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首页投稿教育

孩子叛逆?那是因为你不懂这些

2018-07-07  本文已影响9人  依然安宁

最近发现很多父母对于孩子存在的不良行为感到很苦恼,无从下手,也不得其法。

其实大多数发生不良行为的孩子背后都是一颗受伤的、需要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心灵,所以在没有搞清楚他内心真实想法之前,请不要给他们贴上不良的标签。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孩子发生不良行为的错误目的都有哪些:

001.寻求过度关注:

目的:为了操纵别人为他奔忙或得到想要的特殊待遇。他们认为只有得到特别关注或者特别服务时,才有归属感,只有当我们为他们团团转时,他才有价值。

父母心理和行为:这类孩子的行为对父母造成的感受是:心烦、恼怒、着急、愧疚。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所以多数会采取:提醒、哄劝、甚至替孩子做他已经会做的事情来弥补,讨好孩子。其实,这样的后果只会让孩子暂停片刻,不久就又会回到老样子或者换一种方式达到目的。

措施:父母应采取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
比如:通过建立一些日常管理,固定的时间进行陪伴,默默的暗示孩子:“我爱你”;
让他参与简单的有用的任务中,转移孩子行为的同时,增加孩子的归属感;
避免给孩子特别的服务

002.寻求权力:

目的:彰显自己的权力,所有的事情“我说了算”。他们认为只有我来做主导或证明没人能够主导的了他时,才有归属感,所有事情只有让他控制时,才有安全感。

父母心理和行为:可想而知,过激的行为会激怒父母,父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挑战,受到了威胁,甚至又被击败的感觉。所以多数就会采取迎接挑战、“瞧我怎么收拾你”、“臭小子,你休想”,或者最后无可奈何选择投降。

措施: 请父母不要也陷入权力之争中,那样只会使孩子更加变本加厉。
既不要开战,也不要妥协,而是撤离冲突,让自己冷静下来(冲动状态下的90%的决定都是错误的);
承认自己不能强迫孩子,培养相互之间的尊重;
建立日常管理,给予其一定的权力(有限制的选择),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权力用在积极的方面;
最后坚持下去,自己只做不说,为孩子建立榜样效应。

003.报复:

目的:以寻求报复来掩盖他们收到伤害的感觉。他们认为我没有安全感,就要以牙还牙,反正你们都不疼爱我。

父母心理和行为:感觉受到了伤害,对孩子失望、难以置信这些是孩子做的,甚至开始憎恶孩子。所以会采取反击,以暴制暴,心想“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如此只会另孩子的行为升级,或换一种报复方式。

措施:千万不要还击,要从报复循环中脱离出来。
保持友善,等待孩子冷静下来;
坦诚告诉孩子你的感受,试着推测孩子受伤的原因,走入孩子内心,理解孩子的观点;
对孩子表达你的关切和鼓励;表示你愿意与他一起制定计划,改变现在的处境,找到适合的解决办法。

004.自暴自弃:

目的:放弃自我,而且不愿别人介入。觉得自己不可能有归属感,既然我怎么都做不好,努力也没有用,还不如什么都不做。

父母心理及行为:感到绝望、无助、无能为力。所以多数父母就会放弃孩子,或者过度的帮助孩子,替他们做他们该做的事情(比如现在的“巨婴”)。这样的后果只会让孩子更加的消极,更加的不上进,对现状毫无改进的意愿。

措施:放弃你对孩子任何完美主义的期待
表达你对孩子的信任,停止批评;
鼓励孩子任何一点点的努力,设置是他成功的机会,给他提供机会让他展示自己的所长。
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放弃,定期安排时光陪伴孩子,让他感受到你们是与他同在的。

当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看下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找到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目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当然,对于准确判断孩子的错误目的,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真的能够去放下姿态,冷静下来,面对所发生的事情,积极的采取措施,解决问题,那么拯救的就不只是孩子,还有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