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小品散文想法

世上哪有树缠藤

2020-10-11  本文已影响0人  学上嘉双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一部电影曾风靡一时,它的名字叫《刘三姐》。电影一发行,就获得了重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两个字,经典。一串字,集传统性、民族性、人民性于一体,让每一个观众看了多多少少都有些想法。这是一部由电影故事片形式展示的歌剧,在大结局的一段唱道:“山中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

这是一部电影,往大一点说,这是文学艺术,现实生活中有多大可能性存在,还不好说。一切文学艺术理论都把这一现象叫做“可能存在”。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怎么个“高”法?就是通过某种形式集中表现人们心底的理想,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它的精髓在于体现理想,特别是绝大多数人的理想与愿望。《刘三姐》就是这样的作品,所以,几十年来,它一直经久不衰。

《刘三姐》的经久不衰,首先表现在它的主题上。它是一则劳动人民通过智慧巧妙斗败财主的故事。虽然里面大多是诙谐幽默的细节,即使在故事高潮时也没见“血溅”场面,但是劳动者和享乐者两大阵营,其界限和力量还是分明的。用一句理论术语,就是鲜明地体现了文学的阶级性。但是,直接能吸引人的,却是影片里的山水,以及刘三姐的歌声和她的美丽。真可谓,山美、水美、人美与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之美,融为了一个整体。

这是在广西桂林的阳朔县拍摄的外景。一九六〇年刚满十七岁的黄婉秋还是个纯情少女,就充当了刘三姐的扮演者。二〇〇六年我们踏上了阳朔县的土地,但怎么找都无法找到电影里的原貌,觉得到处都像,又到处都不像。虽然导游肯定地说,这里就是“对歌”的地方,这里就是刘三姐为阿牛表明心结所站的那棵大榕树下。但是回家放开电影一看,根本不是。我们遭到了导游的欺骗。这哪里是那棵大榕树,下面根本无法站人。

四十六年过去了,时代的变迁已经把拍摄原地变了个样,怎么可能和电影里对号入座呢?导游之所以那么肯定,那是工作的需要,他们毕竟要为阳朔县的旅游业做广告,不能喝倒彩。今天看来,那棵大榕树“是”或者“不是”,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刘三姐》这部电影影响了几代人。在改革开放前夕,一批老电影“开禁”,《刘三姐》又火爆了一回。六十年代初我们没赶上,不知道当时如何火爆,但是十七年后的一九七七年,我是亲眼目睹了《刘三姐》的火爆。有人看了后还看,而且以看多少遍作为争输赢的砝码。这样一比拼,有人居然看了六遍。

“山中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刘三姐的歌声到处都在模仿,到处都在传唱。一时间,春潮涌动,大家都在为“谁是藤谁是树”而争论。有人说,歌是刘三姐唱出来的,是希望阿牛主动向她表示点什么,刘三姐所占的女方应该是“树”,而阿牛却是“藤”。有人马上表示反对,说阿牛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怎么会是软泥吧唧的藤呢?那应该是妇女的造型。谁是谁非,一直没有定论。

几十年过去了,关于“谁是藤谁是树”的问题,早已被社会生活的巨浪卷得一干二净,今天去计较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其实,那时人们在看电影,还不知道“角色转变”这个词。谁是藤谁是树,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这和谁是虫谁是龙的道理一样。好强的一方就像树定在原处不能移动,妥协的一方需要经过多方温柔,最后才能化掉“好强”这块坚冰,你说谁是藤谁是树?这不一定要以性别来分,也不一定要用时间来别。一对恋人,相互欣赏,最后结为伉俪。当白头到老的时候,不知有多少次“藤树”角色的转变,这是无法数清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