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前教育
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上永远不嫌早,从怀孕前补充各类利孕物质,怀胎十月各种DHA、复合维生素等等,孩子出生后,维D等,反正是,能上的手段,只要医生说可以吃,生活中再节俭的父母,在这方面,眼都不眨,要不说关于孩子的经济市场,才是收益最好的市场呢。
关于学前教育眨眼,孩子步入幼儿园,开始人生中,学前适应的三年“快乐”时光,为什么是加引号的快乐呢?因为大部分的父母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拼”了,自己家孩子身高低了,自己家孩子学东西慢了,自己家孩子没有运动天赋了,自己家孩子缺少音乐熏陶了,自己家孩子没有见过大海了.........,在这些安排面前,孩子长大后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回忆,因为没有快乐的童年,他们估计都不愿意回忆,那做父母的该如何取舍呢?是不是广而全呢?
第一个要明白的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面对五花八门的学前教育培训机构,各种彩蛋宣传扑面而来,局外人看着都眼花缭乱,更不用说,身在剧中的父母本人了,结果在各种班选报上,你来了个广而全,忽略了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不然怎么说,街上背着LV等名包的不让人羡慕,身穿T恤,牵着两个背着英语,幼儿编程等教育机构书包的才是豪呢。实现孩子兴趣班自由,又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呢?结果导致孩子早早的对学习产生了逆反,父母早早地患上孩子教育急躁综合症。
关于学前教育第二个要明白的是,要报什么?
国家在教育的目的上,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个综合目标下,孩子要报什么就不会无的放矢,有的家长,篮球,足球,跆拳道一起上,归根结底这是体的范畴,你搞重复建设、投资,再优秀,你认为他长大后,成为职业选手,星耀全球,除非有基因天赋,否则,只能交给命运。孩子报班,建议不要超过三个,但个人认为有一个是必不可少的,就是英语等外语的学习班,孩子在幼儿时期是学语言的最佳时期,其次要有一个运动系的活动班,这方面不建议花费太多的资金,因为这种班太多,运动的目的是让孩子健康成长,当然专业发展的除外,明白这个目的,就让孩子去试兴趣课,一圈下来孩子也会表达自己最喜欢哪个,然后适当去选择一种即可,这样的好处就是,在孩子不想练了,给你讨价还价的时候,你好反驳,其实好多事情都是坚持下来的。最后一个,个人认为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对“美”的培养,可以是音乐,也可以是美术,等等,要他有一种对美的认知和学习,小时候不显山露水,随岁月积淀,这方面的魅力就显现出来了。这些班的培养个人建议都要五岁以后,不然孩子在理解,交流上会有困难,学习会失去兴趣,最好选择有耐心、鼓励式的老师来带,事半功倍。
关于学前教育第三个问题是,父母该做什么。
大部分的父母都有这样错误的认知,认为给孩子报班了,学习就不用操心了,这是极其错误的,报班只是让孩子初窥知识的边缘,真正学东西是要父母自己有个好的计划的,任何一种兴趣班,掌握的知识都是要课后多练的,仅靠兴趣班课上一个多小时,解决不了教育大问题。父母在学前教育上,一定要有计划,有安排,不然就是父母累,孩子烦,最终孩子教育一地鸡毛。
关于学前教育该做哪些,一要完成对国学的学前教育(五岁开始),汉语拼音读写能力训练,掌握一千五百到两千的汉字量,书店的图画书,孩子能自行阅读(六岁前),这个就是积累,父母不能着急,一天十个字,一年下来多少?所以,教育其实就是靠时间来堆积的。二要完成数学10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表熟背(六岁前),这个和国学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多练,也是早起开发孩子脑心算能力的启蒙,每天半小时,完成固定内容和数量的学习训练,坚持下去,正式上学后就会发现效果。三要营造学习的氛围,孩子在学习,父母在一边玩手机,看电视,我只能说你是高估了自己的基因,还是对自己的孩子定力有信心,父母要做的是放下手中的一切,时间也不长,就两个小时,陪伴,陪着孩子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这样孩子也不会产生逆反心里。
关于学前教育第四个问题是,幼小衔接的问题。
关于幼小衔接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幼小衔接的目的是什么?它解决的是一个适应性问题,是从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转折期,孩子适应性问题,孩子由宽松快乐的幼儿园到小学规律性、纪律约束性学习期的转折问题,这里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二是学习形式。如果说,你前面在兴趣班选择上,孩子学习质量和内容上,有所获得,这个学习内容就不是问题。那么重要的来了,学习形式,孩子在幼儿园培养上,基本具备了规则意识、纪律意识,但那是分散式的,断线式的纪律,而小学教育是连贯性的,高强度的、集中式的纪律和规则。幼小衔接就是让这个规则的转折由断崖式的变成渐进式的,如果父母平时有这方面训练,那就不是问题,如果没有,可以简短式的学前适应班,比如两个月,因为时间久了,内容孩子本来就会,他会产生一种错觉,就是形式这么简单,反而不利于小学深度学习的培养。
关于学前教育不管父母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模式,但一定要有计划性和长期性,孩子的教育没有尝试期,父母在教育中成长,孩子在教育中进步,你的坚持和陪伴,就是孩子成才的阶梯和基壤。
关于学龄期的教育,以后和大家再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