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教学改革的深化2020-11-03

2020-11-03  本文已影响0人  教育小硕

一、如何提高教学的站位,我希望大家能考虑到三个“超越”。

第一,超越学科

摆脱学科本位,重点在于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现在,无论是修课标还是编教材,都存在一种现象——学科本位。”我们的关注点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而非学生本身是否喜欢学习、会学习、能学习、坚持学这样的学习品质。

第二,超越教材

教材是共性的内容集合,而我们的孩子是与众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的距离,让“固定不变”的知识为“动态生成”的与学生生活认知紧密相联的学习内容。“因为教材的内容是经过概括提炼,通过找到共同点后编出来的,而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样的,所以超越教材要求我们一定要将教材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联系。这也就是我们当前在提的“真情境”、“大任务”等。”

第三,超越课堂

不局限于孩子们在课堂学习空间的成长,更要为他的未来发展谋划。

二、如何找准教学的定位

第一,紧扣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

是要围绕素养来组织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要把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打通,学科逻辑是知识和认知逻辑,而生活逻辑是与学生的现实情感经验相关联。

第二,尊重学生的学情

“当下我们要在讲标准时,警惕标准化。如果什么都统一规范,会导致学校没活力、课堂没活力,学生没精神,要对照学情,尊重个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和特点。

第三,相信经验但不依赖于经验

三、如何落实到位

第一个“转化”是指课本和现实之间是否实现了相互转化

即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内容,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也实现这样的学习成效。

学的是死知识还是活知识,“学科学的目的无非是用科学去解释一个现象、去描述一个现象我们在课堂上学了半天时间,目的就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时,能够对现实社会做出解释、预测和改变,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要从现实回到课本里,看我们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经历,变成教育的资源和手段。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在现实中是否能概括规律、找出规律,而不是简单地学完知识就万事大吉。这就是课本与现实之间的相互转化。”实现课本与生活的融合贯通。

第二个“转化”是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转化

“高度概括的思维型教学”更加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让学生从生活出发,能够从具体的事物和问题中去归纳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我们还需要学生用所学的抽象的规律概念去解释现实和生活,更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问题

“”所以我们如何通过具体的现象、事例去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用学到的抽象概念、用案例对现象予以解释。换句话说,小朋友学了一个概念后,能不能用他的话或凭借他的生活经验讲给别人听。”

警惕数字化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要尤为关注学生由具象到抽象之间的转化。

“当下教师使用的很多教学手段,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由具体到抽象阶段的思考过程。过去,孩子可能需要想象,而现在,若我们直接把过程展示出来,孩子就没有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了。如果过度用媒体手段来助力教学,我觉得是有一定风险的。

但我不是反对现代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我们融合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去认知世界、去思考,而不是替代孩子,压缩他的思考过程。所以我们要注意实现抽象和具体之间的转化。“

第三个“转化”是问题和答案的相互转化

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能力,找到问题的答案。但如果仅限于此,科学创新就会失去原动力。为什么?因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当下而言更关键。

反思当前教学,我们常说“三多三少”:

解决其他人提的问题多,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少;

解决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多,解决开放性的问题少

解决单一要素或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多,解决条件不良的或者条件不确定的问题少。

面对“三多三少”,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形成一个良性的、闭合的循环——由问题解决出答案,由答案提出新问题。这才是我们培养能力,落实思维型教学的基本表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