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惰性知识---布鲁纳与《教育过程》的启示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曾琦教授给我们讲师德课程部分。
挑战惰性知识---布鲁纳与《教育过程》的启示
首先曾琦教授以“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使你增加一双眼睛”,“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等名言警句开头,告诉我们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智慧,知识可以让我们强大。但是,曾琦老师突然话锋一转,问我们有没有想到过这么一个问题:“各位老师,有没有存在这样的知识,它可能让我们变得更加的愚钝呢?”
挑战惰性知识---布鲁纳与《教育过程》的启示
下面曾琦老师给我们讲了普朗克与司机的故事来说明有的知识会让我们变得愚钝。故事的大意大概是这样的:
普朗克是1918年获得诺贝物理奖,普朗克先生获奖之后,每天都会有很多人邀请他去做讲座,就这样他每天奔波于各个学府及社交场合,演讲他的量子理论。他的司机对他说:教授你每次都讲一样的内容,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动的我都听熟了,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了,普朗克先生说,真的吗?那么下次你就替我去演讲吧。很快又有人请普朗克先生去做讲座,这样司机就给普朗克先生代劳去做讲座。司机登台对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的大讲番,讲得跟普朗克一模一样。讲完了,一个教授举手:先生,我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问了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司机笑了: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这样吧,我请让我的司机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看普朗克的司机可以把普朗克的讲座倒背如流,但是他真的掌握了量子理论吗?这就需要大大的打个问号。
挑战惰性知识---布鲁纳与《教育过程》的启示
接着曾琦老师告诉了我们那些知识让你变蠢?知识有两种,一种是融会贯通的理解,可以称作知识,另一种是鹦鹉学舌的表演,仅仅就只是表演而已。许多人并没有掌握什么知识,而是像普朗克的司机一样,只是学会了表演。但是这种表演对人并没有任何帮助。糟糕的是,许多人入戏太深,忘记了自己只是个司机。就像现在的网络时代,知识可以上网随便搜索,但是电脑一关依然如旧。网络是聪明人的工具,却让不会思考的人变得更愚蠢,更糟糕。
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信息高度发达,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都让人们无心去反复,更无心记忆。新的信息层出不穷,快阅读时代,人们可能平均在一篇文章上话费的时间不超过1分钟,走马观花式读完后,马上进入下一条。一天的阅读量和范围可能有几十几百,但关掉手机后,却没有一个能记住,能吸收的。这就是知识让我们变得更加愚蠢了。
挑战惰性知识---布鲁纳与《教育过程》的启示
这些都算作是惰性知识了吧。惰性知识是学生已经习得的但是在实际问题中不能正确的运用和不能被自发地用来解决问题。惰性知识的成因有很多,曾琦老师从三个方面来讲了惰性知识的成因:知识没有网络化、程序化、条件化。
挑战惰性知识---布鲁纳与《教育过程》的启示
曾琦老师讲到知识的网络化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大家还记得北美五大湖的名称吗?乡村教师们纷纷在下面互动,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有,有人答到了世界五大湖的名称,有人只答对了一个,还有人把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也回答了上来,还有很多老师说都已经还给地理老师了……但是没有一个老师可以完整的回答出来答案。同时老师有进一步提出了问题:“当年你是如何来记忆的呢?”老师给出了记忆的一种方式:可以想象为湖面浮着几栋房子。同时提出如果用结构化、系统化的方式来记忆可能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识。
挑战惰性知识---布鲁纳与《教育过程》的启示
曾琦老师又用生物上面的新陈代谢的概念这个通俗易懂的例子,用文字和图表做对比来说明结构化的重要性,图表记起来更容易,更一目了然,简明扼要。说明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识,还能更好的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的目的。
那么如何克服惰性知识,是教学中值得关注与研究的话题。格拉格提出,智慧不是靠口头传授的,提倡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解决真实的商业问题的工作环境中接触重要的概念和策略。今天哈佛商学院在商业可教学中仍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美国的其他许多职业学校中也普遍采用这种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的真实情景中学习能够使知识减少惰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围绕真实问题组织课堂,使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工作联系更加紧密,能够使学生更容易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一是学习之前必然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大纲。大纲是指引,也是学习的目标。只有清楚要完成的目标,才知道怎么达到目标的路线。知识结构的大纲就好比鱼骨,支撑起了全部的鱼身,也即是全部的知识。
二是必须经过无数次机械式的反复学习。这是要将学习内容进行内化的不二法门和必经之路,妄想一目十行或一次性到位是不可能的。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反复记忆和练习,达到加强印象和记住的目的。知识的基础是记忆。学习古诗词,必然先要反复诵读,记住内容,在记忆中不断揣摩;学习英语也一样,单词不记住,等想张口说的时候却发现没东西表达。除了语言这种特殊知识,其他的客观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甚至包含意识形态的政治和历史,没有基础的对知识的记忆,所有的推理或者进一步的思考都不可能完成。这就像是人吃饭,必须先把它吃进去,全部吃到肚子里去,才有可能慢慢消化,变成营养物。才有可能学会学习的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结构化的知识对教育的启示:学习不是为了记忆知识细节会表演,而是为了掌握结构能迁移。
结构是什么呢?我们如何理解“结构”一词?其实简单了说,结构反映的就是关系。学习结构是无意识的,是学习阶段所获得的知识是无意识的结构知识。在学校教学中,不能赤裸裸的只讲结构,结构尽管重要,但是不能脱离具体的知识内容来进行赤裸裸的学习,如果这样做的话,可能我们也会觉得结构也是一件无趣的事。但是知识又是有结构的,结构是很重要的,学习任何学科,务必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就像人身体中的骨骼和血液,肉体等,学会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生就会具有基本的学习迁移能力,在今后的学习、解决实际问题中可以更大范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可以迁移到高度相似的工作中去。
曾琦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迁移的知识,
挑战惰性知识---布鲁纳与《教育过程》的启示
通过拓展1:认知学派关于迁移的概括化理论水中打靶试验,说明理论不是生搬硬套的,理论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从而说明对原理理解概括的越好、越到位,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就会越好。
挑战惰性知识---布鲁纳与《教育过程》的启示
通过拓展2:学习是系统性的,通过简单和复杂的神经构造,很多神经科学家通过这个实验说明学习就是建立神经网络的过程,他不会让神经元的数量增加,但是可以改变神经元的大小,使其形成更复杂的神经网络。通过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学习是系统化和结构化的。例如:系统性学习古诗词、学习英语知识,了解古诗词的来龙去脉,了解英语知识的结构大厦;学习数学的逻辑思维,生物的变迁发展;学习政治系统、历史轨迹;学习地理的大千世界。这些无一不是在系统性的学习。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去重视结构,培养结构呢?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是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这些知识,学生们对学习就会有抵触、恐惧的心理,自然也学不好哪去。如果是一个关注结构的老师,他更注重的是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假如可以这样问学生,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什么呢?学习历史会对我们有哪些启发呢?这样学生们就会感兴趣的,学习历史是为了引以为鉴,更好的活在当下和未来。
挑战惰性知识---布鲁纳与《教育过程》的启示
曾琦老师还讲了一个自己女儿算数的例子:9/3=3;1/0.1=10的简单的小例子,曾琦老师把除法转变成倍数的方式来解释这个算数的算法、算理,瞬间让女儿豁然开朗,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个问题,说明好的结构就会有好的效果,一点就通。
最后曾琦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作为今天课程的结束:请分享一个你自己关注结构或者你做学生时老师关注结构的教学案例?
考研的时候,学习政治,当时知识点特别杂,特别多,考研老师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我们理清了知识点,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同时,老师在讲历史事件的时候,用时间轴这条线来串联知识,这样也好记了很多。
挑战惰性知识---布鲁纳与《教育过程》的启示
挑战惰性知识---布鲁纳与《教育过程》的启示
用一段话作为本次听课内容的结束:任何学科的内核是其结构,而不是具体的技术细节。学科是以结构为中心的符号形式系统,具有内在的魅力,这种内在的魅力是推动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学生的学科内驱力上,而不能仅凭外在刺激与奖励等外在驱动手段。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