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算最好的告别?
7月份读了一本书《最好的告别》。书中阿图医生以一个医生的视角,讲述了人们一步步衰老的过程:从三十岁开始,心脏的泵血峰值逐年下降,人们跑步的长度和速度都赶不上过去;四十岁左右,肌肉的质量和力量开始走下坡路;五十岁开始,骨头以每年1%的速度丢失骨密度;七十岁的时候,大脑灰质丢失使头颅空出差不多2.5厘米空间,所以老年人在头部受到撞击之后,会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八十岁时,我们会丢失25%-50%的肌肉;大脑的处理速度在四十岁之前就开始降低,到八十五岁,40%的人都患有教科书所定义的老年痴呆。皮肤细胞内部清洁废物的机制会随着年纪增长而慢慢失效,残渣聚集,成为黄棕色的老年斑,眼睛的晶状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弹性会逐渐降低。一个六十岁的健康人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仅为一个二十岁年轻人的三分之一。
人之衰老如同一个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起初是端坐在沙发上,兴高采烈,精力充沛;然后慢慢靠在沙发背上,寻求一个最舒服的姿势;慢慢的,腿开始要搭在茶几上或者凳子上;再然后,干脆整个人陷进了沙发里。衰老也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日积月累,慢慢的改变一个人,引导着人告别这个世界。
人终有一死,如何舒服体面的离开是一门学问,如何正视身边人的离开更是一门需要提前学习的学科。
《最后的告别》告诉我们医疗有其局限性,医学的不断发展,可以将病人的身体切开,插入管子,接上机器,源源不断的输送营养和药物,使病人的生命得以延缓,也或者是加速死亡的进程。病人在病床上不能说话不能动,血管里流淌着化学药物,身上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管子,这一切,足以令尊严幻灭。作者认为医疗救助的目的应该是让人回归有意义和有质量的生活:“要使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更好,需要抵制干预,修复和控制的冲动”。幸福和尊严是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标,如果救助不能让人自身觉得幸福,应该选择适度的放弃。
人的一生看似漫长,其实也就短短几十年,我们属于自然的一部分,终究也将归于自然。想明白这些问题,我们或许可以更加善待这具暂时属于我们的身体,谢谢身体在这几十年内的辛勤工作。这些毛发,这些血肉,这些经络,源于自然,最终会慢慢幻灭,归于万物。
多么微小的人类,我们应该更谦卑,因为自然的最高力量值得敬畏。我们也应该活得更恣意,因为人生这么短,告别那么近,我们需要活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