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会一直富有?76岁靠捡垃圾为生的前富翁:只要你不做一件事

2022-04-19  本文已影响0人  职心眼儿

人人都想富。

尤其在拼尽全力之后,手里终于有了些许积蓄,很多人都会仰天长啸一句:“我做到了!”

然而老话却说:创业容易守业难。

挣钱时,我们一分一分地赚,一块一块地攒;

赔本时,却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犹堤坝泄洪。

所以,如果你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财富,就要更加小心了!

因为此时的你,已在高位。

要么,急转直下,一切归零;

要么,继续攀高,福泽子孙,彻底实现阶层跃迁。

今天我们聊到的这个人就是——

出生在小山村,初中学历,临时工起步;

巅峰时手握3家公司,身价上千万,开豪车、喝洋酒;

如今虽年过古稀,却沦落在深圳街头,靠捡垃圾为生,天为盖地为席……

究竟发生了什么?

2021年4月,广东“让爱回家”志愿者协会,突然接到一通求助电话。

“从2月份开始,我们小区附近经常出现一位拾荒老人,看起来得有七十多岁了。”

4月的深圳,正值春寒料峭的时节。

热心的市民不忍心看衣着单薄的老人露宿街头,这才找到志愿者帮忙。

很快地,工作人员就在街头找到了这位老人。

毫无疑问,这是一位靠拾荒为生的孤寡老人。

为了尽快帮他找到家人,志愿者立即与老人攀谈起来。

可谁知,这么一聊,竟然发现眼前的这位大爷,并非凡人!

一般来说,到了这个年纪的拾荒老人,大都有点糊涂了,口齿不清,答非所问是常事。

可今天这位,不仅谈吐流畅,甚至还在帮志愿者分析,自己所处的状况。

“真是太少见了!”

然而,随着与大爷的沟通越来越深入,一段不为外人所知的往事,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老人本名叫姜元陈,山东烟台人,出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

那个时候,还没有“靠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

所以,1962年姜元陈初中毕业后,就准备辍学,跟着父母回家种地去了。

可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头脑灵活的姜元陈,人缘一直都很不错。

他有个好朋友,父亲就是市里罐头厂的领导。

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姜元陈顺利留在了城里,在罐头厂当了一名临时工。

然而,这个“临时工”的身份,却更加让小姜坐立不安。

他很明白:临时工就意味着自己可以随时被取代,被赶回老家种地。

于是,除了上班,姜元陈也没浪费一切机会与工友们打成一片。

结交的朋友越多,他的安全感就越强。

终于在3年后,一个绝佳的机会落在了姜元陈头上。

他顺利转为正式工,正儿八经地当上了“城里人”。

看着儿子工作稳定了,父母就开始操心他的下一件“大事”——婚事了。

可老家父母给说的对象,都是村里的姑娘。

姜元陈觉得很难有共同语言。

这时,朋友圈的力量,再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工友的介绍下,姜元陈认识了糖果厂会计,林红。

姑娘的父母都是工人,家庭条件非常不错。

很快地,姜元陈就和林红走在了一起。

小两口都有稳定收入,生活条件自然是水涨船高,越来越富裕。

直到1978年12月,这种“波澜不惊”的日子,也算过到头了。

姜元陈做了一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彼时,刚刚三十出头的姜元陈,已经是罐头厂的小领导。

而且由于成绩突出,格外得到厂长的器重。

可以说,姜元陈的未来发展,那是一片光明!

可就在此时,下海创业的风头吹到了山东。

看着别人一个个,随便做个生意,就开上了汽车,住上了大房子。

姜元陈的心里,也开始蠢蠢欲动。

尤其每个月领到有数的工资,他就格外地嫌弃与不满足。

反复思量了几天,姜元陈终于鼓足勇气,跟家人提出了“辞职”的想法。

果不其然,全家人一致反对。

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姜元陈也开始犹豫了:既然大家都说不行,那可能这事真不靠谱。

然而,眼看着罐头厂的效益一天不如一天,姜元陈心里也很明白:绝不能在罐头厂耗上一辈子!

那该怎么办呢?

关键时刻,又是朋友伸手相救。

在一次闲聊中,姜元陈从朋友那得知,城里服装厂的资金链出了问题。

“仓库里都是积压的衣服,根本卖不出去!”

听到这话,姜元陈突然灵光一闪:

如果我能用抄底价拿下这批货,再稍微加点利润卖出去,说不定真能赚到钱!

说干就干。

回家以后,他赶紧找来父母和妻子凑本钱,并拍胸脯保证,绝对能赚钱!

毕竟之前打击过姜元陈一次,这次家人看姜元陈真走心了,也就答应了。

还别说,姜元陈真不是光有嘴皮子功夫。

他先找到服装厂的领导:

“衣服放在仓库里,只能烂掉,不如便宜点卖给我,厂子还有救。”

然后,他又花了极低的佣金,雇了一批学生和临时工。

让他们趁着周末,拿着衣服在人流攒动的路口叫卖:

“时尚服装,一律八折!”

结果仅仅3天,衣服就卖出去了大半!

姜元陈不仅收回了本钱,还狂赚了几百块。

在“月工资”只有十几块钱的年代,3天赚几百块,简直就是个奇迹!

看到老公这么有“生意头脑”,林红也想开了,开始大力支持姜元陈创业。

有了贤内助的帮衬,姜元陈的生意,就像是坐上了火箭:

几年的时间,不仅办了服装公司,还一口气开了6、7家分店。

每家店的年流水,都能有几十万。

这还不算完。

姜元陈还把服装厂给盘了下来。

不仅比之前当“二道贩子”赚得多,而且从设计、加工到销售,也全落在了他一人手里。

姜元陈的名号,在烟台彻底打响了!

然而,好日子总是短暂的。

随着服装市场的日渐饱和,公司的利润开始出现下行。

姜元陈知道,自己又得想新主意了!

面对创业瓶颈,姜元陈想了两条出路——

要么,先不管利润,继续提升创新设计,打造属于自己的服装品牌;

要么,卖公司套现,拿着钱再想别的生意经。

最终他选择了后者。

毕竟,落袋为安的感觉,总是最踏实的。

就这样,1984年,姜元陈的身价瞬间飙升,成了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

可这钱,毕竟不能总攥在手里。

下一步,又该做点什么呢?

所谓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

此时的姜元陈,已经不满足在烟台这一亩三分地打拼了。

他把目光望向了商贾云集,有着“购物天堂”之称的香港。

而此时的姜家人,也找不到理由阻拦,只能任凭姜元陈出去闯荡了。

刚开始,姜元陈想继续干“服装”老本行。

可到了香港一看,几乎所有的服装市场,都已经被几大品牌瓜分干净了。

小企业想突出重围,简直难比登天。

这可怎么办?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次偶然的外出就餐,让姜元陈发现了新的突破口。

他发现香港人的烹饪习惯,大都很油腻。

什么“油炸粽”、“炸酥盒”、“煎酿三宝”……都含有大量脂肪,而且高糖高盐,非常不健康。

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健康饮食”的意识则越来越强。

所以,除了传统小吃之外,必定会出现一个“新缺口”。

而这,就是姜元陈的机会!

走遍香港大街小巷的小吃摊后,姜元陈又与多家食品加工厂接洽,最终结合南北饮食特点,推出了一款主打健康养生的绿色食品——非油炸荞麦面条。

产品一经问世,便受到大批上班族以及健身爱好人士的欢迎。

很快就爬上了食品畅销榜,成为新小吃潮流的引领者。

而这边的姜元陈,也没闲着。

2005年,他注册成立了香港圣龙集团。

还把公司的宣传片,放在最繁华的九龙商业区,最显眼的广场大屏幕上,循环播放。

要知道,那是每秒钟4万港币的广告费啊!

不过,好在,消费者非常买账。

圣龙集团的销售额节节攀高,最鼎盛的时候,每年净利润都在200万以上!

姜元陈的身价,自然是翻了几番,从“百万”直接到了“千万”!

很快地,他又在隔壁深圳特区,成立了“圣龙达”和“圣龙发”两家企业。

注册资本分别为50万和102万人民币。

而作为“著名民营企业家”,姜元陈还被邀请带队,参加第五届广州食品饮料展。

广东卫视对他做了专访。

圣龙发的养生燕麦粥,出现在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迅速成为各大超市的抢手货。

此时的姜元陈,不仅财富爆棚,自信心更是空前高涨。

真可谓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正是这么一位手下有近千名员工,出门都是“前呼后拥”的大老板。

怎么转眼成了流落街头的拾荒老人了?

俗话说,盛极必反。

尤其在商场上,一招不慎就会引得满盘皆输。

即使是“屡战屡胜”的姜元陈,也未能幸免。

2017年,姜元陈和签下了一个千万级的大单。

“如果顺利,公司市值能从几百万跃升到几千万,乃至过亿!做生意就是要以小博大,我没得选择。”

为了这个合同,姜元陈还特意招了一批临时工。

整个圣龙发上下,都在为这次“跃升”没日没夜地赶工。

然而,这一次,好运却没有一如既往地眷顾姜元陈。

谁也没想到,保质保量完成订单的他,竟然遇到了“卷包会”。

对方拿到货品后,就不知了去向。

这可把姜元陈坑惨了!

虽然他紧急调整了经营策略,尽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但毕竟“伤筋动骨”了,再想恢复元气,非常困难。

无奈之下,姜元陈又找银行贷了一笔钱,想把亏空补上。

然而,几个月后,公司还是因为资金链断裂,破产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

正在筹划如何东山再起的姜元陈,又收到了银行的通知:如果不能按期偿还贷款,就会被列入失信名单,接受法律追责。

你强的时候,身边都是朋友;一旦落魄,他们就会迅速变成敌人。

如今的姜元陈,不仅身负重债,而且借钱无门。

那段日子,他不知吃了多少的闭门羹,受了多少个白眼。

原来一口一个“蒋总”,天天想找他谈生意的人,如今唯恐躲之不及。

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人啊,就是这么现实!

那他为啥不回老家呢?

用姜总的话说,就是:没脸回去!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

老家人都知道他在外面当了大老板,如今一个子儿不带地回去,还背着一堆债务。

姜元陈丢不起这个人!

就这样,被命运逼到墙角的姜元陈,只剩下了最后一条路——讨债!

“我一定要找到那个人,要回我应得的钱!”

从此,姜元陈便踏上了漫漫追讨之路。

一年、两年……从一个西服革履的商人,变成了睡在大街上的拾荒老人。

甚至当志愿者提出“买车票送他回家”时,姜元陈还在喃喃自语:“有人欠了我几百万没还……”

然而,时至今日,即使老人有那个心,也早没了“追债”的体力。

当务之急,就是送老人回家,让其安度晚年。

很快地,姜元陈老人的事在网络迅速扩散。

他的家人看到信息,赶紧联系了志愿者,顺利地把老人接回了家。

“我们以为他一直在外面开公司,谁想到能流浪街头。”

而一听到“回家”二字,姜元陈瞬间泣不成声。

“我办企业一直凭着良心,从不拖欠工人工资,还给养老院、学校捐款。不知道为什么,就成了今天这样。”

是啊,曾经无比辉煌的姜元陈,到底是怎么落魄至此的呢?

06 成功之路千万条,失败,却只有一条!

如果说,从山村青年到香港商界大佬,姜元陈走对了关键的几步——

1、人脉广。

毋庸置疑,朋友,在姜元陈的发展之路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他发迹的前期,支撑大家互相帮助的,是那种纯纯的友谊,几乎没有“铜臭气”。

也正是在这种互帮互助、彼此扶持的力量下,姜元陈才得以走向巅峰。

2、思维活。

从毕业找朋友推荐工作,到低价购买积压服装……每一次他都没有选择“寻常路”,而是另辟蹊径地开发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3、执行力强。

想到还得能做到。

每一次有了新想法,姜元陈都会立即着手实施。

即使遇到了阻碍,他也会想出“曲线前进”的办法,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4、肯吃苦。

不得不承认,每个从底层逆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不经一番寒彻骨,又怎会闻得梅花香呢?

你看,随便数一数,这就有了“4条成功定律”。

可以说,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环,姜元陈都很难成功。

然而,在失败这件事上,却没有那么多讲究:所有的“呼啦啦大厦倾”,都只有一个原因!

因为自负,姜元陈轻易放弃了辛苦打下的服装生意,放弃了打造品牌的绝佳良机,转而到香港另起炉灶。

因为自负,他认为“做生意”也不过如此,无论是服装还是食品,自己都能做大做强,才在合同上出现纰漏,在没有任何保证金的前提下,给对方供货。

因为自负,他长期忽略家人的感受,认为只要“赚钱了”,他们就会无条件地支持自己。

当林红得知姜元陈流落深圳街头时,70多岁的老人,情绪非常激动:

“他在20多年前就已经没有家了!他可怜,难道我不可怜吗?”

但凡姜元陈之前对家里多一些惦念与问候,多尽一些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也不至于拾荒几年,家人始终不知道他的去向。

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一时赚多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

能赚多久,才是关键!

每个为命运打拼的人,都应该掌握一些技巧,让财富可以穿透时间,不仅为自己服务,还要能惠及家人与后代,世代延续下去。

关于姜元陈,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