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对孩子是要严厉还是自由呢?这是个假问题。
一
大多数70、80后,经历的严厉教育多一些,父母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很多事情被安排好,我们听着照做就可以。即使有疑问,也会被一堆道理给堵回去。
可以说,我们接受的教育方式,相对简单和粗暴,一句话:孩子得管,必须得好好管。
被管的孩子,长大后,成了父母。发现自己生活得并不幸福,面对很多事情,仍然不知所措。于是,新一代的父母开始思考,对待孩子好像不能管的那么多,否则他什么都不会了。
所以,就又刮起了一阵放养风。
孩子想要什么都满足,父母也没有过多的要求了,觉得自己小时候缺的,孩子不能再缺了,要使劲儿地给。
慢慢地,问题就出来了。孩子越来越没有规则,父母呢?越来越焦虑了。又觉得这样放手也不行,还得严厉。于是,各种约束和管教轮番上阵,孩儿开始反抗,父母就加大力气,结果又是两败俱伤。
所以,严厉还是自由,这本来就是个假问题。自由也对,严厉也对,关键是我们背后的心是否足够接纳。最可怕的,父母态度左右摇摆不定,孩子的感受就混乱不安,无法形成稳定的价值感。
二
还有的人说,原则问题需要严厉要求,非原则问题可以自由生长。
如果真要说原则,我觉得只有一个,那就是安全。
在安全的前提下,其他的一切都是可以自由探索的。
比如,我们担心的作业问题、玩游戏问题、吃零食问题等等,孩子需要去经历这个过程,甚至去犯错,去承担一些自然结果,然后自己就会发展出面对这些问题的能力。
但现实是,很多父母太容易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决定孩子的行为。
“我开心的时候,带你去吃肯德基,我不开心的时候,那些就都是垃圾了。”
“那肯德基到底是什么?它是可以吃还是可以不吃?为什么呢?”这些问题就会盘旋在孩子心理,形成一个新的渴望。同时,不必要地消耗着孩子的能量。
所以,吃与不吃,让孩子自己说了算。
很多父母看到这个会大叫:“怎么可能,那他天天都要吃!”
当然,自由探索不是放纵,它是有边界的,而这个边界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而不是我们的要求。
有一个妈妈分享了一个故事。儿子六岁多,一有机会就想玩儿手机,之前为此不少生气。后来上了课之后,慢慢学着和孩子共情,跟他一起商量手机时间,孩子说每次看15分钟。之后,妈妈只要提醒时间到了,孩子基本上可以把手机放下,偶尔有情绪,妈妈陪伴之后,也能平静地接受。
所以,我们发现孩子其实具备尊重约定的能力。
有一个妈妈任由上高中的女儿自由玩手机,长达4个月,她没有阻止,结果期中考试年级300多名。之后,孩子就自己思考,并且和妈妈约定了学习计划。两个月后,成绩提高到第51名。
还有一个妈妈说,孩子每次吃完冰淇淋之类的凉东西,都会咳嗽发烧,然后她自己就不怎么吃了。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看着不管,而是要带着关怀的心,允许孩子去经历这个过程,不带评判的允许。
这样的经历非常宝贵,孩子才有机会去深入事情的本质,去体验好的或者不好的自然结果,激发自己的判断力,进一步发展心智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自由与严厉,只是方式,关键是背后的态度。如果态度是恐惧,那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强制和压迫。如果态度是接纳和允许,孩子感受到的就都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