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克2019-12-31
【群友:今天看书有一个问题不是很明白,想请群友空了帮忙分析一下,说“顿悟是从渐悟中来,渐悟是往顿悟中去”。第一句好理解,量变到质变,第二句是达到质变后的反哺还是?】
开悟,是宗教与宗师们开给人们的一张空头支票。有了这张支票,人们就可以建立期待,面对当下的痛苦就可以稍稍安心——痛苦的心灵就是这样自我抚慰的。至于是顿悟,还是渐悟,甚至来世说,只是即期支票、远期支票的区别,但本质上还是宗师们满世界开、人们信手抓来的支票。
所以,克说:理想,只是对当下真相的逃避。有了开悟这个美妙理想,当下的痛苦就获得了慰藉,我获得了满足感、安全感,我有了奔头儿。
那么顿悟、渐悟究竟哪个更正确呢?当我们纠结于这个二选一的对立,就钻进了死局。就跟经过油盐店,老板殷勤地问:您买点儿糖,还是买点儿盐?可不吗?人要么爱吃甜,要么爱吃咸,总该居其一,那我究竟买糖,还是买盐呢?哎呀,这太难选择了!营养学家的糖派鼓吹糖好,盐派鼓吹盐是不可缺的……我太犯难了!究竟该买糖还是该买盐?
其实,我此刻什么都不想买,我只是打你门口路过。拜拜您呢!
……
所以,重要的不是顿悟、渐悟;南宗、北宗;惠能、神秀……哪家更高妙,重要的是为什么我相信开悟说?我从开悟、来世说中获得了什么?我为什么期待开悟——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这层期待的底下,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怎样的欲望?……
寻求心理机制的运作、欲望的细节,这是怎样的欲望还是纯粹的好奇?大概欲望这词跟美和善良离得太远,但那也只是字句离得远,或许欲望是良善和美也不一定呢。
【海客先生的见解有一番英雄作略。然而,若是任何事这样子来消解,心灵怕也装不下新鲜的东西了。开悟可以这样消解,克氏也可以这样消解。学习是心灵的更新还是寻找符合期待的东西呢?
寻求心理机制的运作、欲望的细节,这是怎样的欲望还是纯粹的好奇?大概欲望这词跟美和善良离得太远,但那也只是字句离得远,或许欲望是良善和美也不一定呢。】
“消解”一词非常准确,消融、化解。消解掉克所说的“心理时间”,亦即未经化解的记忆重负,心灵才是新的。这就是“去执”的过程。学习,不是寻找符合期待的东西,那寻找满足与安全。
别人所说、书上所说、权威观点、经卷所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心里产生了什么反应,这是自我觉知的契机。关系是一面镜子,就是指这一契机:我与经卷、权威、克、周围人、群友、自己的见解……构成了无数的关系,这是一面面镜子,我有缘从中观照我的反应。比如,您第一段中似有失落,第二段中似有justification即辩白,这就是自我观照的契机。别人的话,令我大喜、令我不适,这都是反应,都是观照的契机,底层的东西就有可能自动地展现开来……
2019-12-31
“秩序井然”的原文应是in order,“井然”二字是根据汉语遣词行文的习惯加上去的。但汉语词汇往往具有隐意暗示作用,比如“秩序井然”容易令人联想到佛教中的“法度森严”。阅读时需要很小心,其实那些暗示也是思维定式、模式,需要敏锐觉察的。
in order秩序,应是相对于confusion困惑、混乱而言的,是困惑廓清之后的宁静澄澈。
还有discipline,中译本一般翻译成“纪律”,理解时容易产生偏重,远离作者本意。一个英文词往往可以对应几个中文词,反之亦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比如同一个discipline,在语境微妙差别中,可以对应中文的自律、约束、修炼、训练、守戒、戒律、苦行、修持……如果一律译作“纪律”,克的本意就被汉语的含义覆盖了。
人都是根据既有的思维定式来面对未知,由此而产生了评判、分别、拣择。比如上面这三个词,来自禅宗,就很容易让人坠入禅宗的定式中。比如,井然、纪律等措辞,容易让人陷入汉语的定式,得其言而失其意。再比如,克究竟是小乘,还是大乘?这也是用头脑中既有的二元范式,来做评判。我们都容易陶醉于范式、陶醉于评判为我们带来的安定泰然,克的意义之一,是启发我们觉醒,自我觉察自己的思维情感范式,觉察自己从范式中获得的安全感、傲慢感。
@阿布 ,那两个词汇的辨析只是为廓清可能的误解偏离,除此之外并没有多大知识价值。我读克的触动之一是,一旦把自己摆到正面回答问题、传授教导知识乃至解惑的位置上,已经隐含了某种不对等与傲慢,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角色、范式,并进入角色而努力表演,幻想别人的评价与认可……克的问答中不存在这种模式。
@影符 ,“诚实正直”这个汉语词汇蕴含了儒家道德内涵,这样的措辞容易激发中国人的道德范式,很可能偏离克的本意。我暂时质疑一下,无从展开。
政经的、宗教的、哪怕民间NGO,乃至网络论坛、微信群,任何组织都有其独特的规范。成员需要遵守或明或暗的规范,表现对组织的忠诚,而这种恪守与忠诚,就是组织化的人格,必然与自己的真面目,与其他面目相冲突,这就是人格分裂。比如A人格在外博取你所说的“好评如潮”,回到家B人格因陪A太累而摔杯子骂大街。……重要的未必是规则范式合不合理,该不该改革,该不该建立理想范式,重要是觉察自己的反应,觉察自己对组织规则的愤懑不平,觉察自己在组织中的如鱼得水洋洋自得、回到家中的疲惫……“调整身口意范式,一致性地应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期待?这种范式是否真的存在?这需要觉察自心,掀开这层疑问、这层期待底层更多的东西。
即便克能给我们答案,我们奉若圭臬,到头来可能只能成为掩盖深层冲突的华丽幔帐。
201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