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故事

《往事如烟》(42)

2019-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德厚唐

      关于建城、缩城、砖包、修护、拆城的历史记载,大致如下:

      公元前215年(始皇三十二年),秦大将蒙恬奉旨北击匈奴,在此筑城养马,城墙长1800米、宽1600米、周长7000米,建成时为北方地区最大的养马场,故名马邑,后因之为县。

      元朝至正末年,古丞相李罗帖木耳驻兵大同,使其部将姚伯颜不花守朔州,因兵少城阔不利防守,始取古城东南一角改建朔州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郑遇春奉命开设朔州卫衙门,继续施工,并用砖碹四门,至洪武二十年(1387年)砖包城墙竣工。城上有角楼4座、敌楼12座、烟墩4座。新城北墙长935米,南长931米,东长934米,西长968米,周长3768米,城高12米。

      万历三十四年(1606),守望道徐准、通判郭如松整修护城河,并筑护城墙。顺治六年(1649),清兵围攻周城,炮火毁损城墙135米、大小城楼3座,火烧南门城楼和西南角楼。当时,因钱粮缺乏,城墙坍塌部分只用土补,城楼未修。民国元年(1912),朔州改称朔县,废知州设县知事,州衙改为县署。民国初年城墙多次整修并砖包,但已非原貌。1946年县城解放后,由于战争环境,人民政府将城墙拆除。1979年拆除北城门,1981年拆除东城门,1984年拆除东、北二门之瓮城,1988年拆除西城门,仅留南城门及四周土垣。

(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