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天读书挑战书评心理想法

《如何学习》:关于学习,我们误会的那些事

2018-07-12  本文已影响59人  院长X大叔

回想学生时代,的确存在这样一批同学。

他们是很努力的,学习到晚上12点是家常便饭,当你看到他们的时候,永远在学习。可惜,他们的成绩总不会拔尖。

相反,另一批同学也是存在的。

他们学习很轻松,上课听一听,做做题,很快就能掌握新的内容。可气的是,他们总是成绩最好的那一拨。

一度认为,这是因为存在智商差。但看了《如何学习》才知道,这不是智商的差异,而是学习力的差异。学校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教人如何学习。

本书作者是一位科学记者,本尼迪克特·凯里,为《纽约时报》专注于科学报道30年。一个记者写的书会专业吗?看完之后,至少我被深深说服了。

每一个结论都有相应的实验材料做支撑,这表现了他的科学;全书笔法生动,读起来顺畅自然,展示了他身为记者的优势。

关于学习的理论研究,我听过的和未曾听过的,这一本都写全了。更重要的是,读完之后,很多让我感觉疑惑的学习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

让我们看几个例子。

1、如果我们能过目不忘,那该多好。

在学生时代,我特别想成为“雨人”,可以毫不费力的记下学习内容。后来学习快速记忆,经过训练可以一分钟记下一副随机打乱的扑克牌。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遗忘实际上是件好事情。

遗忘是大脑主动为之的。每天进入我们头脑的信息量非常之大,与其说大脑会过滤,不如说它会无差别全部衰减。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一来,我们重新努力回想起来的事,就会被定义为是“重要的”。并且,越是努力进行回忆的事情,被回忆起来之后将会记得越劳。

“雨人”没有这个功能,因此他无法辨别哪些信息是重要的,这也是记忆超群的人往往很难有成就的原因之一。即便是主动锻炼的快速记忆(这个机制与“雨人”不同),除了在记忆大赛里拿点奖金,然后做做培训,也难见其有成就。

综上,遗忘不仅可以过滤那些干扰你的信息,还可以通过“提取加强”方式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2、安安静静的、在不受干扰的地方学习是个好习惯。

说到学习,马上会想到端坐在书桌前,开着台灯,关闭一切干扰。

如果说这个并不是什么好习惯,大概所有人都会笑出声吧。可本尼迪克特·凯里就是这么说的。

这要了解一点生理学知识,我们的记忆是怎样运作的?

实验发现,记忆是以神经元的形式分布于大脑各处。但我们阅读书本材料的时候,不仅仅是材料本身被记忆,周围一切相关的环境也会被记忆,包括气味、声音、情绪等元素

这样一来,在提取的时候,如果环境一致,那么这个记忆就会更加容易被提取。反之,可能需要想很久也未必能成功回忆。

我和同学在背单词的时候都有这样的经验,单词在词典那一页我们不需要看中文也知道意思,但到了文章中,就认不出来了。这正是因为页码,以及单词前后的单词都被一起加入了记忆。

那么,显然一个知识的考试环境、使用环境与我们的学习环境不可能很吻合。因此,更加有利的做法当然是增加学习知识时的“提示元素”。

也就是说,周围可以有更多的提示内容,比如放音乐,点根香,然后变换着学习地点来进行。跟学习材料所挂钩的元素越多,我们在提取的时候就越容易

3、遇到难题要一鼓作气,冥思苦想 ,绝不放弃。

先看一道题:用六根等长的铅笔,摆出4个等边三角形。

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是一直想下去,还是暂时休息一会再解决。直觉告诉我们,暂时休息一会要更好,因为这样有助于出现“灵光一闪”的时刻。但为什么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停止之后,这件事就成为了“未完成事件”。

在心理学上,“未完成事件”的威力是很大的。它最早发现于一个咖啡馆,那里有个服务员不需要纸和笔,凭记忆就能记下所有桌子的点单。而一旦这个单上齐之后,他就忘了。

因此,当我们停下一件未做完的事,我们会一直在潜意识思考这件事,并且留意到生活中跟它相关的事情。比如,如果你尝试做了一下铅笔那道题,我敢保证你希望从后文得到答案的提示。

停下来的第二个原因正是提示。我们的思维总是存在一些先发的限制,这些限制会妨碍我们解决问题。比如,做铅笔的题目时,我们的限制在于:总是在平面上摆

怎样,有了这个提示,这道题是不是变得非常容易了?

停一停也是这个道理,生活里的一个小提示,就能让你打破思维惯性,灵光一闪。

好了,书中关于学习还有很多深刻而有趣的见解,读完之后我在想,如果当年能够看到这本书,也许会省去我很多时间和弯路吧!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如何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