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时候很需要“通才”
刘润老师在文章《漫山遍野、恣意生长的服务“新样态”》中提到经济增长带来了“品类分化”,一双“小白鞋”发展到后来的“运动鞋”,再到后来“登山鞋、徒步鞋、跑鞋、球鞋”,到现在的各种球鞋“篮球鞋、网球鞋、高尔夫球鞋、足球鞋”,品类分化代表着更加的专业化。另外一个概念是“触点集中”,人们能够在美团等网站查询到各种服务,像“磨剪子、锵菜刀”、“自习室”、“动物健身”等等。
这样的服务“新样态”在日益精细化的生活中的确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商机。但是,这样的专业化划分在某些领域却又带来了不小的问题。
1.专业化问题
各个专业的精细化划分从某种程度上目的是让技术深耕,为人们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在网上买个东西,买之前咨询过的服务人员在买之后就不能再联系了,因为买之前咨询的是“售前”,买之后只能再找一个新的服务人员叫做“售后”。甚至,通常而言,被误问到的“售前”不愿意或者系统不支持直接转到“售后”,而我们只能把刚刚说过的话再重新说一遍。
如果说买东西咨询售前、售后这样的划分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不以为然,那医学领域的专业划分呢?
买东西的频率要比看病的频率高得多,了解售前、售后还算容易,可对医学领域的科室划分要习惯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
比如,你有一颗牙疼想要去医院看看,看到下面的口腔科门诊划分,一下子就蒙了。如果,你还是因为好几颗牙不舒服一直攒着想一次性看了的话,你就会更纠结了,到底该挂哪个科室呢。分不清楚到底该看那个科室,那就口腔全科吧。可最让人难受的是口腔科很难挂,一旦口腔全科没号了,你就只能自己先研究研究自己的牙到底是什么毛病了。可能想着想着,因为拖的时间很久,就又放弃了这次看牙的决定。
口腔科.jpeg
虽然,这是某个医院口腔科的特例,但是对非医学专业人士来说,很多科室太过精细的划分真的耽误了看病的最佳时机。
在《成长的边界》中,作者大卫·爱泼斯坦提到:一项最近的研究发现,心脏病患者如果在全国性心脏病学大会期间被收治,死亡的可能性反而降低了——因为数千名心脏病医生都不在医院里。
因为专注于介入性疗法的心脏病医生习惯于用冠状动脉支架解决问题,就会出现“手里只有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让人毛骨悚然。
2.“通才”需求
我们想要一个专业的“通才型”服务人员,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一个入口就能深入问题本身并最终解决问题。
当我们联系售前沟通售后问题,售前将问题转给售后时,我们不希望把刚刚说过的问题再说一遍。
当一位老人眼睛不舒服又查不出什么问题时,医生根据老人的年龄能给出合适的建议,比如尽快去做心脑血管的检查。
而不是让老人回家,几经辗转才发现问题根源,为时已晚。
3.满足需求
我们需要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才,但也需要有整体把控全局的的“通才”。
在当前各种技术专业化的情况下,对“通才”的要求好像显得很苛刻,但并不是没必要。
目前,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医疗整体化方案的需求,就有了像CareMore这样的为老年人提供协作式医疗保健的公司。病人的整体健康评估、心理健康、保健与营养、诊断与化验均在服务范围内,甚至包含了体重、血压的测量上传,病人的接送服务。这不再是一个人的“通才”,而是一群人组成了一个“通才”组织来解决问题。
瑞士军刀.jpg
希望有更多的“通才型”服务人员、技术人员或组织为人们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于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