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随笔集——宜阳县董王庄乡赵坡小学教学点

设计精彩的语文课堂何时休?

2019-10-16  本文已影响0人  西岩耕夫

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164: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10月16日下午,到海门市能仁小学听课。第一节课是海门市天补小学的徐磊磊老师讲的《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选自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

设计精彩的语文课堂何时休?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一课落实单元目标的方法是通过连环画来连接文章内容。通过关键词感受人物形象。

发的资料很详细,有各节课的教案,这是要观摩一次海门市的四年级全体语文教师的教研活动。

这节教案以学程一、学程二、学程三、学程四、学程五的形式进行,体现了理想课堂的有效教学中的板块要求。学程学习也是整个海门市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程思想,把原来的教学环节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每个学程有学程单,有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老师讲解几个步骤。从听的几节课来看,海门市采取的教学模式非常接近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可以这样理解学程,每一个学程都体现了一次先学后教的过程,可以在其中找到先学后教的基本要素。当然作为海门市的基本教学模式,它在各个环节上可能有更为细致的要求。

学程的模式更便于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教学中的落实,学程的方法比两学两教几学几教的提法更便于操作。

从这里再一次看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基本思想是非常正确的。

坚守先学后教的基本教学模式,要不断的融合吸收其他的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坚持。

在导入环节,通过看目录,回忆神话故事的特点,明确题目的特点,解读课题。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一任务,这也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

学程二,直接检查生词的朗读情况。并对几个字词词语进行解释。

第一个字缓,引用了一个甲骨文的图形,但老师解释的时候出现了错误,这个意思主要是由偏旁的意思决定的,而不是由部首。

下一个词巍峨,老师的表述不严谨,他说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山,应该是部首都是山。理解巍峨的意思,联系了课本上那句话。然后学习精疲力竭,竭有三个意思选择字义。

老师的神态可掬,仿佛从每一个声音中都能听出老师满满的笑意。老师的手势很灵活,他的一双手就好像一只乐队指挥家的手一样,不断的打着节拍,好像指挥学生有节奏的说话,全身好像也在跃动。这是课堂比较投入的表现,课堂上老师应该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像在开发区小学听课,第一位老师,课堂上学生活动虽然精彩,但是老师感觉精神状态不到位,第二个老师好一点,那这个老师表现的很投入,神态也很活泼。

这一部分主要解决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老师抓住了好几个词语,也让学生理解。但是读得不到位。

语言的积累,虽然在字词句的语文训练点中没有写出来。但这是一个最为基本的语文教学任务。在这节课上有,但是觉得不够到位。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才是最有效的积累语言的方法。轻视朗读,语言的积累就会被弱化。

这个老师把字词句从语境中拎出来训练,很明显语言积累的效果不好。

在海门连续听了八节课,在朗读的训练上,没有一个老师达到了有感情朗读这个层次。这也说明了在朗读上认识的不清晰。语文教学有多种方法,以朗读为主是一种质朴有效的方法。需要认真总结,一定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而且拿到一篇课文上来,就领着学生一句一句的学习,一段一段的学习。当然在后来教研员的点评中说,这是为了体现训练重点的设计,为了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成一个主要内容。但这很明显违背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原则,比如说当学生拿到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完全能够自己把这篇课文的80%的内容读懂。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让学生先把文章读懂,而上来就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的领着教呢,在精读课文中也有自学的要求。当然老师的设计很精彩。

如果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老师都不让学生独立的去读懂那80%,学生的独立读书能力,怎样才能形成呢?

语文教学的四大任务,其中有三个是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能力,培养基本的习惯。在阅读课文上,学生应该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知识,形成独立阅读课文的基本能力,养成独立阅读课文的基本习惯。在听了8节课中,很少有老师放手让学生把一篇课文读懂,往往一上来就把一篇课文敲得支离破碎,然后去采用纷繁精彩的方法去教。我想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一个读书的基本方法,没有形成一个读书的基本能力,没有养成读书的基本习惯。

在统编教材中有4个“阅读策略”。从中年级开始,每个年级编排了一次阅读策略单元:三年级叫“预测”,四年级叫“提问”,五年级叫“阅读与速度”,六年级叫“有目的的阅读”。这4个也属于阅读的基本方法。快速默读复述课文,围绕关键词句预测提问,有目的阅读,找到答案。这就是读书的基本方法,每一篇文章不管什么问题大概都要这样读。

另外还有一种读书的方法,默读,朗读,浏览,跳读。实质上速读就是默读,抓关键词词句就是跳读,有目的的读离不开朗读品味。无论用什么样的词语,大概方法是不变的。朗读的三步走,正确流利有感情更是基本的读书方法。

学生拿到任何一篇课文,都应该按照这样基本的读书方法,把课文的80%读懂。在低年级,以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为基本方法。随着年级的增高阅读策略的学习,逐渐的增加其他要求。

课本中的选文大多是现代文,没有必要上来,就一句一句讲,一段一段讲。

这个读书的方法要使学生方法明确,形成能力,有效检测,查找原因。方法很简单,能力也不难,关键是有一套有效检测的方法。在教研员后面的讲座中,他强调了把练习册课后题运用到课堂的练习之中。完全可以把练习册课后题中作为测试自读课文效果的题目。

这个过程实质上还是一个先学后教的过程。但主要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在组长的带领下,用一定的时间共同自读课文,用课后题和练习册进行测试,小组内互检互教。列出问题表,老师抽查一组同学的自读情况,准确把握自读情况。

那么到了老师带领学习的时候,就只有两个任务需要解决。一个是对自读能力的巩固,把学生应该掌握,但是没有掌握的问题归因到自读知识能力的漏洞上。第2个任务是本单元新的语文要素训练点。

不能放开让学生自读的另一个原因,还有对学生的要求过高的问题。总是认为学生自己读,读不懂文章,他读文章理解的深度达不到老师的水平。这个问题可以反过来认识,一个老师读文章的水平,他绝对达不到那种文学家和语文专家的水平,但是老师也在读书。所以一篇文章,不同年级的学生读以后,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只要我们不拔高要求,完全可以放开学生自读。事实上,上同一篇文章,让100个老师来上,他们可能会上出10个截然不同的效果来。这也是语文模糊性的一个特点,低效的一个原因。总之对学生提出的自读要求,应该从语文的基本要求出发,不可拔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上下稍微有加减。要求学生按文字学家的要求,按文学家的要求读懂一篇课文,那么学生永远也不可能有自读课文的能力。有这样一句话,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如果不敢放开让学生自读,那么学生就越来越不会读。

比如《盘古开天地》这篇文章,在学生自读80%以后,这一个语文训练点10分钟之内就可以教学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应该作为一个基本的读书方法。像这个是四年级的教材,授课者是名师,但是在朗读中感情很明显没有到位。在学程五中体会盘古的品质和精神,是克服困难,无私奉献,坚持不懈。但仅仅是引导学生说了出来。老师在整篇课文中反复的谈神奇,但是没有让学生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在这篇课文中对朗读的训练最多的只有一句: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老师在课件上标出了缓缓和慢慢。给学生做示范,学生也读出了这种节奏。听起来好像有一定的感觉,但这仅仅是读出了内容的节奏,没有读出感情。感情是人才有的,要么是文中人物的感情,要么是作者的感情。老师没有联系到盘古的感情上,也没有联系到作者的感情上,所以这句话没有读出感情。

后面提到盘古的品质神话的神奇的时候,依然没有读出感情。因为没有让学生去体会盘古的感情,也没有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只是用老师自己有感情的说了一下。

有感情的朗读是一个基本的方法,在每一课中得不到落实,学生又怎么会有自读课文的能力呢?学生没有自读能力,所以每一篇课文老师都要逐句逐段的讲解,因为离开了老师逐句逐段的讲解,无自读能力的学生就无法理解课文。

课堂设计的越精彩,学生的自读能力就越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