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宫”抵不过“二圣宫
(散文)“二世宫”抵不过“二圣宫”
作者:张继潭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5日
古长安,十三朝古都的京畿之地,不知散落了多少古道观庙宇,位于长安区鸣犊镇二圣宫村就是其中一个古老而有名的道观遗址村。其实,它的雏形只是昏君胡亥即秦二世的行宫而已,这个行宫就修建在今天的二圣宫村,只不过当时不叫“二圣宫”而是叫“二世宫”。清代嘉庆时《咸宁县志·秦疆域图》记载:二世宫,秦时置宫,相传已久。后改为二圣宫出自《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清朝末年改二世宫为二圣宫。秦二世皇帝当初建成是作为狩猎时休息和夏季避暑之用的,可见和古圣贤没有半点关系。西汉时此地属皇家狩猎之地的上林苑,唐高宗和武周间宫内建成二圣寺,直至清末改为二圣宫至今。二圣宫古遗址就在二圣宫村小学内,坐北向南面朝鸣犊古镇,至今还有道士主持,供奉着圣人,香火延续至今。当清末改为二圣宫后这里就有了仙气,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道观了,还和不远处的王曲镇南堡寨村的三圣宫遥相呼应着,那供奉道教三清圣人的福祉和灵光自然而然就辉映到它的弟弟“二圣宫”了。怪不得二圣宫村这个权姓祖先早年从湖北当阳周转迁徙至甘肃后,又扭头朝东义无反顾的迁徙至二世宫旁才生根发芽,繁衍生息,出落成如今这个背靠白鹿原,面朝浐河,依山傍水,民风淳朴的二圣宫村落。原来是沾了皇家行宫的浩然之气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下来。改为二圣宫后变成了道观,更是世代受着道教始祖老子《道德经》的熏陶,才哗变成如今这个川原相连,土肥水足,人杰地灵的有故事有历史的村落。。。。。
我也是长安人,不管走到长安的任何地方,就倍感亲切,尤其是这次二圣宫之行,激发了我考证历史的激情,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二世宫“抵不过“二圣宫”》是想说一说一字之变的历史今夕:由于秦二世的昏君无能,把自己父亲秦王嬴政风卷残云数十载统一六国打下的江山,稀里哗啦糟蹋得烟消云散。修了个二世宫只是作为狩猎休憩、避暑纳凉之享用。可以想像当时的二世宫一代百姓是何等的蔑视秦二世的不可一世而敢怒不敢言啊!好在经过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到了大汉兴盛,唐朝辉煌,和明清文明的更替,二世宫羞愧的隐掉了那个不可一世的“世”字,才华丽转身成为“二圣宫”。一字之变,世态大变,朝代更替,社会进步,这个有故事有历史的以权姓为主的二圣宫村也是今非昔比啊!
。。。。。。
我猜想着,秦二世如果在天有灵,看着如今二圣宫村的富足,可能都后悔自己为什么当初不开窍的只贪图享乐,劳民伤财的盖了个二世行宫,当初如果直接盖个“二圣宫”或者“三圣宫”“四圣宫”的多好啊!把更多的古圣贤们请来供人朝拜,最起码也得供奉上太上老君把个《道德经》的光辉撒向民心多好啊!若果是这样,自己祖先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也不至于那么快的葬送在自己手里。历史终究是历史,肠子悔青了也无济于事,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在如今的社会仍然是真理。。。
另:二圣宫出土石碑
石碑长约1米,宽约0.8米,厚度约0.12米左右。
碑刻原文:
该村建于唐初,清嘉庆《咸宁县志》、秦疆域图注,二世宫,秦時置宫,相延已久,今仍之。《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载,原名二世宫,清末改名二圣宫。
注:没题跋,没落款,疑为民国时期石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