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5《在绝望中寻找希望》随笔
诗意的生活
什么是诗意的生活呢?在工作中,除了天天伏案工作面对电脑之外,除了朝九晚五拥挤奔波忙碌之外,你也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放上一盆绿色植物并小心养护,也曾抬头看见夕阳正慢慢下到山的那一边,也曾轻轻哼唱自己最喜欢的流行歌曲放松心情,也曾喝上一杯咖啡让自己的想象随咖啡的芳香一起飘飞。如果你有过这些体验,那你也已经有了诗意的生活。
诗意,诗意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是徐志摩的“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意是“恰似那满城的春雨,飘洒在我心底”。每个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的人,都在现实中或是梦中追寻着那个诗意的心灵港湾。我们的生活不是至善至美,但我们的心灵却可充满诗意。 常有人说:“现实真是太残酷了!”现实中的平凡与庸俗是与诗意格格不入的。海子、海明威、三毛都在生命灿烂的季节自尽,他们的文字无不鼓励人们热爱生活,坚强向上。当他们内心完美的诗意生活与现实相违背时,他们走向了极端。读他们的文字时,我哭了,不是因为女孩的多愁善感,而是因为他们的诗意生活找不到与现实的结界时我哭了。我突然悟到诗意是建立在现实上的,他们太热爱诗意,我们平凡人同样有自己的幸福,那是需要用心去领会的。不要过于追求虚妄,其实平凡也是诗意地生活。 诗意可以是一杯香茗,可以是一池清水,可以是一缕花香。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里,任何东西都蕴藏着诗意。而我们就在这无限的诗意中生活。
“习以为常”是破坏美好生活的罪魁祸首。人一旦陷入到习以为常的状态,就会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体验能力。然而,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习以为常:对于在黑暗中随手打开电灯就能见到光明习以为常,对于在图书馆随时都能借到自己想读的图书习以为常,对于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用手机听到亲人的声音习以为常,对于从小到大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习以为常。这些“习以为常”让我们失去了生命中本该拥有的快乐和幸福。想起前几天给格格讲的一个绘本《小房子变大房子》 一位小老太太抱怨自己的房子太小的时候,聪明老先生告诉她该怎么办,逐一的把家里的鸡、羊、牛等全都赶进房子里,于是更加的拥挤不堪,在无法忍受之时再把那些动物一个一个的放出来,到最后,小老太太觉得自己的房子好大啊。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等到情况恶化时,才感激眼前和身边的好事?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感激健康?等我们或旁人的身体出现问题时。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感激生活?当我们有危险,当我们失去亲友时。我们需要问自己个问题,一定要等外界发生一些异常悲剧时,我们才开始感激习以为常的东西吗?我们身边和内心都有无尽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餐厅里,坐在旁边的同学,在你家里的房间里,我们身边,我们心里有很多好事值得我们感激,但我们都把它们习以为常,真的要等到悲剧发生吗?答案是“不”,如果我们把感激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如 果我们培养感恩的习惯,正如媒体培养我们成为消极者一样,我们可以把自己培养成积极者,我们可以培养感恩之心。因为当我们感恩时,我们不再把好事习以为常,吃饭前、游泳前、画画前等,我们都要感激,感激能带给人类最为单纯的快乐。想想你上次感激别人时,当你向别人表达你的感激时,你有什么感觉?你使对方有什么感觉?或者当别人感激你时,你会有一种飘起来的感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优秀的书籍就像难得的朋友,在你不需要的时候你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在你需要的时候,他们总会及时地来到你的身边,忠诚地守候在你的左右,和你的灵魂进行温馨的对话。今天看到朋友圈转的一篇文章,“俞敏洪:我对我的孩子定下的最重要的规矩就是每天必须读书”。要读书,家里必须有书柜,书柜里必须有一千本以上适合孩子读的书,你家里如果只有麻将桌,怎么去指望孩子爱读书?很多家长说,现在网络读书也很方便了,不需要再拿着本书去读了。我说捧读纸质书和拿着iPad看书,对孩子气质的养成意义完全不同。就像喝瓶装茶饮料跟坐在家里杯盏泡茶,那感觉,差别不是一星半点吧。
美国诗人史斯克兰·吉利兰在《阅读的妈妈》书中的一首诗中写到:你或幸运,发现宝藏,黄金成堆,珠宝满堂;你我比来,仍是我富,因有慈母,为我读书。每次看到这首诗都感触颇深。“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这几年来,与孩子一起读书,所给予孩子的成长价值,所赋予家庭的美好记忆,已经远远超越阅读本身了。可以说,拥有阅读习惯,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习惯。与孩子一起阅读,动机非常简单。小时候,我也非常喜欢读书,读书总能带给我最隽永的乐趣,让我学会用善良和纯真的目光看待一切。当我成了一名母亲以后,我也希望我的孩子用她善良可爱的童心在书中品味这个世界,让一本好书教会她识别善与恶,从书中学会欣赏,懂得真,善,美。于是我们把晚上睡前半个小时作为亲子阅读的固定时间,全家一起漫步在书中,享受读书的快乐。起初买了女儿比较感兴趣的绘本,如《爷爷一定有办法》、《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我妈妈》、《我爸爸》等等。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耐心的回答女儿提出的各种问题,或者提一些问题启发她主动思考,引导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鼓励她提出不同的意见。清新隽永的小故事,轻灵的线条,简洁的文字,让女儿沉迷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和孩子一起积累一起成长的快乐。 我和女儿共同经历着书藉带来的喜怒哀乐,同样的心情让我和孩子心贴的更近,彼此间没有隔阂,可以象朋友那样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可以零距离感受到孩子心理和思想的变化,更好的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相信每一个善感的孩子长大后都能从中得到启示:生活中我们可以舍弃很多的物质享受,只唯独不可缺乏与好书的相遇,以及随之而来的精神遨游。
在与女儿阅读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不要将亲子共读的过程变成认字的过程,这样会使这个过程变得功利化。很多家长在亲子共读时喜欢将书籍变成教材,不断教孩子认字,这无疑于在强迫孩子识字,很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到书本的陌生和可怕,以致无法真正爱上书籍。课外阅读的目的在于提升孩子的美感、善感和敏感,在于心灵的润泽和精神世界的提升。我们绝不能让孩子产生阅读仅仅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这么功利的思想,因为阅读毕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阅读的作用,在于日积月累,在于潜移默化,在于聚沙成塔。因此,各位爸爸妈妈们,请不要急于让孩子认字,不要急于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让孩子爱上阅读培养语感才是我们要做的。不要把阅读功利化,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坚持这样阅读这么久,在亲子共读中,孩子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能力,提高了她的记忆能力,最重要的还是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孩子和父母的情感交流,而我也在亲子阅读中更加了解和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读书成为家庭的一道文化风景,在一个充满积极向上,乐于学习,与书为伴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是快乐,健康、自立、博学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畅饮这“源头活水”,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快乐的小书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