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

《摩擦力》一课评析(仙台学区)

2021-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听雨轩1号

        3月19日,在仙台中学参加了主题为“聚焦核心素养  提升学生能力”的区域教研活动,廉村镇中的权俊珂老师和仙台镇中的徐凯歌老师对《摩擦力》一课作了展示。仙台学区13位物理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并积极参与交流研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从“课时及内容的设置”、“新课的引入环节”和“实验探究环节”简单分析梳理如下:

一、课时及内容的设置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比较抽象,学生难理解,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两位老师都是把这节课用一个课时,完成了一部分内容,虽然都把重难点知识展示出来了,但由于内容较多,分析讲解不是很透彻。所以建议在设置课时及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及学习力合理安排课时及内容,不要局限于教材安排,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资源进行授课。鉴于本节课两位老师的授课情况,可以把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可以把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分类、三要素(特别是方向和大小)作为第一课时,重点突出摩擦力的概念及三要素;把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作为第二课时,这样把重难点分散,学生学习起来不会那么吃力。

二、新课的引入环节

        两位老师均利用了“筷子提米”实验及视频、学生活动(左手压右手放在桌面上做相对桌面的运动)、徐老师播放视频:两辆大卡车拉书页相互叠加的书,学生通过观看,感到非常震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探究欲望,效果甚好。但两位老师对这些现象的分析不多,没有把这种设计的作用最大化。建议根据前面学过的力的作用效果及二力平衡的条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从而找出与拉力相互平衡的力的存在;在学生感知摩擦力存在的同时,让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摩擦存在的实例,找出这些实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从而对摩擦力进行分类。在总结概念时可以结合典型的事例,比如“筷子提米”、“匀速向上爬杆”、“匀速向下爬杆”等分析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从而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这样的设计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的,达到了知识的相互联系及其应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三、实验的探究环节

        两位老师采用分组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动手经历实验的探究过程,效果较好。但由于时间紧张,课堂容量大,每个小组探究的任务不同,然后小组进行展示,达到组间交流的目的。如果第二个课时讲述这部分内容,时间就比较充分,每个小组都可以把影响因素全部探究一遍。比如:探究前的猜想,可以结合第一课时的摩擦力的大小测量来进行,因为学生在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时候,知道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测量出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有的小组把木块平放、有的小组把木块侧放;有的拉的快、有的拉的慢,有的木块上面放了钩码、有的木板上放了毛巾等,学生根据这些情况可以进行猜想,然后根据猜想进行实验的设计,因为多个因素影响一个物理量,所以学生会联想到前面学过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出每种情况下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使学生真正经历整个实验过程,对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另外,两位老师在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面做得很好,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