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章(上):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一个人越有能量

2024-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时光流淌

嗨,我是时光!

今天进入《道德经》第八章的品读。这一章老子以水喻道,对如何做人做事,修身求道进行了精彩绝伦地阐述。

老子说,水是最接近于道的存在。真正的高人像水一样,为人低调谦和,内核稳定,处事灵活,做事沉稳可靠。

认真研读这一章内容,哪怕能做到其中一两点,人生都会上一个新台阶。

具体应该如何向水学习呢?一起来看看!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篇文章也是标准的总分总结构。

第一段的大意是说,最高的品德和修养就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又处于众人都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所以水的这种境界已经接近于“道”了。

这一段主要讲了水不为自己而生,这与第七章的天地不自生而永生观点相呼应。

概括了水接近于道的境界后,老子在第二段以拟人化的手法展开阐述了水的七种特质:

一、居善地,谦卑自处。

二、心善渊,内心深沉宁静。

三、与善仁,与人为善。

四、言善信,说话一言九鼎,恪守诚信。

五、正善治,为政善于治理。

六、事善能,做事善于发挥专长。

七、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说完水的七大品德后,老子最后一段再次强调——因为有谦卑不争的美德,所以他才不会出现过失。

通读《道德经》全文,你会发现,在老子看来,大道的核心是“无我”和“共生”。把握住这个核心,才能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今天我们先重点聊聊“无我”与“共生”这两个底层原理。

一、人生是一个混沌的系统

人生是一个混沌的系统,“无”是道的第一性。

《道德经》第一章就说过,无,名天地之始。即无影无形的混沌状态,乃天地万物之始。

大到宇宙,小到一个细胞都自成一个系统,都起源于无形无影的混沌状态。就像人的一生,从出生就不是自己说了算,此后的发展走势受大大小小数百种因素影响,人生的轨迹是由一串串偶然形成的必然。

也就是说,从出生到死亡,人生大多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于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混沌虚无的存在,既然如此,过于强调自我意识不仅仅是妄谈,而且还背道而驰。

小时候读《愚公移山》的故事,很被愚公坚韧不屈的精神所感动。如今再看这个故事,会发现愚公的认知很有问题。家门口有座山不方便出行就要挖山,这次挖不通就代代挖。如果愚公家族的目标是立志开山辟地,且代代都能坚持的话,多年后未必不会创造一项人类叫板自然的壮举。但如果只是为了出行方便,把数代子孙的精力都拿来和一座山杠的话,实在是愚蠢至极。这座山是非移不可的吗?如果这座山已经严重影响生活,搬个家不行吗?

人啊,一旦进入无我状态,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处事就会灵活很多。山不过来,我便过去。交换一下主客体关系,你会发现可以把控的东西变多了很多。

二、万物存在的基础是共生

万物共生的基础是客观上的相互需要,相辅相成。

《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所谓的仁爱,万物不是不因天地之仁而生,百姓也不因圣人之仁而生。他们共生的原因,是一种客观上的互相需要,相辅相成。

人人都想让自己过得好一些,殊不知我们安生立命的根本是让别人过得好一些。老鼠为了让自己过得好一些,偷偷摸摸寄居在人类生活的地方,偷粮食,咬门框。最终的下场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猫帮人捉老鼠,卖萌撒娇提供情绪价值,人把它请到房间里,心甘情愿当它们的铲屎官。

隐居在深山中的高人,国君翻山越岭放下身段,排除万难都要去请他出山来帮忙;浮在大街小巷的庸人,点头哈腰,极尽谄媚讨好,那些达官显贵也不会多瞧他一眼。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理解《道德经》中所揭示万物共生的关系,你会发现,一个人越有能量让别人生存得好,他自己就会越好,因为有很多人都希望他好。这就是他积累的能量和福报。

理解了“无我”与“共生”两大底层原理,如何学习水的道发展自己呢,我们下期继续聊。

(本篇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