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头(四):拥抱慈怜的老父亲
浪子的比喻里讲到有一种爱,这种爱是先存且永恒的爱。这种爱不取决于小儿子回转的行为,而是在小儿子回转之前,这份爱就已经在家门口翘首期待,甚至“相距还远”,父亲就跑去拥抱。这份爱就是父神的爱,它一直都在,随时准备赐予、赦免,也绝不受限于我们是否回应。
伦勃朗:《浪子回头》当小儿子落魄回家,只求当一个雇工时,父亲的爱则是欢喜快乐,恢复他儿子的身份和尊荣。父的爱不分贵贱,他只按我们原有的本相接纳我们,(我们不需要漂亮、不需要有才,不需要有钱,不需要有权,不需要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标准)我就是我。我们被父神所爱,只因为我们都是按他的形像和样式所造,我们本是他的儿子,不是雇工;当大儿子指责、攻击父亲的行为时,父亲并没有因此责骂大儿子,而是出门劝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父亲表白了他无条件的爱,他的爱没有比较,以此来消除大儿子内心被冷落的恐惧和嫉妒,并且大儿子从没离开过家,父亲与他分享家中的一切,父亲没有一样是留下不给他的,“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父亲肯定了大儿子的付出和劳苦,给予他鼓励和安慰。
父亲的爱是一种完全接纳的爱,这种爱不仅完全接纳小儿子放荡不羁的回转,更愿意邀请大儿子及众人一同来分享这“失而复得”的喜乐。在《路加福音》15章的三个比喻中,一直重复着一个声音,“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牧人说:“我失去的羊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妇人说:“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父亲说:“因我这个儿子是失而复得的”。“一同欢喜”是上帝的心声,他要每个人都能有份于他的喜乐之中。然而,我们通常能与哀哭的人同哭,却很难做到与喜乐的人同乐。大儿子是这样,当时的法利赛人和文士是这样,我们同样也是这样。我们常常因为他人的失去、失败,而内心生发同情和悲伤,然而,当我们看到他人成功、胜利时,我们就会与之比较,为什么他能成功,我们却不能?为什么他能得到,我们却得不到?于是,在他人的喜乐面前,我们就开始嫉妒、自卑、抱怨,甚至想毁坏眼前的喜乐。可是,父神的心意是,要我们与哀哭的人要同哭,与喜乐的人要同乐。那我们该如何做到与喜乐的人同乐呢?
我们要做到与喜乐的人同乐,除非我们自己愿意成为父亲。耶稣说:“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路6:36)。在这个比喻中,我们看到父亲的形象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忧伤、饶恕和宽宏。为浪子的离家、犯罪而心中焦虑和忧伤;为浪子的回头而完全的接纳和饶恕;为浪子的抱怨而谅解和宽宏。小儿子可以为自己的过犯悔转而被饶恕,大儿子也可以为自己的忿恨受安慰而被宽宏,惟有父亲总是在忍耐中等待,在喜乐中奉献,在误解中安慰。成为父亲是孤独的,但却是神圣的。因他拥有父神的生命,他也能真正的享受到与喜乐人同乐的真喜乐。
你愿意成为这个故事中的父亲吗?你愿意不只是成为被赦免的人,也成为赦免人的人吗?愿意不只是受欢迎回家,也欢迎他人归家吗?愿意不只是接受慈悲,也施予慈悲吗?当你愿意的时候,也是你真正能够体会天父心肠的时候,也是你像天父那样完全的时候(太5:48)。
不论是小儿子的流浪放荡,还是大儿子的劳苦抱怨,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他们的影子。并且,不管是流浪在外的,还是守在家自艾抱怨的,都是浪子,都需要回头,都需要接受父亲的拥抱和垂怜。然而,回头不是浪子回家的最终状态。父亲拥抱浪子,不仅是要恢复浪子儿子的身份,同时渴望他们能成为一位父亲,做到与喜乐的人一同喜乐。
这也是耶稣对那些法利赛人和文士所宣告的信息: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2)。主已张开双臂,随时准备迎接浪子的回头,并要宰牛设宴欢呼庆祝,凡听见的人都要一同喜乐,因为这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