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的变化
小的时候,上学以前的时光大部分是在姥姥家渡过的。
姥姥家所在的村子,三面环水,清新秀丽。村子的周边盘绕着几坐紫红色的小丘岭,山上被茂盛的皂角树、马尾松所覆盖,远远望去,颇有神秘色彩。
那个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这儿的石头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竟会有这样的颜色。这些石头的样子也相对特殊些,村南小丘岭上的石头都象瓦片一样,一块块的有棱有色的,呈长条状或方块状,就象一些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砖块。这样的石头在这个小岭上到处都是,占满了整个的山头,山上根本看不到一点泥土。山坡及山顶的那些树木、花草基本都是从石缝隙中长出来的,虽然看不到泥土,但这里所有的植被长势都很好,郁郁葱葱、密密麻麻,把整个山间,装点的如同原始森林一般。
丘岭的半山腰上,有一片烈士陵墓,在抗日战争时期,埋下了二十几位抗战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其中几位英雄,就是出自这个村子的百姓。
记的每到清明节,村里及附近中小学的学生们,就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这儿的烈士陵墓前敬献花圈。当年学生们在英雄墓前庄严的敬礼、宣誓的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他们虔诚的样子,应该就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如今,这座小小的山头已不见了,现场已被推为平地,建成了一个村委大院和一所小学校。具说,那些暗红色的石头,均是品相特别好的铁矿石,在那几年经济发展期的高潮期,这些石头成为了当地民企小老板争相开采的宝贝,纷纷来此争夺份额。没几年,丘岭的小山头被推平了,而且在山头消失的地方,被挖成了一个方圆数百米的大坑。
再后来,资源被开采殆尽,村委会又带着村里的百姓,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将那个大坑填平,并且申请了专项补贴在填平后的地面上,建起了学校和村委会,那些烈士忠骨,已然不知埋往了何处。
村北,有两座较大的丘岭,应该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小山头,山顶地势平坦,与村南的红色山岭截然不同的是,这里几乎寸草不生,整个山间没有一棵树木,也没有一根小草,山石是层层叠叠的灰色页岩,很多山崖岩石经多年的风华,已成为颗粒粉状,填平了山间的沟沟壑壑,让整个山岭染上了统一的灰白色,当年的村委会就驻扎在岭顶相间的平地上。记忆中的那片建筑,很是雄伟!是一片用青石红瓦构筑起的几十间堡垒式大院,院墙很高,院内的房屋很是高大,远远望去就象是一座建在山间要塞的古城重镇一般。
听老人们说,这里本来就是旧时豪门所建的屯兵古堡。解放前,古堡的主人因躲避战乱,举家迁到了国外,就给当地留下了这么一个硕大的院落。这在当时,这儿应该算的上村子里的标志性建筑了。
解放后,这儿便被村委会接管,成了村子的政治经济中尽。这也是我记忆中最气派的村委会大院,整个院落的管理也是开放式的。每每夏日傍晚,这儿还经常放露天电影,搞民兵演练,很是热闹,也成为了村里那些大姑娘、小伙子,以及小孩子们的玩耍的天堂。
可多年后,当我再次回到村子时,村北的这两个小山头,还有山头上的那个古堡,也和村北的红色铁矿石山岭一样,全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建在平地上的民居。
老人们对这两座小山消失的说法更让我意外,也是因为开采铁矿石,而且这里的铁石价值更高。具说这儿的矿石蕴含的是天然磁铁。而且除了铁以外,矿石中还含有好几种稀有金属,是国内紧缺的战略资源。
我不知道,这些珍稀的,紧缺的资源和当地的老百姓关系有多大,但是能为国家做贡献毕竟是光荣的。于是,村里的老百姓们用行动为矿石的开采给予了大力支持。很快,整个山头被采没了,山顶村里的标志性建筑,也随着整个小山的消失,也不复存在。
村南、村北的山岭消失以后,村里最大的好处就是多出了两块可自由支配的建设用地。山没了,村里在其原址上建起了一片片的校舍与民居,也算是集体土地被征用后的再次高效利用吧。
居说,村里对这两块本已废弃土地的成功利用,还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和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