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 从十万、百万到千百万
第一次围剿失败后,1931年4月,蒋介石立即组织了第二次围剿。毛泽东同志作《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
读懂这首词,首先了解一下有关围剿的背景知识。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决定以武装反抗,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这些武装斗争都失败了。毛泽东同志率队伍挺进井冈山,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但同时,国民党发动了一省“进剿”,或几省的“会剿”。比如前面《西江月 井冈山》就是反进剿的胜利;《如梦令 元旦》就是反“会剿”。蒋介石之所以没有全力围剿,一是以为红军势弱,可以轻松剿灭,二是主力部队实在抽不开身。前面《清平乐 蒋桂战争》是1929年4月蒋介石与桂系军阀的战争;1930年5月,阎锡山、冯玉祥在中原和鲁西南,李宗仁张发奎在湘粤桂边界发起了对蒋介石的战争。1930年10月,大战结束,蒋介石立刻集中兵力发动大规模“围剿”。与进剿、会剿不同,围剿是蒋介石调动全国的军事力量来消灭红军。前面的进剿、会剿都失败了,那么围剿又会如何呢?历史上前后进行了五次大围剿:第一次,1930年12月,兵力10万;第二次,1931年4月,兵力20万;第三次,1931年6月,兵力30万,蒋介石亲任总指挥;第四次,1932年12月,兵力40万;第五次,1933年9月,兵力100万。前四次都失败了,第五次大围剿成功了,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即宏伟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其次,需要了解一下不周山。关于不周山有多种说法。依照考据通例,先罗列前人之说,而后加按语陈述己见。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确实是胜利了。这里,以不周山借喻国民党的统治支柱,以共工借喻工农群众。引用不周山,想表达的意思是,共工是敢于造反的胜利的英雄,工农群众也是敢于造反的胜利的英雄!
这首词作于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第二次围剿开始时。全词上片描写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下片叙述了敌人第二次围剿的嚣张气焰,并畅想了胜利的未来。
首句有景有情,刻画了红军对战争的态度!万木霜天红烂漫,艺术化点明时间,同时移情入景,以艳丽的色彩,烂漫的氛围,赞赏根据地生机勃勃的景象,隐含着敌人的围剿是非正义的!天兵强化了这层意思,怒气冲霄汉,表明了愤怒,也表现了战士们的昂扬斗志!
第三句写战场环境,略写战斗过程,直接过渡到战斗结果。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很口语化,但非常生动,先声夺人。前方活捉张辉瓒的胜利消息,通过口口相传,很快传到后方。闭上眼睛都能想到这个场景,军民之活泼,之兴高采烈跃然纸上!
下片转入写第二次围剿。敌人第一次围剿失败后,马上组织了第二次围剿,兵力增加一倍。二十万军重入赣,参照五次围剿的历史,是真实的,风烟滚滚来天半,补写二十万敌军的状态,张牙舞爪,气焰嚣张。何以待之?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再畅想一下围剿的结果,不周山下红旗乱。千百万工农起来,众志成城,敌人的阴谋必定不能得逞。到那时,国民党统治的“不周山”下,红旗飘飘,波澜起伏!
从“十万工农下吉安”(广昌路上1930.2),到“百万工农齐踊跃”(从汀州向长沙1930.8),再到“唤起工农千百万”(反第一次围剿1931.4),从十万、百万到千百万,毛泽东同志畅想的工农武装革命人数越来越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同志在具体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了自己创立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他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坚定!他坚信,只要唤起全中国的工农群众,同心干!革命就一定会成功,到那时,革命的红旗将在“不周山”下自由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