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的北京故事
星期二,晴,-1~8℃,北京

“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二三线放不下灵魂”已成共识。这些年去北京出差不少,尤其今年,五进京,前后加起来差不多在京待了一个月的时间,平日里与在京上学、工作、生活的人也打了不少交道,我觉得北京就是一个适合追梦的城市,适合安放有趣的灵魂。如果人的灵魂和肉身非得分开,多数人都会选择安放好灵魂、让肉身将就罢。
我出生在祖国最南端的乡下,从小一直仰望着北京,渴望与它产生某种交集,比如在京上学、工作等等,随着愿望的落空,后来就在三线城市安于现状了。
我第一次进京是2006年3月,当时是参加全国“两会”服务。得知可以进京,莫名地兴奋了好几天。人还没到就广发通知,兴高采烈地告诉在京的师兄师姐、朋友同学我要赴京出差,期待着把北京逛一圈,还准备了好多礼物送人。
到京后,由于白天晚上都安排了工作任务,没有空出去。师兄一家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到驻地看我,只在宾馆门口聊了十分钟,我就被叫去干活了。
会中放假的那半天,我跟着同事去了北大燕园和清华园,见到了理想中的最高学府,心满意足。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反正我是小女子,到了长城也成不了好汉,所以第一次北京之行就选择了去瞻仰高等学府。
从那年开始,我每年都会进京,少则一次,多则五次。大多数都是在北京天气最好的时候,几乎每年都有两会蓝的照片。前几年的天安门广场除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升旗台之外,还没有现在的宣传专栏,视野非常开阔。我甚至拍到了广场空无一人的照片(此处指游人,不包括站岗的战士),还有大雪纷飞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十几年来,只在北京见过两次下雪。第一次是2010年3月,那时的北京格外冷,会期刚到一半,飘飘忽忽地下起雪来。与会代表的大巴车平常都停在天安门广场,下车以后要穿过广场西侧路,沿着人民大会堂西门的台阶拾级而上进入礼堂。那次因为下雪行走不便,大巴车直接开到了大会堂前的台阶下,据说那是十几年来唯一的一次。
对于来自南方很少见雪的我们而言,那一场大雪就像上天的恩赐,我们在天安门广场上不停拍照,定格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那一排红旗猎猎招展的模样、战士们脸颊冻得通红依然屹立不动的伟岸形象、……那天没有游人,只有数量有限的两会服务工作人员,那些照片十分难得。
第二次是去年11月下旬,那是北京的第一场雪。我们从温暖的南宁,刚到北京就遇到了下雪,深感倏忽间就从夏天到了冬天。一切都措手不及,当晚赶紧跑去买帽子手套。在京停留一晚我们就去了欧洲,那边的雪下得更大,真庆幸在北京添了帽子和手套,才避免了被随后的大雪冻着。感谢北京的那一场雪下得那么及时。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北京的雪外,还有拥堵的交通。自从2006年第一次进京约了熟人外,此后再赴京我都不再联系亲朋好友了,原因在于见一面太辛苦,花在路上的时间比见面的时间还多。
有一次,同事住在东三环,朋友请他在西三环吃晚饭,另一个人从天津来赴约,他们俩同时出发,结果天津的人到了,同事还没到。上个月我从桂京宾馆去大有庄100号,下午5:00出发,7:30才到,原本40分钟的车程,那天因为堵车花了两个半小时。
除了堵车,北京的航班延误也相当普遍。有一次我同学买了早上十点的航班从北京回柳州,结果延误到了第二天。今天是我今年第五次进京,又碰上了航班延误。好在今天只晚了一个多小时。当南宁机场候机室广播里传出我们这趟航班号时,所有在候机的人纷纷站起来向登机口涌去,都以为可以登机了,没想到接下来却听到延误的道歉声。
我用飞常准查到的信息显示,此时正在登机。同事笑说,看来飞常准也不准了,要非常非常准才会准吧。本来觉得很快就登机而选择一直站着的我,只好解开大衣的扣子,把围巾从脖子上取下来,寻个空位坐下等。
这又一次验证了这几年进京总结的那条乘机经验:北京进出港的航班,只要过了中午12时,几乎没有不晚点的。要是决定权在我,我都选择乘早上七点多的航班,早班机很少延误,就算登机晚了一点,抵达时间也会差不多。据说是飞行途中加快,把延误的时间赶回来。只是搭早班机要起很早,交通也不够方便。
今天我们特意排在登机队伍的最后面,让那些着急的人先登。我们以为赚了,因为在地上排队空间大,比机上舒服。等我们到了飞机上才发现,所有的行李架都塞满了,没有地方放我们的行李。与我们一样提了箱子上机而无处安放的大概还有七八人。空乘让我们先坐下,后来通知说联系了地勤到舱门来收行李。我们只好又把行李送去舱门托运。原本想着不托运可以省去等行李的时间以便早点离开机场,没想到最终还是不得不等。
有些事,计划远赶不上变化。下机后,迎面而来呼啸的北风刮得脸生疼。想起过去进京的兴奋,如今只剩一身疲倦。
罢了,罢了,北京容不下肉身,总能放得下灵魂,且把肉身裹进大衣,让灵魂在此安放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