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詹宏志《人生一瞬》

2017-09-16  本文已影响168人  xiaojianxu
詹宏志

詹宏志《人生一瞬》

对于自己能够遇到詹宏志的文字,绝对是偶然的事件。具体时间地点,什么的原因,这些都早已记不清。大概是在 2013 年在互联网世界的某个角落,从别人的博客记录中,看到詹宏志的某个访谈对话记录。

也就是因为读了那些文字,才引发了我对詹宏志此人的关注与好奇。于是就想要知道更多,了解更多,那要怎么办呢?

唯有去找他的作品,这三四年以来,我买了他的书有《人生一瞬》,《绿光往事》,《旅行与读书》。听他在TED 上所做的分享,还有偶尔他所做的访谈。可是,我也并没把他视作为偶像,更多的是每年当中,某个时间点就会去搜索他的个人资讯。

詹宏志,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人。未曾见面,却可以从文字作品,以及人物访谈中,感受他的个人气息。

《人生一瞬》这本书是我在 2014 年读的,它给留下我印象是非常深刻。那会我也才毕业不到四年,根本就不可能感受到“人生一瞬”这种滋味,居然把这本书读了一遍。并且在 2014 年 5 月,我自己写了一篇属于个人的《If The Young Knew

》。

书分两辑:辑一是生命时间轴下的凝思与追忆,捕捉各个成长阶段难忘的人、事、物、情与景;
辑二则是旅程地景上片刻的忘我与不可忘怀,记述游历世界各地如日本、欧美等地的趣闻与所思所感。

每一辑都是 26 篇文章,整书共 52 篇。每一篇文章都不会太长,清晨起来,花十来分钟就可以读完一篇,丝毫不会增加脑袋的负担,却引发人深省。


主题一:父子

如:《父亲回家时》,《风雨中的计算机》,《山路》,《珊瑚礁中的龙虾》,《但愿少年有知》这几篇,深深体现作者对父亲的追忆,以及对父亲深深的情感。

《父亲回家时》开篇写:年幼的作者,因为一夜累积的尿意,而醒来,却躺在床上挣扎着要不要起床时,却突然间感觉到家里弥漫着一种异常谨慎的气氛。

接着又写自己蹑手蹑脚起来,查看。果然是父亲回家了,“隔壁卧房的榻榻米上,一床红被面的厚棉被裹着一个耸起的人形”,还有“矮几上的木头烟灰缸”。

父亲回家了,我应该高兴还是害怕? 我想,这也是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

作者写道,“也许应该害怕,父亲回家,让母亲和三阿姨都更加严厉"。

同时,写道,”也许我更应该高兴,父亲回来总是会带回好吃的。“

还有父亲在家时,远方的客人带来远方的礼物,最奇异的客人带来最奇异的礼物。当客人退去,总会留下一包或一篮等待揭晓的神秘之物。

甚至因此,作者第一次与咖啡相遇了。所以这才会有《咖啡应有的样子》和《咖啡馆里的革命者》这两篇文章吧!

作者也很少看到父亲离开家门的样子,另一个醒来的早上,家里的气氛突然松弛了。作为小孩的他,才知道父亲已离开了家。

父亲不在家里,很自然地,作为孩子的作者接管父亲放在家中的宝贝们,用作部署战场。沾水笔用作飞镖。这也令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就常常将父亲的闹钟、手表、BB 机拿来玩耍,有些被拆得零零碎碎的,再也无法拼回原样。某些玩着玩着,就不知道放置在何处了。

孩子总是充满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然而因为年龄以及生存能力所限,无法独自远行,仅能依靠着父亲的归来,带回一些外在世界的线索、消息或实物,以此满足部分对外在世界的想象与渴望。

听到同学们说,自己暑假与寒假去哪哪玩了,遇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就会想着哪一天自己也能可以去游玩一遍就好了。

《风雨中的计算机》,写了作者第一次跟随父亲,进入深山的煤矿。这是整本书中,作者与父亲为数不多的共同相聚时光。

《山路》
,在台风的大风雨中,走过的艰苦山路,也许是与父亲一起的缘故,而得以让记忆如此深刻完整。”虽然风雨路上险象环生,但我并不害怕,因为我就走在父亲的身后。“

《珊瑚礁中的龙虾》,这是属于整本书中,唯一的一次来自父亲的倾谈。住院的父亲,与才读初一的作者说起属于他自己的故事,”水中遇到一只很大的龙虾,因为想抓它,反被伤“。作者因为家人的不相信,而怀疑这不是真实的,反而某天在某综艺节目得知,世上确实存在这样的大龙虾。

《但愿少年有知》,写出了作者自己的深深懊悔,后悔自己不能在父亲还没过世前,就去了解父亲的更多故事,为他做一些记录。

最后,因自己的身不由己,总觉得可以晚点再说。等到再要做一点记录的时候,父亲已经不在了。
作者悔恨的是自己未能花更多的时间,坐下来好好认真的与父亲聊聊,也就未曾能够亲口听到父亲自己的故事。唯有靠教育程度不高的亲人所叙述,至于是否可靠?是否正确?都已经无从考究。

主题二:成长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由只能躺着,双眼却不停地跟随着身边事物转动。是的,那时候的我们只是个刚睁开眼睛,开始打量着世界的婴儿。

慢慢的,我们可以运用四肢的力量,让自己终于不用再待着同一个地方。眼睛看到让我们好奇的,就可以利用四肢来移动变换位置,靠近目标。当把目标抓在手里时,却只会往嘴里送。嚼之无味后,才会放下。同一件事物,重复数次或一段时间后,就再也不会”上当受骗“了。

时间的推移,自由活动的能力越来越强,对于一切的事物都敢与之碰撞。这时候,相信是最纯粹的,没有畏惧,什么都不会有。有的只是本能,或许正因为如此才可以拥有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行为表现。

《煤炭堆上的黄蝴蝶》,就是一位小孩子,因看到黄蝴蝶在煤炭堆上起舞,让他触发产生困惑与疑惑。毕竟,蝴蝶更多是在鲜花上起舞,所以这一特别现象反而使他觉得特别,而又神秘。直到有一次,到了父亲矿场,看到矿山上飞翔的黄蝴蝶,才察觉蝴蝶与煤炭有某种关联。

究竟为什么小孩可以观察到成人忽略的问题呢?另一点就是,一个孩子产生了困惑或疑惑,最后是遗忘了 ,还是一直被反刍,直至某天得到一个合理的自我解释,才被释放。

《水中之光》,先写自己跌落水中观察到的世界模样,如开篇写道,”眼前的世界时奇特怪异的,光线似乎比平时还亮,一种水晶般的色泽散发着光晕,而世界的线条也变得柔和......,世界变得柔软如流水“。

再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死亡体验,”我绝望地把眼睛闭起,心中充满莫名的恐惧,一股柔软的力量重重压在我的胸膛,我已经无法呼吸“。

《海上漂流的花朵》,这是一位孩子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到的死亡,产生了一种对死亡的恐惧。一位穿着全身洋装的年轻女子在海上漂浮着,仿若沉睡的、随时会醒来的死亡。

我给大家粘贴一下,文章那段话:

白色镶着蓝边的连身洋装,大片夸饰的白领子,蓬松起来的袖子,呼应着又宽又鼓的蓬裙;

女子已经失去了鞋子,光着一双洁净的脚,一边也露出了一截雪白的大腿,手臂手腕并没有任何饰物;

她紧闭着眼睛,仿佛沉睡一般,一头长发飘散开来,一部分贴在脸颊和颈上,大部分则随着海水流动,犹如水草一般。

她应该是一位秀净洁白的女子,但此刻她皮肤已失去血色,苍白透着青紫的颜色。
她的表情平静而安详,任由海水在她鼻口之间流来流去,没有一丝不舒服的表情;
她也全身放松,随着潮水轻轻起伏,好像是平静地呼吸。

正如”有一场死亡伴随小孩长大“这句话所说的,所有的成长都无法逃避的死亡吧!
或许,这才是成长的真谛吗?

《蛇》,对于 80 后乡下小孩来说,田间活动与小镇赶集总是能遇到蛇,从而也就成为了成长教育的一部分经历。至于到底学会什么,这实在无从得知,成长不是单一的因素决定的,所以才会如此显得可贵。

我自己是害怕蛇的,特别担心冬天的晚上,蛇因为怕冷,躲进被窝里面取暖。之所以会这个担心的原因,与我之前看了动物世界有关,我记得我看过一集以蛇为主题的纪录片。

户外露营,晚上眼镜蛇就会因为帐篷的温暖,而被吸引过来,进而发生袭击事件。或许,这就形成我的一个固定认知,蛇都是喜欢暖和的地方的。

大部分的人都会很讨厌蛇,原因大概如文章中一段文字所描述的:
它们总是那么安静、敏捷、羞怯、诡异而神秘,你似乎无法和它形成任何形态的关系,你只能选择恨它、嫌它或怕它。

对于未知和死亡,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逃出这三个选择:”恨它“,”嫌它“,”怕它“。

《张望者》,或许这就是喜欢观察、擅于观察的孩子,眼中的世界吧!他不需要参与社会的活动,也不需要关心什么,与眼前所发生事情与自己有哪些关联。他们都是在用纯粹的眼看整个世界,又或者孩子是在尝试通过观察了解。

《我爸爸的恐龙》,刚刚开启的阅读兴趣,却因身处阅读材料匮乏的年代,而不得不去寻找所有可阅读的东西,包括哪些旧报纸,包装纸,垫在桌脚的等。有时,读到精彩的连载故事,却又找不到续集,也就只能随时光流逝接受。

七龙珠动画片,大多数 80 后的记忆,我也就不例外。情况却是,有一本就看一本,根本就找不到所谓连续完整的。

《后车站》
,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自然而然也就对可以带人远行的汽车感兴趣吧!这篇既写了小镇的两个车站,也写了自己与老师到大城市所看到的车站,以及城市后车站的所听所见所闻。

《繁星若梦》
,艾西莫夫(Issac Asimov) 的 Nightfall 描绘的异世界,与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童年星空经历。

由观察到阅读,由阅读再到观察,这似乎就是作者成长过程中不可缺乏的两个动词。

浩瀚的星空

其他 1:

《人生一瞬》辑二 地方


詹宏志

詹宏志,不仅只是在死读书,他也经常旅行。《人生一瞬》的辑二,写的就是他的游记,其中的足迹遍及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尼泊尔,俄国,中国香港。

2016 年出版的《旅行与读书》,更是写了自己在印度的神奇之旅,爆炸后的旅游天堂巴厘岛,非洲的动物。这本书还有一个英文名:HAVE BOOK - WILL TRAVEL。

梁文道说过,”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大陆读者明白:没有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

我想要模仿一句,”希望,我以上的努力,展现出了詹宏志的特别。“


其他二:詹宏志谈读书

1、很多人书读得很好,但是并不真正相信书,没有跟书反复交谈。

2、我认为书很少说错,也不会让人无所适从,我们不应该只按照表面来理解,而是必须反刍,扣问作者的鬼魂。

3、现在的教育系统,好像是在为大家找答案,而不是给找答案的勇气跟能力。从小学开始读书识字之后,应该培养的技能是“我要怎么自己去找要读的东西”,怎么把找到的东西用不同的方法混合起来,然后可以以自己叙述的能力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占有它。

4、很多人看书是因为觉得应该看书,而不是真的喜欢看书、想跟书做交流。

5、真正的阅读,是要和作者 come to the terms,跟作者讨价还价,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东西。如果只是听作者单方面地说,那只是鹦鹉一般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现在教育给学生太少自我执行跟自我表达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让他们选择自己要看的书。而读书的时候,很多人又太容易就按照字面的意思读,并没有真的让作者说出话来。你既然没有扣问到作者的灵魂,当然谈不上相不相信他的。

6、“读”永远比“走”能到更多的地方。

7、读书怎么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呢?

真实的人生是在书之外,所以,最终的对照一定还是要到生活上来。但人生苦短,不是有那么多机缘来解除那么多东西,书就变成替代。

这些时间里,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会非常容易地就被某些简单事物所吸引。我就记得,小时候看到蚂蚁搬家,浩浩荡荡的一支队伍,蚂蚁挤着蚂蚁。有些身强力壮的大蚂蚁就独自叼着食物。大部分的都是小蚂蚁们组成一个小团伙,一起搬运。好奇心使然,就会故意吐点口水到它们行进的道路上,或者捡起一片叶子扰动它们。要不干脆的,就用嘴巴朝着它们吹气,借机看得到蚂蚁们的各种乱撞。还有就是,用木头棍子将某只蚂蚁引离队伍,看着它独自摸索重新归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