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祁县的一个大院,以前每年旅游收入两千,现在达到几百万!
乔家大院坐落在一个名叫山西祁县乔家堡的村庄,整个院落占地8千多平方米,由9个小院共313间房组成。从高处俯看,乔家大院的结构整体为“双喜”字型。
乔家大院门槛很高,游人轻抬腿一般迈不过去,只能高高抬腿才能跨过。乔家房檐走向也是外高内低,下雨时雨水会流到自家的院子里。高门槛与倒房檐都有讲究:高门槛取意“聚宝拢财”;倒房檐是说“肥水不流外人田”。
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所以名扬海内外,得益于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拍《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之前,乔家大院每年旅游收入是两千人民币。从电影放映以来,乔家大院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的旅游者,现在每年收入几百万元人民币。国内因为《乔家大院》的热播,给乔家大院添色增辉,乔家大院不仅成就了张艺谋等影视艺人,它的声名远播也给乔乡人带来了滚滚的财源。
乔家大院与张艺谋
据说当年张艺谋为拍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物色景地,走遍了大江南北,包括徽州民居,江南水乡,四川大地主刘文彩的宅院都看过了。最后来到山西晋中,因为电影的剧情与乔家大院的结构更加吻合,所以张艺谋选中了乔家作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拍摄场地。
乔家家规
乔氏家族的族规和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剧情截然不同,电影中的表演只是剧情需要,实际与乔家大院没有任何关联。
乔家历来有严格的家规:第一条就是不准纳妾,第二是不准虐仆,第三不准嫖妓,第四不准吸毒,第五不准赌博,第六不准酗酒。乔家能延绵200年屹立不倒,富甲天下,一直传承的就是这家法族规。
乔家的发财之路
乔家创业的始祖名叫乔贵发。乔贵发出生在乔家堡,他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备受亲朋们的歧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乔贵发于清朝乾隆年间独自一人走西口,经萨拉过绥远,到内蒙的包头。当时,包头城地处要塞,又有黄河水利之便,经济日趋活跃。乔贵发抓住这一时机,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由小商贩起家。
第二代在包头、太原等地做起了中介生意,投资不多,但利润可观,到乾隆时代已成为拥有数百万银两资产的巨富。
第三代是读书人、儒商,即电视剧《乔家大院》主角乔致庸的原型。他薄利多销,生意越做越大,在北京、太原、包头等地,甚至运及江南,开设了许多分号,资产累积数以千万计。
晚清时期:乔家赈灾放粮
晚清时期,山西大旱3年,灾民流入祁县多达10万之众,乔家赈灾放粮。
八国联军时期:乔家与慈禧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乔家极端痛恨帝国主义,慷慨解囊,献出数百万两银子,救助逃难中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和清军。
乔家大院大门顶楼正中,悬挂有一块字体苍劲的蓝底金字匾额,上书:福种琅环。这块匾额据说是慈禧太后逃出北京,前往西安,途经山西时,费用吃紧,为解燃眉之急,她下口谕向乔家借银10万两。乔家没敢怠慢,及时奉上。后来局势稳定,慈禧回京后没忘记乔家“雪中送炭”的慷慨,遂赠以此匾,以褒奖乔家护驾的功劳。
抗日战争时期:乔家与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深明大义的乔氏后人,冒着生命危险,向八路军和地方游击队捐款捐药捐枪支弹药,激励他们狠狠打击人侵山西的日寇,被当地军民誉为“矢志抗日的忠诚义士”。
乔家与宋霭龄
宋霭龄嫁给孔祥熙后,俩人回山西太谷老家省亲。一路乘车坐轿,宋霭龄想到穷乡僻壤不会有什么特别,可下轿后见到孔家大院的巍峨雄峻,不禁诧然地半晌无语。而这座使宋家大小姐惊愕诧异的孔家大院,也只是山西晋中大院中很平常的一座宅院而已。
建国初期:乔氏家族捐献乔家大院
建国初期,乔氏家族经过商议,向国家捐献了乔家大院,后辟为民俗博物馆,向国内外游人开放。同一时期,乔家还向政府捐赠了古代名家创作的价值连城的500件字画。
1966年的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险些遭灾是1966年的初期,因为乔家大院早就名声在外,所以运动中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当时红卫兵小将们手拿铁锹斧头,一股脑儿冲进了乔家。
看门的老汉知道房舍的宝贵,老汉情急之下往甬道中间一站,把钥匙往地上一扔,大喊说:“这是公家的财产,谁敢破坏,谁就负全部责任。”乔家大院当时是祁县中共党校所在地,红卫兵们见此情形都没敢动手。乔家大院也因此才得以幸免,一直保留到今天。
改革开放以后:乔氏后人
改革开放以后,在海外的乔氏后人纷纷回国投资,参与国家建设,赢得了口碑。乔氏家风代代相传,殊为难得。这种美德,反映了华夏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