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得到学习区心情随笔读书

“目标”、“热情”孰轻孰重?

2017-12-29  本文已影响52人  TXB

万维钢近日在精英日课中介绍了一个研究,分析了“目标驱动”和“热情驱动”哪个更有效,摘要如下:

假设你负责招聘一名程序员,有两个人来面试,他们的技术水平差不多。
你跟他们聊的时候,发现第一个面试者的目标感非常强。他说我一定要做最了不起的产品,我要让很多人用我的产品,我要做业界最厉害的程序员,建功立业!
第二个面试者则对编程这件事本身充满热情。他说我特别喜欢钻研编程技术,我很在意架构好不好、代码质量高不高,我把编程当成一门艺术。他说他从小就喜欢编程……就好像选秀歌手说特别喜欢唱歌,物理学爱好者说特别热爱物理一样。
那请问,你应该录用哪个人呢?
答案绝对是选第一个。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莫滕·汉森(Morten Hansen),最近调查了不同行业的5000个员工,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看看他们的工作动力是目标驱动(像第一个人)还是热情驱动(像第二个人),另一方面让他们的老板来评价他们的水平。最后得到下面这张表格 ——
表格中的数值是老板对这个员工水平的评价,越高越好 —— 比如80%的意思是,他比80%的员工都干得好。
表格中的结果是,如果一个人既有很强的目标感,又有很强的热情,那么这个人的老板对他的平均评价是80%,这是非常厉害的人;如果一个人目标感很强,但是热情不够,那他的表现也还不错,是64%;如果一个人目标感很弱,但是热情很强的话,那么他获得的评价是20%;如果一个人目标感弱,热情感也弱,他获得的评价是10%。
也就是说,目标感带给人的评价提升是50%-60%。而热情对人的提升最多只有10%。所以决定一个人的工作表现的最关键因素,是目标感,而不是热情。
——精英日课025|《强力瞬间》4:好关系的配方

“目标驱动”可以更好地提升工作能力,但“热情驱动”真的就没有用处了吗?笔者有不同看法:

一、“目标驱动”强在效率高,但“热情驱动”有可能带来意外收获。

万维钢在解读《为什么佛学是真的》时,曾总结过“做应该做的事”和“做想要做的事”之间的区别,见注1。参照比较,“目标驱动”就是“做应该做的事”,“热情驱动”就是“做想要做的事”,前者是从大局角度出发的,偏理性,后者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偏感性。

当年身为银行职员的刘慈欣爱好科幻写作,本职海关公务员的当年明月痴迷于明史研究,恐怕更多的是“热情驱动”,至少初期不会有明确的“目标驱动”。

“热情驱动”在效率上,尤其是在合作情境下(比如公司多人合作开发软件)的工作效率不如“目标驱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能任性而为,要考虑团队效益,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但“热情驱动”却可能带来意外惊喜,譬如科幻小说之于刘慈欣,明史小说之于当年明月,究其原因,一是“热情驱动”没有明确目标,反而可能获得出人意料的成果;二是因为有“热情”的支持,当事人可以长期不问收获地投入,使得正常情况下做不成的事有可能成功。

这有点像自然界生物演化里的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随机的、无目标性的,大部分突变都会被淘汰掉,但极少数基因突变因为机缘巧合,带给了生物更适合生存的性状改变,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有研究表明,语言能力就是基因突变带给人类的意外礼物,是促成人类文明产生的关键环节。

所以“目标驱动”强在效率高,但“热情驱动”有可能带来意外收获。

二、“热情驱动”与“小人喻于利”

梁漱溟先生讲解孔子曾这样解释功利之害: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小人往往是功利的,做任何事情想的都是利益。譬如盖房子是为了住,‘住’的功能就是利益。但在住进去之前有一个建造的过程,对于功利的人来说,这个建造的过程就是无用的,那么建房这件事情就没什么乐趣了。如果你追求功利,就把一件事情割裂开来,你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事事追求功利,最大的问题就是失去了当下生活的乐趣,丧失了人好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觉得生活没有乐趣,就可能做出一些始料未及的事,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而一个人好的行为,如尊敬长辈、疼爱幼小、拾金不昧等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和乐心理。”

“目标驱动”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人毕竟是感情动物,“目标驱动”虽然效率高,但其功利性易造成生活之无趣,“热情驱动”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是功利心危害的解毒剂。因此最好能把“目标驱动”、“热情驱动”结合起来使用。结合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用“目标驱动”去制定计划方案,去决策,而用“热情驱动”去行动,去实施,如此可以各取所长。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提倡要在工作中培养热情,即含其理。

第二种模式是工作时间“目标驱动”,休闲时间“热情驱动”,刘慈欣、当年明月当年估计就是这种方法。当然休闲时间的“热情驱动”不一定要出成果,作为怡情手段来缓解人的压力也是好的,例如研究表明有业余爱好的人心理健康程度更好。

前两种模式针对个人,第三种模式则是针对团队的: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3M公司,允许每位研究人员可以将每天15%的工作时间用于琢磨新奇的想法。唯一的要求是,研究人员要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事们分享。后来很多创新型公司都开始仿照3M公司的做法,给研究人员留出“自由支配的时间”。比如,Google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就拥有同样的自由。你看,这个“自由支配时间”不就是发挥“热情驱动”的优势吗?

总结:

“目标驱动”体现的是理性的力量,“热情驱动”体现的是感情的力量,两者结合使用能更好地发掘人的潜力。

注1:

做*最适合你做*的事情
我们看现在西方很多富豪做慈善,不是今天高兴了就给谁多少钱,而是科学安排,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把慈善作为一个专业的事情去做。
对普通人来说,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做*最适合你做*的事情,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如果你在路上遇到老人跌倒了,你应该赶紧帮助他 —— 这么做不是因为他让你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而是因为第一,这件事应该做;第二,你离他最近,这件事最适合你做。注意,这个选择可是上帝视角 —— 就算让佛陀本人安排,他也会派你去做。
也许“义不容辞”,是比“慈悲为怀”更好的慈善理由。换句话说,也许慈善的最高境界是,我之所以做这件事,是因为这件事*应该被做*,而不是因为我自己*想要做*这件事。
最后总结一下。佛法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修行的目的是不受自己情感的控制、不受外部刺激的控制,是自己觉得*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是自己的自由选择。
——万维钢《日课042|如是我闻:佛法的另一种认知》
“我想做”是站着 小我 视角看问题的,“我应该做”是站在 上帝 视角看问题的,层次不同,境界也不同。

注2:

樊登速读《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下)》是这样解释“功利”之害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小人往往是功利的,做任何事情想的都是利益。譬如盖房子是为了住,‘住’的功能就是利益。但在住进去之前有一个建造的过程,对于功利的人来说,这个建造的过程就是无用的,那么建房这件事情就没什么乐趣了。如果你追求功利,就把一件事情割裂开来,你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事事追求功利,最大的问题就是失去了当下生活的乐趣,丧失了人好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觉得生活没有乐趣,就可能做出一些始料未及的事,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而一个人好的行为,如尊敬长辈、疼爱幼小、拾金不昧等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和乐心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