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常出现的火折子,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为何一吹就燃
很多同学在不少古装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在乌漆麻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或者密闭环境内,男女主人公从身上拿出一个小竹筒似的物件,只要往管子里一吹,立马就能引燃明火,点亮周围环境。
这个堪称古代黑科技的小物件,正是今天一更要说的“火折子”。为何只需一吹,它就会冒明火呢?
据说公元577年,北齐皇宫内一位不知姓名的宫女,发明出一样稀罕物件。从外形上看,这件物品呈圆形长筒状,既非金也非银,更不是由其他什么名贵材料制作而成。
不过这件物品用处可不小,使用者只需将器物上方的盖子拔出,然后对着用力一吹,便能从中冒出明火,这就是古代火折子的最初雏形。
到了唐宋时期,上流贵族包括皇亲国戚,都将火折子视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到了北宋末年,火折子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点火工具。
根据《天工开物》一书所记载,火折子源于北齐皇宫,从器物外形看,火折子长度不超过15公分,方便握持。
工匠先用粗糙的土纸或者是草纸卷成长方形竖状物,接着填充一些易燃物,包括黄磷、硫磺等其他物质。
最后将这些材料紧紧粘合在一起,点燃之后塞进竹筒之内形成双层隔热。使用时,只需将盖子揭开往里吹气,便能快速引燃继而使用明火。
由于制作火折子材料和步骤并不复杂精细,只需将这些易燃物品逐一放在竹筒之内,保证整个器物的密封性完好即可,古代普通人家只要花点时间和耐心,也能将它制作出来。
但大家也别看火折子的制作材料这么简单,就以为它没什么科学含量。其实不然,初中物理大家都学过“复燃”,而火折子正是暗合这个原理。
从火折子器物材料分析,它最外部是用竹筒或者其他隔热物质,内部则是填充非常粗糙的土纸。使用前,将这些易燃物塞进竹筒内,并使其点燃,盖上盖子之后,火折子内部便形成真空。
这些易燃物质一旦隔绝空气便无法形成明火,但也不会熄灭。等到使用时,再将盖子拔出来,用力一吹,火折子内部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而起剧烈反应,并迅速燃烧形成明火。
当然,吹的时候也有技巧,需要突然、短促、有力,送气量要大,这样一吹就着 。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火折子操作简单,制作起来也不复杂,那么在古代,火折子应该是类似于现在的蜡烛那样的照明工具。
其实不然,通过近些年从历朝历代的古墓中发掘的实物分析,火折子大多用于夜行,或富贵人家抽水烟时使用的工具。
简单来说就是,火折子在古代并不算什么稀罕物件,大多数普通人家还是将它当成应急点火工具。
但如果放在军事用途上,火折子则可以充当夜行夜袭时照亮前方道路的必备品。那些富家大户使用的火折子更加稀罕,普通的火折子是用特别粗糙的草纸制作而成。
而高档的火折子,则是用红薯藤蔓浸水泡开,再辅以棉花、芦苇晒干后加入硫磺、松香、樟脑、松香,等众多香料和易燃物质制作而成的奢侈品。
这种火折子点燃之后会散发出氤氲的香味,达官贵人,地主太太们想抽水烟,或者要用到火的时候,便拿出这种高档的火折子将其点燃,也能在朋友和亲戚面前彰显自己的身份尊贵。
万变不离其宗,火折子在古代的用途非常广泛,其制作原理并不复杂,就是我们初中课本上曾经学过的复燃。
此外,普通的火折子存放年限可以达到一年甚至一年半以上,但前提是火折子存放的环境要干燥,器物本体密封完好。
因此,火折子在古代不仅是一件人人都能用上的小工具,还能充当“奢侈品”。富家大户拿它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品,军队则是将它当作重要物资,而普通人家则是拿它当作生活中的必备工具。
可能说到这里,也有不少同学会觉得奇怪,既然火折子如此方便,为何发展到现代社会,这件物品却销声匿迹呢?
首先,火折子是用黄磷、硫磺这种易燃物为主要原材料制作的,但这些物质遇热容易自燃。
其次,不管是黄磷还是硫磺,味道都很冲,即便加入樟脑、薄荷、松香等其他香料,还是无法掩盖黄磷和硫磺的本身异味。
最后,现代科技高度发展,家家户户都有明亮的电灯,光线不好的环境下,还有手电筒,何况手机也可以充当手电筒。火折子使用时还要拔盖吹气,不仅危险还很麻烦。
因此,火折子发展到现代,用处不大,就渐渐地被社会所淘汰。
现在即使那些喜爱野外生存的专业探险家,他们所使用的打火石、打火棒也比火折子更加便捷和安全。而现在大家要用上明火,也可以使用打火机,或者是更加方便的火柴。
就拿火柴来说,它与火折子二者有着共同的点火原理。
1855年,一名瑞典人创制出一种新型火柴,它是将氯酸钾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火柴梗上,而将赤磷药料涂在火柴盒侧面。火柴的使用方法虽和火折子差不太多,可是火折子一直处于燃烧状态,且对存放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
反观使用火柴时,必须要先在红磷上用力摩擦受热才能起火。所以使用火柴点火,远比火折子更加安全便捷,火柴也取代火折子成为今天人们需要点火时的重要工具。
总的来说,古人之所以会发明出火折子这种小玩意,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一方面也是生活所需。
因此,便想尽各种方法,利用手头现有材料,制作出一些简单却实用的工具,火折子就是在这个环境下应运而生。
火乃万物之源,古代平民百姓家中备上一个火折子,在日需要常生火、照明应急时也会更加方便。
而古人仅利用抑制氧气浓度的原理,便发明出火折子,足见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参考资料:《天工开物》《清异录》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