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第9讲
妙果寺 则金法师
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二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同修晚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我们停了两次课,在这两次课的之间,让大家预习新课内容,不知道有没有预习?如果预习了的话听起来会容易理解一点。因为一段文字,特别是佛法,我们不常见的内容,你第一次接触,不太容易理解。如果之前有预习,经常看一看,有个熟悉的过程,再来听就会省很多力。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确实是非常必要的。
这一次我们去印度朝圣,12天跑了2500公里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佛陀当年在世的时候,他弘法度众生的一个足迹。当然佛陀当年是用两只脚走路的,我们是坐车的。跑了这几个地方的感受,如果我之前没有学到佛讲的了义教法的话,看到那些景象我可能会很难受,甚至会很悲伤。为什么这么说?因为2500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佛陀,示现在这个世界上把佛法的道理告诉我们,最后呈现出来的也是这样一个很荒凉的遗迹。如果没有听到一切法无生、唯心无境的道理,看到这情景真的会很难受的,甚至会对佛法的信心受到打击——你看佛那么厉害,那么有智慧,还不是变成了一捧黄土,我们学佛的意义何在呢?
所以我们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只是从一个真实相当中化现出来的一个五蕴的身心,像我们凡夫一样的一个化境,他本身就在演说五蕴本空的道理。如果五蕴身心是真实的话,那我们学佛就没有意义了,他会坏,他也死,你学到最后如果五蕴就是究竟相,除了五蕴以外,没有其他的东西,五蕴就是真实的存在的话,那学佛就没有意义了,佛法也讲不通了,因为你释迦牟尼佛都示现了一个无常生灭的现象。所以佛法的根本真实的含义,不在五蕴层面,我们一直学过来,一直在讲这个道理。《般若经》讲了22年,就是讲五蕴本空,三时教法,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还不是要讲五蕴本空吗?只有五蕴本空,真实不在五蕴层面,佛理才讲得通,学佛才有希望,否则的话,忙了半天,例如守五戒,守五戒也很严格了,很多要干的事我们干不了,很多快乐就失去了。学到最后,五蕴还是没有用,还是在生灭,那学的有什么意义?所以五蕴就不是真的东西,它就是一个幻境,是我们凡夫做出来的一个梦。
那么有了这样的认知,佛陀再怎么示现都没关系,黄土就黄土嘛,荒凉就荒凉嘛,因为佛来到世界上就是要告诉我们,五蕴是假象。有人说佛陀为什么不一直在世界上、不灭度?佛陀有这个能力,他可以让五蕴身心一直保持不坏,长久住世。不是不可以,是可以的。为什么他不这样示现?他这样示现我们就更加地理解不了五蕴本空的道理了,我们就更加地没有解脱的希望,我们更加地不珍惜佛法。所以从各个角度我们都可以知道,佛讲的五蕴本空、唯心无境,这个确实是了义的。所以通过这朝圣的一个过程,我不会因为看到那种没落荒凉的景象对佛法失去信心,反而信心得增上。所以给大家分享一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不要著在相去学佛,著相上去学佛,我们只会离佛陀的本怀越来越远。佛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要让我们悟入佛的知见。那么佛的知见最简洁的表达就是唯心无境。这个心是圣者见到的真实境界,境是五蕴境界,唯有圣者见到的真实境界,没有凡夫的五蕴境界。这个道理其实要高度概括起来是非常简单的,记住这一个根本宗旨,我们学佛的大的方向无论如何都不会错,这样就会越学越安心,越学越有受用,因为我们是在跟真实相应。
新课学习
今天我们继续接着上一次的学习,把上一次的内容稍微复习一下,上次学到:“此五法、三性、八识及二无我,一切佛法普皆摄尽。”就这个地方。我们接着看下面:
【大慧,于此法中,汝应以自智善巧通达,亦劝他人令其通达;通达此已,心则决定,不随他转。】
上次把这一小节本来应该讲完,漏了,那我们今天看。佛告诉大慧说,你于此法中(就是上面讲的五法三性八识二无我,二无我的内容我们还没学到,等下后面会学到),这四个方面的概括,都把一切佛法包括无余、没有遗漏。佛就跟大慧说,你只要以你的智慧去善巧地通达这些法,通达的同时,你也要去劝他人令其通达。那么这样通达了这方面的法以后,你修行的心、见地就会产生一个决定性的理解、知见。这个知见就不会再随着外境、他人去转了,就不会被其他的带着跑了。我们学佛就要得一个决定。为什么生生世世学佛不解脱、不成就?就是因为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无谓的犹豫、徘徊上面去了。所以古大德修行佛法,千里寻访善知识,他并不是说要依赖善知识给他解决问题,他只是想从善知识那里得一个修行的决定处。为了得这样一个决定,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比如,古来的赵州禅师80岁还要去行脚,还要去参善知识得决定,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个是五浊恶世,是娑婆世界,不是佛国净土,所以想遇到真正的佛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那么这里佛陀直接就告诉了我们,你把五法、三性、八识及二无我的道理搞清楚了,你那个心——菩提心、修行的心、求觉悟的心,不管是知见上还是愿力上,都不会被动摇了。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多么值得珍惜的事情。所以我们从总纲领上直接下手去了解它,就可以减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快速地进入到佛法正法的大海。
那后面世尊把上面说的以偈颂的形式总结一下: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五法三自性, 及与八种识,
二种无我法, 普摄于大乘。
名相及分别, 二种自性摄,
正智与如如, 是则圆成相。”】
这里意思很浅白了,他就说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还有二无我,这些法就普遍地涵摄了整个大乘。其中的名、相、分别就是五法里面的名相分别,属于二种自性的范围。名、相是遍计所执性,分别是依他起性,正智与如如就是圆成实自性。正智就是正确的智慧,如如就是真实、真如、真实境界,那么这个就是不可坏性、不可破坏的真实境界,它属于圆满成就的真实自性。所以五法对应于三自性,这个清楚了吧?名、相是什么境界?凡夫境界!凡夫境界是属于什么?遍计所执性!分别,有能分别的心、有所分别的作用,我们只见分别的作用,见不到能分别的心,所以分别里面有依他起自性,也有凡夫境界(就是染污的依他起)。正智,我们现在凡夫不知道,没有;真实的真如,我们凡夫也没见到。这个是什么境界?圣者的圆成实自性。这样凡夫和圣者的境界分得很清晰了,这样就不会混淆凡圣境界。
如果学佛,你把凡圣境界混淆了,绝对出问题。修也不知道怎么修,修到最后你成没有成就也不知道。其实你应该知道的,只是我们偷心不死,我们总想以凡滥圣,故自己把自己骗了。其实圣人的境界,你成圣了你难道还不知道自己是圣人了吗?这样的圣人那也就不可靠了,是个糊涂蛋,所以这些东西是没办法作假的。但是我们现在末法时代,很多人学到最后就把自己当成圣人了,然后在那里搞一些玄乎其玄的东西,绕得自己稀里糊涂,绕得别人也稀里糊涂,这就叫自误误他,将来都是下地狱的种子, 所以不要玩那些虚的,没意义!我们老老实实按照圣人教导的,一步一个脚印、努力的地积功累德,转染成净,转凡成圣。这一生不行,下一辈子继续来嘛,或者往生到净土,听佛菩萨的教导,快速成就。搞假的搞错了,那就是背道而驰,这个可不是说成就慢一点的问题,是走错路的问题。
所以凡圣要搞清楚。而且这里不光是凡圣分清楚了,圆成实自性的安立可以让我们从凡转圣,怎么转?圆成实性还有一个含义是什么?正智,正智就是什么?五蕴皆空,你要以这个道理,五蕴本空的道理去观修,就是在转凡成圣。什么是凡什么是圣,怎么转凡成圣,全部交代清楚了。所以为什么《摄大乘论》讲三自性,说“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一切佛讲的道理、讲的话,你搞清楚了三自性,你都可以知道他在讲什么,都可以明确决定地知道佛在讲什么。《大乘入楞伽经》里面讲:“五法、三自性、八识及二无我,一切佛法普皆摄尽,大慧,于此法中,汝应以自智善巧通达,亦劝他人令其通达;通达此已,心则决定,不随他转。”。这里佛菩萨都讲得很明白了,但是我们很多人没有因缘遇到这些法。不信大家可以问一问身边学佛的人,知道什么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问问看,可以说绝大部分甚至都没听说过。
那么以上就是《大乘入楞伽经》里面卷五的内容,下面我们就引《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里面的内容,重复把这三自性再了解一下。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又给我们介绍三自性。
三自性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知三自性相。何者为三?所谓妄计自性、缘起自性、圆成自性。大慧,妄计自性从相生。云何从相生?谓彼依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著故。大慧,彼计著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是诸如来之所演说,谓名相计著相、事相计著相。大慧,事计著相者,谓计著内外法;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著自共相。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卷一~大慧,相续灭者,谓所依因灭及所缘灭,即相续灭。所依因者,谓无始戏论虚妄习气;所缘者,谓自心所见xian分别境界。)。何者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
这一段又把三自性和我们介绍了一下。他说,再者呀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巧地知道三自性的情况。那么何者为三呢?“所谓妄计自性、缘起自性、圆成自性”。这个妄计自性、缘起自性、圆成自性,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大慧,妄计自性从相生”,就是说凡夫的遍计所执自性是从相生的,相是什么相?就是我们现行起来的一个影像。佛后面有解释的,那么云何从相生呢?怎么从相生的呢?
他说“谓彼依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著故”。就是说遍计所执性怎么起来的?就是从现行的影像生起来的。现行的影像是怎么回事?就是依缘起事相种
类显现。什么叫缘起事相种类显现啊?缘起事相种类就是现行的心识影像,这个心识影像其实就是我们因为无明的缘故,把它解读成了心外的色身香味触这五方面的内容。这五方面的内容本质上是现行起来的一个心识影像,不是心外的境界。但是我们因为无明的缘故,把它当作了心外的境界。当成了心外的境界,从这个角度就把它安立为遍计所执自性,就是妄计自性。为什么你有妄计自性?就是因为现行显起来的色身香味触的这五方面的影像,你把它执着成了心外实有的境界。佛给这个安立了一个名字叫遍计所执自性,为什么叫遍计所执自性呢?因为它不是一个心外真实存在的,你把它当成了心外真实存在的。那么从圣者见到的真实情况来讲,所安立的遍计所执自性是不存在的,所以遍计所执自性,压根就是凡夫的一个幻觉,不是实有的境界,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这样虚妄的计著,所以我们把它安立为遍计所执自性。那么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虚妄的计著?生计著就是因无明延续虚妄分别执着而当成了心外实有的色境,就是色身香味触的色心二法里面的色法,然后同时再围绕他们进行分别,分别又产生了感受想法和心的运行活动。这就是五蕴,所以遍计所执自性或者说妄计自性,就是从现行现起的心识影像产生了执着为外境的角度安立的。那么这就是我们所谓凡夫的五蕴,所以它本质上是不存在的。
“大慧,彼计著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就是说遍计所执自性,产生执著的时候,执著那些现行现起来的色声香味触的心识影像的时候,它会产生两方面的妄计性,就是两种遍计所执自性,我们这样讲。那么这个境界,这种情况“是诸如来之所演说”,也就是说是佛看到的情况,凡夫不知道的。我们凡夫在错误当中不知道自己在犯错,只有觉醒的佛才看到我们在犯错在生执著,对不对?哪两种呢?
“谓名相计著相”,就是安立名言概念。还记得上次讲的名相范围那个概念吗?“名相计著相”,名简单讲就是安立了种种的名词概念。那么“事相计著相”,这个就是属于名相里面的相的范围。什么相呢?主要就是色身香味触。本来是五种心识影像,就像晚上做梦一样显现出来的,但是我们把它当成了心外的客观存在的外境。这个就是所谓的相、名相里面的相。五法不是名相、分别、正智、如如嘛?那么两种妄计性,一个是名,一个是相。
“大慧,事计著相者,谓计著内外法”。那么相的部分又分为两种,一个是内一个是外的。内就是我们所谓的精神现象,比如说感受、想法、心理活动,这个是属于内相。外相是什么呢?外在的颜色、声音、香味、感触,那么这些就是五蕴里面的色法。我们说的相就是五蕴里面的心法,受想行识的心法和外法就是色法。这个就是说我们遍计所执自性当中分成名和相,相里面又分成内和外两方面。那么这个全是我们虚妄执著出来的,本质上都是现行的心识内容。
打个比方说,遍计所执性怎么起来的呢?比如说我们的眼睛有毛病,我们看到眼睛前面、虚空当中有很多毛或者花、各种图案的东西在飞,那么这个眼睛有毛病,就是无明、无明颠倒。这些他感知到的一切境界不是眼睛外面的,是眼睛里面的。用这个比喻我们凡夫感知、感受到的一切都是自心当中的,但是因为眼睛有毛病的人不知道他有无明的缘故,就是眼睛有毛病的缘故,他把这个感知到的一切当成虚空中的毛或者花,那么这个就相当于我们无明以后,把内心感知到的一切境界当成了心外的一切,这个比喻是这样比喻的。这个无明被重复了无数次,我们无量劫来都是这样延续过来的,所以它完全成了一种自动化的运作,不需要你去想,我们自动地就会把五蕴执著为真实的,就是心所对的境界。这个病已经成了一个自动化的、不需要努力的。为什么?因为阿赖耶识被熏习了无量劫,它里面全是这些内容。那么这些心识在起作用的时候,当然就是这个境界,所以这个无明就这样来了,这就是遍计所执性的本质,它完全是一个颠倒执著出来的一个境界,不是真实有的。
后面“相计著相者”,“相”字应该是传抄过程当中的误抄。那么结合梵文和其他版本都是“名”字,你结合上下文也知道是“名”,那么“名计著相者” 呢?“谓即彼内外法中计著自共相”。我们凡夫本来只有内外法,为什么在内外法之外又成立一个“名计著相”呢?因为我们会对这些内外法取名嘛!比如说内在的感受,比如说感受很快乐,我们说我很快乐,快乐是不是名呢?感受很难受,很痛苦,我说我很苦,苦是不是一个名啊?我们看到桌子了,本来桌子是没有名字的,它本身是没有名字的,我们为了认识外境,为了交流沟通,我们要安立一个大家约定俗成的名字叫桌子,是不是给它取了个名啊?其实对于桌子本身来说无所谓叫什么,它没有名字的,名字是我们安上去的。好,这个就是“名计著相”。
“自相”是什么呢?比如说独立的一个自我吧!从自相的角度讲,我说我叫某某,这是一个自相。那么从共相的角度讲,我说我们大家都是人,人就是一个共相,是从自相当中抽象总结出来的一个名词,所以叫共相。从我这个人、个人的角度讲,也可以是共相,为什么?我说我是由地水火风构成的,我由精神和物质构成的,人又成了一个共相,那么地水火风又成了自相。所以自相共相不是绝对的。从本质上讲,凡夫感知到的一切五蕴法都是共相。比如说极微,有一些人说构成整个世界的最小的基本单位是基本粒子,这不是共相吧?其实基本粒子,我们先不说它是个悖论,我们先承认这个世界是由某一个东西、某一种物质构成的。但这个物质是可以分割的,基本粒子分下去还可以分,可分得再小,其实是可以一直分的,分到最后,佛经里面讲叫分到没有相了,可以分到没有相,分到最后消失了,这个道理就有点深了,以后再说。所以说不管你凡夫境界内,你拿出什么来都是可以分的,他本质上都是共相。好,这都是我们凡夫的一种虚妄执著出来的境界。
那么这样有了名有了相以后,名相一纠缠一结合,我们是不是就认为我们感知到的更真实了?所以虽然说相可以有名字也可以没名字——如果没有名字,你可能很快就忘了,就不记得了,对不对?如果你给它取了个名字,你的印象就很深刻了,你就记得很清楚了,它在你的心中的真实感就被强化了。所以在我们用“名”去给这些外境“相”安立名字的过程当中,强化了我们凡夫执着内外法真实存在的那种错觉,也就是在强化我们的无明,把我们不断地往虚妄颠倒的梦境当中去引导、强化。所以“名相”就是这样相互纠缠,不断地缘起,强化了我们凡夫的无明。
“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这就是凡夫最主要的两种遍计所执自性的情况。名、相,相里面分内相和外相,我们分开讲就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个都是遍计所执性!其实就是从染污依他起的角度来介绍遍计所执性本来无生,从来没生出来过。换句话说,遍计所执性压根就从来没有存在过,是我们凡夫共同的一个幻觉,是一个幻觉。实际上,圣者见到的真实情况当中没有的,只是我们凡夫的一个颠倒执著。
“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那么什么是依他起自性呢?依他起自性就是从所依,什么是所依?依就是种子,我们凡夫的整个五蕴身心、六根六尘十八界,一切都是依据阿赖耶识种子现行起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把种子叫做所依,阿赖耶识叫做所依。什么所缘?所缘就是现行了以后,我们是不是对他有一个解读,解读成了什么?五蕴,我们现在能感知到的是不是只有五蕴呢?五蕴哪里来的?我们对心识起现行以后的影像做的解读。这个解读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有我法二执的无明,我们有无明的缘故、迷惑颠倒的缘故,我们把心识、现行本身解读成了五蕴。五蕴就是我们所谓的客观外境和主观的精神,本质上没有内外只有心,我们解读成了内外,就成了一个错误解读。这个错误的解读,就是生起将来虚妄分别的颠倒的心识种子的来源——解读错了,就留下记忆,记忆就是心识种子,心识种子将来现行成熟的时候,现出来的又是把心识现行解读为五蕴存在,它就不断地延续这种错误。所以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成种子,种子跟现行相互依靠,缘起了整个的三界六道的梦境,这个就是凡夫染污的依他起自性。我们轮回怎么来的?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好,这里引《大乘入楞伽经》卷一里面内容介绍一下,佛把真实的因缘说得更清楚了。
【《大乘入楞伽经》卷一:“大慧,相续灭者,谓所依因灭及所缘灭,即相续灭。所依因者,谓无始戏论虚妄习气;所缘者,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
他说相续灭就是指现行的种子断了,也就是说我们的整个六道轮回不起来了,大梦醒了,就是觉悟了。怎么觉悟呢?一定要“所依因灭及所缘灭”,才能真正地把轮回的相续给灭掉。那么什么是所依因呢?“无始戏论虚妄习气”,习气就是种子的另外一个词、代名词、同义词,就是我们无始以来戏论——没有真实的情况,我们在那里说,这样的一个言说的习气就是名相嘛!这个习气种子,就是所依因,整个六道轮回显现出来的依据就是种子,是无始以来累积到心里面的虚妄分别的那些习气种子,就是阿赖耶识种子。那么所缘呢?就是自心所显现的,“见”古代通“现”,出现的现,这里读“xian”。那么自心所显现出来的那些你在那里分别的境界,这些境界是什么境界?五蕴嘛!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所以我们不断地在分别这个境界,这个境界熏回到心里面留下的记忆种子,就还是这样的种子,对不对?所以我们的轮回就这样子,虚妄戏论分别,不断地这样熏。那么这个时候佛来到我们梦中,告诉我们五蕴是虚妄的,那是不是把轮回的根给挖掉了?五蕴皆空,这个真理就是挖轮回的根的。从根源上解决我们的问题,如果你把五蕴皆空的般若的正法的法义搞错了一点点,挖轮回根的作用是不是就没有了?所以你要知道把般若解读错了,后果很严重,知道吧?不是开玩笑的。
好,那么轮回的因以及解决,其实我们都知道了,后面他就进一步讲,“何者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圆成自性就是说要离开遍计所执自性的,也就是名和相,名相事相的一切分别,就是要离开遍计所执自性,就是整个五蕴,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就是凡夫一切境界全部要离开。不是让你在这个境界当中找一个平衡,找一个圆融。五蕴要不要离?这里明明白白地写着离,对不对?什么叫圆成实自性?就是要证到遍计所执自性,或者说染污的依他起自性不起现行了。而且不起现行了以后,或者说离开了遍计所执自性,名相事相一切分别以后,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自证圣智所行真如”,看到了没有?是你亲自证到的圣者的智慧,在那里产生作用所运行的这样一个真实境界。所以怎么是凡夫境界里面找一个不二呢?
“大慧,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我们看一下圆成自性,这个里面其实有两层含义,一个是遮诠的,我们以前讲过,就是遍计本空,就是五蕴本空,这个是属于一种无为的真理,这个真理永远不会变,不可破坏,它就是一个决定性的真理,无为无造作,所以它称为圆满成就真实性。还有一个就是表诠的含义,就是圣智亲证的真实性,不光是理,它是事,也就说有真实境界的。
“如来藏心”是什么意思?这个心如果不是有梵文对照的话,我们又会混淆,又把它当成什么真心,不是的。这个心在梵文里面,心有两个梵文表达含义,一个是心脏的心,一个是精神活动的心,意识的心。这个地方是心脏的心,引申义就是核心的意思。就是说圆成实自性是如来藏当中的核心内容,核心法义。只有具备了圆满成就真实性的圆成实自性,我们才能够把如来开发出来。也就是说你只要掌握了五蕴本空、遍计所执自性永无有性这个法义,就可以把那隐藏的如来开发出来,也就是就可以见真实,就可以成佛。你看,三自性里面,遍计所执自性是虚妄的,依他起自性是真实的但有染污,那么怎么从虚妄的染污的转到真实清净的?圆成实自性真理告诉你,五蕴永无有,五蕴本空,遍计所执性永无有。按照这个去观察,去观修,修到最后就能亲证真实境界,证到真如、如如。从这两个角度而言,圆成实自性就包括了正智和如如。前面刚刚讲的,这个就是你转凡成圣,把如来开显出来的核心法义,就是如来藏心。这么重要的内容,转凡成圣的法义,如果理解错了,是不是就不能见到如来了?因果不相符嘛!
所以《楞伽经》为什么重要?他就是明明白白地把成佛的理论方法、标准全部讲清楚了。为什么我们从古至今很多人不喜欢学《楞伽经》?一方面学不懂。为什么学不懂?接受不了唯心无境的法义,不相应,知道吗?不是它有多难,是它跟凡夫的遍计所执自性不相应,太颠覆了,所以很多人不深入学习。特别是实叉难陀的译本出来了以后,它比前面第一个翻译的版本容易理解很多的。实叉难陀的译本也是唐代的时候翻译出来的嘛,为什么后来的很多人就不学?这就是我们众生的共业所感,福薄障重,接受不了这个了义教法,总要在凡夫的境界里面找一点存在,让自己安心。他不知道那个是把他往无尽的轮回里面推的,自作自受的一个愚痴的做法。学佛为什么就不能听听佛讲的呢?非要自己搞一套,搞出那么多花样,耽误那么多人,困在那个幻境里面。大家放眼看去一下,到处都有这样的人,学了很久修行的正确的起点、起跑线都没找到。
【如来藏】
我们把如来藏稍微再讲一下,在《胜鬘经》里面说如来藏有两种,一个叫空如来藏,一个叫不空如来藏。如来藏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我们先看一下什么叫空如来藏?空如来藏,意思就是从空我们凡夫境界的角度来讲如来藏。要把凡夫增益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凡夫遍计所执自性,它本来没有的,但我们认为有,这是不是无中生有增加出来的东西?从这个角度叫增益。那么说空如来藏的目的就是为了破我们的这种增益,简单讲就是要破我们的遍计所执自性,就是要转染污的阿赖耶识为清净的依他起。空如来藏简单讲就是要空凡夫境界。
那么不空如来藏呢?不空如来藏意思就是说有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能空,也空不了。什么是真实存在的自性?就是圣者见到的那个真相、真实性,有的!不是否定了凡夫境界就啥都没有了,是否定了凡夫的境界以后有不空的真的存在性。那么这个就是从补我们凡夫损减掉真实性的角度,安立了不空如来藏。他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智如来藏,正智,就是圣者的正确的智慧。这是如来藏的一部分内容,也包括正智证到的真如、如如,也可以称为圆成实自性。
那么有了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这两者已经够了——什么没有,什么真的有,讲清楚了。对吧?但大家有没有听过有一种说法叫作“空不空如来藏”的?应该有人听过的。这个佛经里面没有的,是后人为了把空和有做一个调和,自己搞出来的一个空不空如来藏,空有不二的如来藏。这个佛从来没讲过,是后人搞出来的,这又把一些人给迷惑了。搞出这些说法的人,不知道不空如来藏是讲圣者境界,空如来藏是讲凡夫境界,所以他要搞一个空不空如来藏,做一个空有不二的调和、平衡、圆融。大家知道一下就好了,以后听到空不空如来藏,可以不去操心了,要不然被带着跑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转得出来。
后面我们再接着说佛经(楞伽经):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
“名相分别, 二自性相,
正智真如, 是圆成性。”】
说得很清楚,“名相分别,二自性相”。名相是遍计所执自性,分别是依他起自性,染污的依他起自性,凡夫的依他起自性。正智、真如是圣者的境界,圆成实自性。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法门,自证圣智所行境界。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当勤修学。”】
这里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像上面这样观察,就是观察五法、三自性这些法门,这些法门是那些已经亲自证到圣者智慧后才见的。所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是圣者看到的境界,压根就不是凡夫能思议的。凡夫身在错误的遍计所执性的幻觉当中,都不知道自己错了,怎么知道名相是虚妄的、是遍计所执性?即便佛菩萨反复说,我们都难以接受啊!所以五法三自性讲的凡夫的境界和圣人的境界,这都是圣者亲自见到的真相,而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就需要依教奉行,如理作意,不要在那里自己去搞一套,自己搞一套对自己和别人都没有任何好处。因为我们没醒过,从来没见到真实,自己那一套有用吗?没用。只有醒过来的人才能让我们醒过来,是吧?
时间又不够用了。接下去的内容我们就下一次再讲,下一次我们就把三自性再引用《摄大乘论》的内容来反复地学习一下,因为三自性非常重要。真正地理解了,那么理解佛法就不会有方向性的、原则性的问题了,非常重要,我们要反复学一下。
有问题可以提问。
答疑开示
【学员:前几天在一起会餐的时候,中间聊到了五蕴皆空,然后就有一个传统文化老师,就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他说:“五蕴皆空什么都空,什么都是假的,那么我们求生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怎么知道莲花过来是真的莲花还是假的莲花?那阿弥陀佛过来接是真的阿弥陀佛还是冤亲债主变的假的阿弥陀佛?而且这个寺院里阿弥陀佛的像都是不同的,你怎么去确认?”请师父开示,阿弥陀佛。】
则金法师:请坐。这个分清楚真假,你要看站在什么角度。要站在凡夫的角度来讲,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包括释迦牟尼佛都是假的,他是化身佛。佛就知道我们凡夫的特性,你看什么都是假的,我就以假象来迎接你又怎么样?释迦牟尼佛不就是以一个假象来度我们、告诉我们佛法道理吗?阿弥陀佛来迎接你的时候,你看到的阿弥陀佛本质上讲就是假的,但是阿弥陀佛利用这个假象就可以把你接引到极乐世界去,不矛盾。他就以假的把你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以为你见到的西方极乐世界是真的吗?你去到西方极乐世界,那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假象。
你只有去到西方极乐世界继续修行,最后证得了无生法忍,你才真正地花开见佛,见到真相,那个时候见到的佛就是真实。真实就是你生命的真相,不是外在的有个形象的佛叫真佛,知道吧?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真佛,什么叫假佛才好说。真假都分不清楚,你说不是戏论吗?所以你要去思考,他这样讲,他讲的真假怎么界定?从真相上讲唯心无境,我们讲了一年多都讲真相,你应该反应得过来,这个心不是凡夫境界,凡夫见不到的。凡夫的境界只有五蕴。五蕴都是不存在的,假的。你看到的色像、佛像不都是五蕴范围内的吗?对不对?也是五蕴范围内的,也是你心外的,你觉得是你心外的,其实不是你心外的。因为我们有无明颠倒缘故,我们把它看成心外的佛像,所以你看到的这个佛像当然是幻境了,假的呀,颠倒了嘛。
所以唯有的心,这个心只有见到真相了,你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见到这个心就叫见真佛了,佛就是那个心,真有的心,不是外在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那个。所以你说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你一定要搞清楚,凡夫境界、圣人境界,你要一定要分清楚,分不清楚就一定混淆凡圣。混淆了凡圣,你修行白修了,说实在话,最多结缘,慢慢地积功累德,跟佛结缘,你还没真正跨入到实修的起点上。但是有些人理解不了,你也不要灰心,谁都是要这样过来的。你还没有进入真正修行行列的前面的步骤,前面的努力不能少的,少了你永远进入不了真正修行的行列里面。但是你要知道,你的目标要清晰,这一切现象、五蕴全是虚妄的,只是我现在理解不了,我朝这个方面努力,我不诽谤。你如果诽谤了,你就制造了你靠近这个真相的障碍,就会障碍你自己将来理解这个真相。
所以为什么佛法老强调你理解不了的,不要诽谤,诽谤就是种障碍的种子。其实像他那样提问,都是以自己凡夫的知见在障碍自己,不是一个正确的学佛态度。正确的学佛态度是佛怎么讲,我怎么理解、我怎么信,我理解不了,我忏悔自己,我不以自己凡夫的知见去揣度佛的智慧,你根本就没那个资格去揣度佛的境界的。
我们凡夫天生都有增上慢。什么叫增上慢?你没那么高,你认为你有那么高。我们凡夫都会犯这个错误的,拔高自己,增高自己,增上自己。其实在佛的眼中,我们很可怜的,愚痴啊,我们不要太自信了,应该虚下心来听佛讲的,别人在旁边不理解的,没关系,他是凡夫,他也没学佛,或者说他没学到正法,你自己要站得稳脚跟,你要依佛菩萨讲的去学、去修,否则的话,你生命哪有那么多精力被这个人弄过来,那个人带过去?
所以佛在这里给我们下保证: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你要是通达了,心则决定,不随他转。都在给你安心嘛,打保票。作为佛弟子应该这样信,你不是佛弟子,我不这样说。
【学员: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听师父讲法,是谁在听?是我们的心识在听吗?】
则金法师:对,本质上就是我们的心在听,但是你见不到这个心,你只感知到心的作用,我们唯一能感知到的就是心在起的作用,能起作用的心,凡夫都看不到,看到的就是圣人,它是可见的。佛都讲了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不是一个玄妙的东西,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有时候佛说讲的有些话,我们不可思议,我们理解不了,但那个只是我们凡夫理解不了,我们凡夫觉得玄妙。在圣者已经见到真相的圣者来讲,它不是什么不了见的玄妙的东西。真实境界里面有境界可见的,最简单的我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比如圣者的真实四智,它就一定起作用,它就一定有运作。你说你见到真相了,但它是无为法。这个是说不通的。有的东西有自性的东西,就是真实的存在,就可见。没有自性的东西才可以说它不存在,不可见。所以这个你可以放心,没有心你怎么能有心的作用在呈现?你听到境界,就说明是心在起听的这个作用嘛。只是我们是起了虚妄颠倒的作用,所以我们见不到那个真实有的心,如果我们不虚妄颠倒了,我们就可以见到真实有的心。
真实境界,虽然说我们凡夫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言说,并不代表它就是我们认为的那种玄乎其玄的东西,于已见真实的圣者,是现量境界,一清二楚的。一定要分清楚凡圣的区别。
【学员:刚才我听师父的解答。我就在想,那我们是不是说刚才就说去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最后成佛。是不是其实成佛其实就是见到自己的心,其实佛就是自己。就像师父说的,眼睛有病,看到空中有花,是不是到了那里就是把你这个眼睛的病治好了,就看到真实,自己就是佛了呢?】
则金法师:可以这样理解,可以的。我们一直在学了,听佛说了无我以后就怕说“我”。其实没必要,你把佛法的道理搞清楚了,说“我”没问题的。这个“我”不是我们现在认为能所对立的自我,不是这个,你见到真实了以后,那个“我”可以安立为一个没有对待的“我”,一个绝对的“我”,这个也是可以用“我”的,佛经里面也有讲我,《涅槃经》里面也讲常乐我净呐,对吧?所以只要你真正理解了见佛是见什么,就是见真实性本身,就是你已经觉悟了真实性本身,真实性本身是没有能所对立的,它就是真实本身而已,没有真实之外的东西存在。一真一切真,你见到真实了,你就没有虚妄了!你就不会再说真实之外,还有一个存在,不会有一个这样的想法了,这个见解就没有了。因为你见到的真实本身,没有内外的,就是真实本身。我们说有内有外,是因为有二元对立,有我就有我所对的,有我就有他嘛!凡夫的自我,二元对立的自我幻觉消除了,就没有一个和外在对立的自我了,这个时候就是整个真实本身了,我们讲绝待,就是没有对待,没有二元。绝待的真实性。
所以每一个佛菩萨,只要登地的圣者和佛,他们见到的真实都是一样的,只是圆满度不够。比如说见月亮,月亮都见到月亮,但是有些见到初一的初二的初三初四初五,佛见到十五的月亮,所以真实都是没有差别的,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凡夫为什么不敢放掉自我呢?不敢放掉我执法执?因为他从没见过真实,所以不敢放假的。所以唯识为什为很好?它就告诉你,有真的。告诉你唯有的心,但是这个心不是你凡夫的境界,是圣者见到的境界,所以你不要在心上动脑筋了,以为自己就见到心了!
你见到心是有标准的,不是你在那里瞎想的。标准是什么?大家知道能想起来吗?对,五蕴皆空,似义相永无有性。你的五蕴,整个境界,这个梦境彻底地醒了!就像你昨天晚上睡觉,梦中的境界不见了,它是有标准的。所以不要担心,有真实的,只要把假的放下,就能见。真实的那个东西就可以取个名字叫我,或者说叫佛,都可以。叫什么名字无所谓,你只要理解这个意思就可以了。就这样。
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可以想,你们以后听课不懂的地方,可以拿个笔记下来,记下来,课后可以问的,时间也不多了,那没问题我们就这样!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