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做喜欢的事,过想要的生活,爱自己

极简主义:拥有带来的束缚!

2016-10-22  本文已影响105人  雨中蘑菇

打开冰箱,如果有很多种蔬菜,你就得考虑要选哪几种作为晚餐的原料;打开衣柜,如果里面有成排的衣服,你就得费尽心思挑选最体面的一件穿出来……但是,如果冰箱里只剩下一种菜,衣柜里只有一两件衣服,事情也许就会简单很多。

在博客上看到过这样一位博主,他的家位于市中心,他的房间里有一扇大大的落地窗,每天阳光从宽敞明亮的落地窗照射进来,而所有的摆设只有一张白色床铺和一盏黄色的落地灯。这位博主既不是偏执的苦行僧,也不是悲观的消极主义者,而是一位极简主义生活者。

乔布斯也算得上是极简主义。《乔布斯传》里曾描述说,乔年轻的时候觉得各种家具都不好看,于是就干脆住在一间什么都没有的空房间里。那段时间里,事业上他在做改变世界的事物,生活上和朋友谈谈吉他玩玩唱唱。他的生活更好,尽管屋子里空无一物。

爱尔兰哲学家埃德蒙.伯克在1757年就曾说:“我们的天性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对已经拥有的永远不懂得知足……”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苦恼来源于我们拥有的太多。比如买从来不穿的衣服花了很多钱,为了存放,整理他们浪费掉很多时间。我们花很多时间收拾整理充满各类物品的房间,而看到乱七八糟的书桌不免心烦。

国外有研究表明:购物带来的快感很短暂,而买到错误的东西之后的后悔与花掉的钱带来的坏处却很长久。

很多人想拥有很多东西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多存点东西总是好得。我们好像很喜欢搜集各种新旧物品,并劝服自己说是以备不时之需。问题是“不时之需”真的存在吗?现在商品市场太发达了,没什么是临时要用而买不到的,不用出门耶能买到各种必需品。

像京东快递推出的“双11快递”服务,上午11点前提交订单,晚上11点前收到商品。甚至有“快书包”,1小时内将你在网上下单的书送到你手中。生活如此便捷快递,你还有必要“以备不时之需”吗?

大卫、芬奇的争议性电影《搏击俱乐部》引起了很多有“购物瘾”观众的共鸣。这些患有“购物瘾”的观众,永远在想要更多的东西,不管自己已经拥有了多少。许多人从这部电影里得出了一个观点:你所有的拥有,最终都会变成你的束缚。

电影中主角杰克是一名长期失眠的30岁雅皮士,总是通过不断占有新的东西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但到最后,杰克对什么都不满意,直到他遇到另一个主角泰勒,一个到处宣扬反消费主义的家伙。

泰勒告诉杰克,不断获取更多的物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追求,没有目的,没有终点。电影中的两个主角似乎代表了现在消费者面临的两种选择,即德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嘻、弗罗姆总结为“占有还是生存”的窘境。

我们不妨看看自己有多少压箱底但从来不用的东西吧。或许“从来不用”并不代表“毫无用处”,但如果你果断处理掉这些继续占用你空间和思想的东西,你会发现生活会发生改变。你从生活中拿掉的东西越来越多,保留的越来越少,你会越来越清楚什么才是你真正需要的。

不少优秀人物崇尚极简,他们有效的拜托了物质主义的牵绊。

1921年,爱因斯坦一度受邀到荷兰莱顿大学执教。对学校要给他的许多高贵规格待遇,他都婉言谢绝。对于他来说,所有的要求就只是牛奶,饼干水果,再加上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

著有《理想的下午》《门外汉的京都》的台湾作家舒国治,至今租房,家里不装空调和电视,与外物牵绊。他可以白天在高档酒店里和朋友喝着安贵的葡萄酒,晚上在干净的房间里美美的入睡。没有多余的东西打扰,走路,喝茶,吃饭,实在是惬意。把自己从外物中解放出来,于是培养了丰富的内心。

有研究表明。那些有能力拥有很多物质的人,并不一定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意。当然反过来也是成立的。

经济学家理查德、莱亚德的做了一项关于成长,物质,幸福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他的研究发现,人们从1950年以来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呈现近两倍的增长,但对自己生活感到非常幸福的人数曲线却是基本平直的。

事实上,当人们对物质欲望的阀门打开之后,认为生活非常幸福的人们在1957年就已经达到了顶峰。幸福却变成一个永远看不清的路标,因为人们对物质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我们现在的物质主义者,其实是对新欲望的嗜血,而不是对已经拥有的享受。我们拼命的努力工作,不断享受更多的物质,却发现希望永远也无法填满,因为总有更好更大更快的新东西出来。已经拥有的和想要拥有的之间的距离,总是随着我们拥有的增多而扩大。

很多人选择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因为物质的匮乏或生活的贫困,而是将精神上的愉悦置于一个更加靠前的位置,他们对待物质的态度上更加淡然和平和,所拥有的物质只需满足自己平日生活即可。

因为物质本身并不能带来精神上的快乐,而真正的快乐一定是来源于丰富的内心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