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想法简友广场

马涧佬的生意经

2025-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水河

来自马涧镇的生意人,各有各的算盘。

前余倪在张罗山上西瓜生意 同上

下杜前余村倪某刚把十五亩大棚杨梅的收成卖了,揣着三四十万块钱,本该歇口气。可这人闲不住,转头就带着妻子在城里童家市场支起了瓜摊。"杨梅赚了钱,总得找个新营生。"他蹲在瓜堆旁,手指敲着西瓜听响,"再说,秋后还能去帮人盖大棚,一天五百呢。"妻子在旁边整理着黄金瓜,嘴里却嘟囔:"大棚投了七十多万,本钱还没收回来呢。"

严家兄弟的牛肉摊倒是另一番景象。哥哥在城里童家市场租了铺面,弟弟守着马涧镇农贸市场的摊位。每天清晨,殿前路口的屠宰场里,贵州来的黄牛还没断气,兄弟俩就已经开始商量分肉的事宜了。"城里人讲究,要里脊肉;镇上人实在,爱买牛腩。"哥哥说。弟弟接话:"一头牛,两个市场,价钱能差出三成。"

市场角落里,那对老夫妻的瓜摊总是最热闹。老汉的西瓜和黄金瓜都比别人便宜五毛,零头还要再抹掉。"你这样能赚几个钱?"有熟客问他。老汉嘿嘿一笑,露出几颗黄牙:"薄利多销嘛。"老妇在旁听了直翻白眼,手里的秤却悄悄又往上抬了抬。说来也怪,这看似亏本的买卖,到收摊时数数钱,竟比别家还多些。

马涧人做生意,看似糊涂,实则精明。前余倪的大棚投入虽大,来年又是好收成;严家兄弟两头跑,赚的是差价;老夫妻的"傻大方",换来的都是回头客。这生意场上的门道,就像老汉抹掉的零头,看似亏了,实则赚了人情,赚了口碑,赚的是长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