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万卷书简友广场

读《在庐山遇见王阳明》(js041-r2418)

2024-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木叶已秋

2024年3月,读了奔跑著的《在庐山遇见王阳明》。

那日在图书馆初看到此书时,以为是专门写王阳明的,故将其纳入了囊中。

其实,《在庐山遇见王阳明》是奔跑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22年1月。

作者奔跑,此前不太了解。江西修水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驴友,现居北京。

民间自助旅行早期倡导者,企业高管,长期坚持旅行与写作,在各大报刊发表作品数十万字,足迹遍及中国老少边穷地区和20多个国家。

出版有旅行文化散文集《面朝大海 烧水煮茶》,作品见于《博览群书》《散文》《苏州杂志》《天津文学》《旅行家》《光明日报》等。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旅行文化散文作品二十八篇,分为八辑:春天再启、江右乡愁、苏州记、岭南岭南、苍茫西北、放逐云贵、冀鲁之间、旅行者说。

作者以清新隽永的文字、多重变奏的叙事,咏叹了华夏山川秀美和历史变幻,探究了诸多精英人物或族群命运转折背后的文化密码。

书中记录了作者走南闯北,在旅途中回望历史烟尘、心系古人踪迹,在行走中的所思所想,通过深情咏叹历史文化名人的命运曲折和时代背景而诉诸文字的感慨。

作者以行踪带领读者遨游华夏山川,神交历史名人,品味人间烟火味,并在历史和人文的多维空间中引发共鸣。

文章风格可说综合了徐霞客、余秋雨、王春瑜等各家所长,又能不拘于一家一式,显示出一种知识饱满、情感真挚、文字清通、收放自如的格调。

从此意上讲,奔跑的文字可说是他自己的“奔跑体”。

作者“奔跑”于长城内外,岭南塞北,闯关东,走西口,大漠戈壁,天涯海角……

朝着自己心仪的古人进发,也向着心动的友人靠拢。

因为彼处有朋友,而去访古问贤;又往往因为访古,而结识到新的朋友。

作者追寻山川之胜,欣赏文化之美,发现历史之幽,感受人间真情。

书中将自然、人文、历史、社会紧密融为一体,纵横捭阖,出入自由,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又超越了一般游记体散文的写法,令人耳目一新。

在该书中,奔跑所写的都是令他心心念念、百般牵挂感动的人和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做一个伟大灵魂的追寻者”。

做一个伟大灵魂的追寻者,内心总会充满喜悦。

奔跑用历史和文学构造自己的“叙事”。

在《淳熙十三年春》《田园将芜胡不归》《苏州的乡愁》《端午祭》《放逐者的土地》《寻武者不遇》《青藏的短歌行》等篇章中,无论远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如屈原、伍子胥,宋明年代的苏东坡、陆游、王阳明,还是一个老同学,生意上的一个老伙伴,旅行中结识的一个小朋友,只要一经他的描述,则立刻鲜活起来。

“因动了心,就止不住脚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造访,吃了鸡蛋还要见到下蛋的母鸡,直到把一个人的行止全部搞清楚,方肯罢休”。

他写苏东坡、写陆游、写王阳明、写李小龙,乃至连篇累牍地写友人陶文瑜、写苏州、写岭南、写西北,实是一种“问学之道”“交友之道”,加上诸多的“哲理之思”和掏心窝子的“体己话”。

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如身临其境,并为之感动。

该书也大致道出了奔跑关于旅行的一些核心观点,却不局限于旅行,从中大致能看出作者写作“奔跑体”散文的动因。

旅行特别是“人文主义的旅行”,是为了“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见天地”是因为: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

王道本乎人情。“见众生”,是说在天地之间,还有人、人群、族群,还有社会、风俗和制度,都是我们在路上要去认识和理解的。

作者结合自己的旅行经验,提出一场人文主义的旅行,至少要做好:

“尽量融入本土”“要有一个框架”“要有点全球视野”“要与阅读、写作紧密结合”等四个方面的准备。

书中还道,要“去理解遇见的人与事”,“在普通人身上看到大时代”,“思考当代主题与当下生活”。

当然,这些话显然不能简单当作“旅行方法论”来看,而应根据读者自己的思维和特点,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

《在庐山遇见王阳明》也体现出奔跑的独立思考精神。

作者特别关注一些历史人物命运逆转的关键时刻,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探究其中可能的情境与奥秘,读起来引人入胜、震撼心灵。

有的人既生活在当下,又生活在某种高处,他们能把柴米油盐的日常,统统过成“风花雪月”。

人本身只不过是一个事件,它只能发生,却无法给自己做出任何判断,判断人的,始终是他人。

“居不幽者,去不广;览不远者,怀不畅”。

遗憾的是,世外桃源并不存在,故乡再好,都是用来“出发”的。

要做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法在心中,无处不道场。阳明学说的逻辑起点: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人人存良知,不因愚而减,不因愚而增;愚与贤的区别,只是因为“良知”是否被“私欲”所蒙蔽。

《在庐山遇见王阳明》对于“散文”这种古老的非虚构文体,作者也有匠心独运之处,其文笔恣肆,含蓄隽永,令人不忍释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