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民宿在---兼谈生意的初心
最近不少文章出来,细数被疫情归零的行业。其中就有民宿这个行业。
我以为一个行业因为一个像疫情这样的偶然因素归零,那它本身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它会像早晨的露水一样,无数的其它因素一样随时把它归零。
民宿——民之宿处,除非人不需要房子住了,旅人都露天睡了,那才有归零可能。目前的境况仅只是个别寅吃卯粮超负荷投资客暂时没收入而做出一点选择和取舍。行业归不归零不能因此而判断。
如果是商业投资,商人的利润焦虑都无时不有。如果是一种便利和实惠的服务,民宿永远存在。
这几年的投资界不时就会出现诸如“风口”“猪会飞”之类的概念,也总能举出许许多多像猪狗牛羊水桶拖鞋满天飞的实例。我也是相信的——台风来了,什么东西不能飞呢?可是那些没有翅膀的玩意儿老是指望这样的机会上天,必定是失望居多。掉地上是迟早的事。这疫情似乎把风搞小了,于是地上就零散着一些猪尸和拖鞋之类。但我看到鸟还是照样飞来飞去。
有韧性的商业——用行话来说好像叫“可持续发展”,都是极简单朴素的,仅仅是互通有无。我以为民宿为其中之一。它应是已历经几千年。
几千年前的一个旅人到一个村庄找一个人家投宿,房主热情接待他,给他一房一床,同吃一桌饭,他未必会收客人钱,客人可能只是赠主人一首诗或一只香袋,第二天就此别过。只是到了今天旅店业高度发达后给了它一个“民宿”的名称。
这名称在如今的环境下是十分尴尬的。至今官方也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在商人眼里早己经偷梁换柱——去“民”留“宿”,去“农”引“资”。那些冠以“民宿”的其实已经是开在远郊乡村的x级宾馆。
我现在也做“民宿”。但如果对比传媒上那些民宿,简直就是山鸡之与金凤凰,足以自惭形秽。如果按商业的套路来,也许早已难以为继。我们没有商业执照,没有服务生(就由我老妈和弟弟在家里接待客人)。除了放到网上平台,自已发发朋友圈外,也没有别的营销广告。
我的出发点极简单。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家乡已经具备了旅游条件(5A景区),旺季游人不少,有吃住的需要;这些年城里人对乡村老房也有些恋慕的情愫,不少人厌倦酒店宾馆的千篇一律转而喜欢乡村的旧屋,意在尝试独特体验;我的老房一年中大多空置,正好可以略修整给客人提供便利,资源共享,并由此获得一些可能的收益,发大财自然是枉想,但我自信不会被归零---至少不会只是因为没有收益而归零。
有一个当导游的本地老乡,他应该是比较清楚这一行业的状况。有一回吃饭间,他问我投入了多少钱做这个,接着他算了一笔帐,他的意思似乎是做这个还不如把这些钱存到银行里收利息。若按经济帐算来,也许确是如此的。但我想,如果这样,我老妈和弟弟还是住在如原来那般破破烂烂的房里,也游手好闲的。
投资上有个风险的说法,敢冒风险是生意人冠冕堂皇的说辞。风险的意思在商人眼里基本就是掠夺别人的资源而形成自己的利润的失败率,在这样的观念下,双赢总是极少的,总是至少损一方:不是损了别人利了自己就是损了自己也未必利了别人。
回归生意最初的本心:不过为了更好的生活。若因赚钱而提心吊胆,生气怨愤,焦虑不安,那就不值。
我曾写一篇《养人的公司》,谈我的同乡朋友在深圳办厂的艰难和纠结。是赚是亏我并不了解(生意总是有赚有亏的吧),但我明显感觉到这工厂是深深耗损了她。家庭,亲友,自已的身心都搭进去了——这是如今众多中小厂的境遇。我在文中几句话:
“公司做到越来越养人了才好,老是这样消耗人就是不理想的公司,标准就是人的身心健康”
“此话怎讲”
“怎么样叫养人,怎么样叫消耗人”
“那肯定消耗人了,一般小工厂就是消耗人,极少有养人的了”
“小公司的老板再养人,那 这公司没有竞争力的,特别电子产品日新月异”
“没有小做大的心迟早都要被淘汰掉,有这个心就累人了……”
我说:如果不养人就得不尝失了,尽量做到养人,首先是养好自已,其次是员工,再次是社会大众。
我没有在她的位子上,真的不好多说什么,更不能自以为是指指点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可是细想一下:做事业为了什么?做到如此身心疲惫?价值何在?一个企业连自已的老板都养得不人不鬼的能算好企业吗?
高世麟(2020.04)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