教师有必要开发更多的课型以弥补学生自主阅读所不能解决的理性认识问题。例如:排比、反复和比喻这三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以及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的教学,都是课文和编者提供给师生的很好的教学资源。夏老师在《安塞腰鼓》和《观舞记》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认识不清(师问:老师感到“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读起来很有气势,为什么?学生答:因为舞蹈本身就很有气势);对排比与反复两种修辞手法的区别以及侧面描写也都没有涉及;对文章的主题(狭义的主题,即中心思想)只有整体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概括,对重点句的赏析,往往只是谈出了读者的感受,而没有涉及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以上这些,当然不是一堂课所都能完成的,但是,如果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这样处理的话,还是会削弱文本和课本的育人功能的。因此,开发修辞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专项训练课型,以完善“语文主题学习”,就显得很有必要。

      此外,对故事类作品,可以采用编演课本剧的形式;对文言诗文和优美的散文、散文诗等作品,可以采用朗诵加赏析课型;对中小学生的研究和创新才能不能漠视,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对有些教学内容,可以适当采取课题研究型;等等。总之,专项训练不是一定要等到总复习时才做,教师要注意平时就加以渗透。

      综上所述,我认为,“语文主题学习”教学实验,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与优化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帮助和实践范例,对其他学科特别是适合自主学习的人文类学科的教学改革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值得教育界同事予以关注和借鉴。(作于2015年5月12日)

作者简介:韩同常,语文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