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的探索三则:可能你爱了一辈子都不会明白爱

2017-03-16  本文已影响122人  聆枫物语


1、关于爱的定义。

爱,到底是什么?答案怕也是因人而异的。

世人千万种,浮云莫强求。

也许没有人能对爱下一个举世认同的定义,却都对爱抱有一个皆大欢喜的期许--愿自己及被爱的人能加倍地安好。为了达到爱的期许,我们更应探求爱的定义。

爱情中的爱应是私人的,独立的。

爱情萌发于最私密的内心,倾注于最独特的那个人。

爱情也不是一味的相互索取,恋爱中人也最应保持独立性,不懂自爱的人遑论爱他人。关于爱情,周冲有句经典的话:

爱情是两个强者的风花雪月,而不是两个弱者的同仇敌忾。

最好的爱情,是先让自己成为强者,再让爱侣变得强大而得到幸福。爱,先通过让双方更美好,继而才让世界更美好。




2、关于爱的质地。

爱的质地柔软又坚强,最容不得变质,却又易于变质。

亲情中的爱尤为如此,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它与生俱来,又无何可奈,它是唯一一种为了相互别离而存在的爱。

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一段感人肺腑: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然而,父母的爱往往最易变质而不自知,常被冠以伟大无私,这恰与爱的定义背道而驰。

不应一味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多么无私,也应赞颂子女的存在完整了父母的人生。

背离爱的期许,无私奉献、自我牺牲都不等于爱,只是一种奢华的道德消费。这种消费很能感动外人,却往往更易让被爱的人愈发自私、狭隘、软弱或者更加懊恼、悔恨。

父母也应该先成为强大的父母,然后去教导子女成为强大的个体,以期在子女长大成人挥手道别的一刻,能相互祝福,不留遗憾地目送,这才是最高级的亲情的爱。



3、关于爱的表现。

爱需要表现,也必须表现。只有付诸行动的爱才是真实存在的爱,仅停留在口头或心内的所谓爱,都不是爱,权当可称之为“爱意”,更可能只是虚幻的妄念。

最感人的爱都是以动词的形式出现的。

史提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说道:

在所有进步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做一种感觉。好莱坞式的电影就常常灌输这种不必为爱负责的观念----因为爱只是感觉,没有感觉,便没有爱。事实上,任由感觉左右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一个经常酗酒夜不归宿还打老婆的男人,也可以口口声声说爱自己的老婆;一个无限纵容过分溺爱还不准严师教导孩子的家长,也坚持自己爱孩子天经地义;一个人前称兄道弟,背地里各种轻蔑贬损捅刀子的损友,也能声称他是他最铁的哥们。

停留在口头或心内的所谓爱,很容易让当局者迷惘,自我怀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破解之法惟此,首先让自己积极起来,不能让虚妄的所谓爱的感觉控制自己,实践爱即行动的格言;再是,不要听信对方的如黄巧舌,只看对方为爱所能做到的事,也就是爱的表现。


写在最后:

人类对于爱的终极探索一定会继续,永无止境,因为爱是人类的存在意义。

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明白什么是爱,但他或她也可以岁月静好地过一生,这是幸运也是不幸。有幸在于爱他的人,是一个比他更懂更懂什么是爱的意义的人;不幸在于,他一辈子也不会感受到爱的真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