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的未来,你没去过
高温假想带得意回老家看看,和姑姐聊了聊,自然聊到了得意的姐姐——才6岁的笑笑身上。暑假一开始,姐姐就给笑笑报了英语暑假班,还有舞蹈班等,因为时间冲突,停掉了孩子的画画班,听说笑笑姐姐为这个大哭了一场。
一开始,我并不是很赞同姑姐给孩子报这么多班,毕竟孩子还小,而且我对姑姐报班的初衷很不认可,她对于学习舞蹈,想的是再不济将来这孩子可以教舞蹈。但是看到笑笑是真心的喜欢上这些辅导班,去辅导班从来不需要人催,不需要人督促,自己会主动要求学要求去,我反而觉得这真是一件好事儿。
回到家吃晚饭,和婆婆聊起了笑笑暑假的安排,婆婆作为一个习惯了强势的人,从来都觉得自己教育孩子那一套才是对的,她的观念里——孩子不需要搞什么其他的,只需要认真学习就可以了,她几乎是毫不犹豫的说,孩子那么小,学那些干什么,又没什么用。
我是了解我婆婆的,一般我和她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我都不会反驳,君子和而不同,这个道理我懂。但是她作为我很重要的育儿合伙人,在育儿的问题上,确切的说,我不喜欢她那一套,原则问题上也绝对不会让步。
我说:妈,您那个年代,毛泽东语录读得最多,你还记得毛主席说过—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吗?一来您没有上过这些兴趣班,二来您的孩子没上过兴趣班,您直接判断小孩子安排课程很累,又没用是不是很不科学呢?
我婆婆这人,最大的优点和缺点一样明显,她愿意听你讲,虽然当下一定不会承认自己错(强势的人都这样),但是事后她会去思考。她说:那你这么说也对,我的确没有经历过,现在社会也不一样,所以我这个评判,是不对。但是……
有她这句话就已经够了,这说明她开始换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了,但是后面的话,都是她为了面子的辩解,不听也可。
前几天看了湖南卫视一个综艺节目《少年说》,一个模仿日本综艺的节目。日本综艺节目有个环节——鼓励学生们去到天台,说出自己的puppy love。很多小男孩小女孩跑上天台,告白自己的好朋友,XX酱,我好喜欢你。被告白的小朋友也会回应,有的说着对不起,有的说我也会想你,被拒绝的孩子会说谢谢你。看着这一幕幕,小孩子的感情真是单纯,这是多么美好的感情啊。而我们的《少年说》,同样的都是初中生,上去的孩子都是说,求求你妈妈,不要把我跟别人比较,求求你妈妈,不要逼我去做什么什么,求求你妈妈,能不能让我去学我喜欢的芭蕾。
看完之后,莫名的难受,同情我们的妈妈,也同情我们的孩子。
妈妈每天带你穿梭在不同的补习班,要给你洗衣做饭,要给你辅导功课,自己也很辛苦。可是,每个孩子喊起来,都是觉得自己妈妈不对,为什么呢?这让我想到了我婆婆。她跟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孩子照顾好,其他都无所谓。跟我讲得最多的一件事是,她当时生完我姑姐和我老公,就在家认认真真带了2年的孩子,就为了把孩子照顾好,自己每天紧张得头发一把一把的掉。
可是实际呢?每次跟我姑姐,跟我老公聊起来,他们都会说,我不喜欢我妈管我,她太专制了,我妈总是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我,如果我妈妈当时不怎么样,我就会怎样。我更喜欢我爸爸。所以每次我婆婆跟我讲起孩子要怎么怎么样,妈妈要怎么怎么样的时候,我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她,我做不了你这样的妈妈,我也不想成为你这样的妈妈。
在我婆婆这一类的妈妈看来,她们是受害者,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不被认可,不被肯定,还反过来责备她。而在孩子看来呢,她们才是真正的施害者,她们强迫孩子,告诉孩子什么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好的,帮助孩子,不走弯路,去到光明的未来。
而孩子呢,别人的青春,在增长心智,告诉自己的小伙伴,我喜欢你,告诉自己的老师,我爱你,告诉自己的父母,嘿,你们真棒,而她们的青春呢,在因为早恋被监控,因为作业被逼迫,因为兴趣班在对抗,因为压抑,在呐喊。我们和小猪佩奇一样,从小就成了一个社会人。
我们到底有没有办法,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好的未来呢?
我们觉得没用的东西,比如唱歌跳舞玩乐器,到底有没有用呢?我们觉得没用的课程到底有没有用?比如说我们家,我和娃他爸从小没上过兴趣班,也没选修过唐诗宋词课或者天文课去看星星,如果有一天,得意真的要学舞蹈,或者唱歌,或者别的,我们俩是没有好的建议的,只能让他去尝试,因为他学完之后,得到的感受或者东西,我们未曾得到过。
作为家长,我们永远不要觉得,我们作为过来人,什么都知道,养孩子的过程,就是上帝多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去一个,我们没有到达过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