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人生简书电影想法

成为英雄之后,然后呢

2018-05-04  本文已影响11人  一潇而过
成为英雄之后,然后呢

        有人说:双十一除了清除购物车,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必须去看一场名李安的技术革新大作120帧/4K/3D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可是事与愿违的是我既没有双十一晚半夜起来疯抢商品的习惯,亦无法在宁波找到能支持此项技术的影院感受那更清晰浸入的饕餮视觉盛宴。但是就落后如我而言,看个60/2k/3D的也早已足够,所以我自然谈不了 可以提名奥斯卡的灯光,演员几乎素颜出镜的清晰画面感以及隐身于话剧舞台完全浸入式看表演的震撼。我是个故事控,情绪流,情感咖而已,所以我要跟你说的就是这些,也只能是这些。

      因为晚入场几分钟,所以吃瓜群众如我一开始很难进入故事情节。看了半天才了解到这是部“细腻少年成长记,悲天悯人赤子心”的情感大作。剥去技术的外衣,李安还是很李安。他没有让我们失望,一如既往的。他依然用一种最会触动人心的柔软的方式在表达他的想法。人性、家庭、信仰……他都无时无刻地呈现给观众。他以迂回的一种方式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的残酷,招招触动人心。他让我们真实地浸入,在浮世喧嚣中真正沉心下来,看看当下的美国,当下的世界,此时的比利,此时的李安。

      走笔至此,请容许我小小赘述下故事情节:这个是十九岁男孩的故事。因为家庭的变故穿上军装,他去到陌生的国度,听从长官的指令,把枪指向陌生的阿拉伯面孔。面对男人的莫名咆哮,女人的惊慌哭叫,孩子的瑟缩发抖,他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他因为偶尔的一个被摄入镜头一跃成为国家英雄,而他却目睹了曾经最让他信任的人在他怀里的慢慢死去。他年纪轻轻,他的心却沧桑如耄耋老人。

    所谓人生,也许只是大梦一场,可是梦醒时分该拿什么样神奇的容器安放那凄惶?那目睹父亲被套袋带走的少年瑟缩而怨毒的眼神我到现在都一直一直忘不掉,比利姐姐凯瑟琳送别弟弟那刻的心底哀恸,我们又自以为是明了了几分呢?中途离开了战场的大兵们一进秀场就迷茫:为什么炫目的礼花,火辣的美女,光鲜的行头还有文明的就餐,没有排练就上台的亮相对他们而言更像是一场战事?我想,看过的人都会觉得那场show真的是一场秀:当严肃的搏命战斗被拿来娱乐消遣;当“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而你好不容易贴身肉搏杀了敌人回过神才发现中了枪的队长早已咽气,没有什么胜利可言,大家都一败涂地的感觉一定糟糕透顶!

      记得湘西才子沈从文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要么便是回到故乡。”可是就人性而言,士兵也好,英雄也罢,首先他们是普通人。是普通人谁不想在最好的青春年华里喝喝小酒,唱唱歌,泡泡妹子。即使去汉堡王打工也好,去社区学院读书也罢,至少可以缴税,付保险费,支付医院账单,还可以谈恋爱,结婚,带小孩,看他们长成一个像我们般碌碌无为又自得其乐的人。可对被贴上英雄标签的士兵们而言,这些看似可以被理所当然拥有的琐碎庸常日常却是奢侈品啊。尽管他在有着反战情绪对政府失望的姐姐的鼓动下,在心理医生的良性建议下,有当逃兵回家过正常日子的冲动,特别是猝不及防邂逅浪漫爱情后。

      可是,怎么可以当逃兵?怎么可能当成逃兵?尽管所有的士兵们都有或轻或重的创伤后应激反应(简称PtSD),他们不时回想战场情景会引发极强烈痛苦情绪和生理反应,强烈害怕和惊吓反应强烈等等等等。可是谁关心这个?怎么能不失望:当与你一见钟情的女孩只是爱上你英雄的身份,一听说你要带她走马上头也不回离开时;当想低价买你们故事遭你们拒绝马上贬低你们到尘埃里去的老板真面目暴露时;当队长说要不要回部队反正都没得选择时,当人家刚给你鼓完掌喝好彩一转背轻蔑地称呼你“傻大兵”时,当人家至死纠缠你向你拷问杀人细节时……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别人总老生常谈什么使命感、责任感,批判金钱和堕落。可是护送战友灵柩回国得以中场休息的单纯大兵们却在充满虚假感动和假意崇拜中,在一切粉饰太平的华丽喧嚣中神经脆弱到极点,本能地想到了战场,想到他们即将回去面对的死亡。听一听他们说的吧,那是多么绝望悲凉的言语,让我们闻后不禁动容唏嘘。“让我们回去吧!免得被他们杀死,那才是我们的窝。”

      看到此处,我真的欲诉难言。这是怎样的国家?它不管不顾士兵们真正所思所想,除了伊拉克的石油,他们削尖脑袋想要的估计还有更多。他们看到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吗?美国17%的流浪人口是退役军人,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的160万退役军人中,有45%正在申请残疾补助,33%已被确定为与役期相关的残疾。而这些军人里,20%被确诊患有PTSD或抑郁症,剩下的80%不愿意进医院,不愿意看心理医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

      天下还有比这个更悲惨的事吗?既让英雄流血又让他们流泪,大兵们的国家就是这么回报帮他们捍卫安全的有功之臣的吗?不过没关系,愚蠢的当时民众不懂真的没关系,李安导演深深了解就可以,观众如你我看懂感慨也该欣慰了。记者会上,李安说:“军人被告知如何在战场上生存,却没有被告知如何在战争后生活。”这样的人群显然已经是大悲剧了!可是比利·林恩们呢?他们连这样的选择都没有,尽管双手沾满鲜血,那鲜血显然已经分不清是敌人的还是战友的。尽管青天白日,和平现世都能时时浮现战争梦魇,可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也只能是回到他们并不想呆一辈子的沙场,日日与硝烟鲜血爆炸声为伍,枪杀的却可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无辜平民,并在之后的无数次的自我审视里回忆那些消失在他手上的生命。

      毋庸置疑,李安拍的从来都不是故事,而是情绪。一个个鲜活饱满,甚至矛盾重重却真实无比的人。是他们的选择,和别无选择。他们认了命,这是他们的人生,选择了就必须继续面对的人生。关于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已预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是这样的勇士,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

    可是,让我疑惑的一点是,李安导演看似悲观,又暗含乐观。他说:“这个一个关于爱、勇气和忠诚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终于在这世界找到了他的一席之地。”可是令我无法苟同的是,这样的一席之地真的好吗?那些比利·林恩们生命中的无法承受之轻,那些由于战争引发的伤痛、成长和失去,那必须面对的满目疮痍和人心险恶,那无法摆脱的宿命式结局……

      不用怀疑,“有心人天不负”这一点。幸亏最后他们能想开,能超越自己。记得他们曾经的上级说过这样的话:“他们为之奉献的,不一定是国家,不一定是上帝,是任何大于自身的东西。”所以既然不能好好回到故乡,那就勇敢战死沙场吧,这也是士兵们的荣光。

      只是,说这样话安慰着大兵们的我也未免心虚,因为我也万分不确定:这千疮百孔的惨淡人生,什么时候它会变得好一点呢?而我们也别无选择,因为“We must love this poor earth.for we have seen no other. ”(我们必须爱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因为我们至今没看到过另一个。)

成为英雄之后,然后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