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动机》:如何使外部激励变得持久有效
通过阅读书籍我们知道,外部控制也是一种激励形式,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外部激励。
如果为了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我们会通过外部奖赏来激励他们,可当外部奖赏消失了以后,孩子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可见,外部奖赏的效果并不持久。
假如我们必须要用到外部激励的话,怎么才能让它变得更加有效呢?
一、让被激励者理解行为与期待的结果之间的联系
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行为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有时候一种行为也会产生多种结果。
比如,晚上熬夜,导致第二天上班迟到。熬夜即行为,迟到为产生的结果。
就像俗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我们会经常跟孩子说:“要做一个乖孩子”。但孩子不会明确知道什么叫做乖,什么叫做不乖,或者“乖孩子”的界限在哪里,孩子必须要表现的行为太模糊,通常很难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具体要求,他该怎么做,才是你想要的“乖孩子”。
所以,要使外部动机成为激励因子,就必须明确应该做出哪些行为,以及它们将会产生哪些结果。
二、激发对方的胜任感
1.要让对方自己感知到有足够的能力来从事这些行为,以取得想要的结果。
感到自己胜任,是人们获得内在满足的重要方面。
比如,孩子们的好奇心(学习的内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们需要在与自身的世界打交道时感到胜任。
简单的任务并不能产生胜任感,需要遇到(最理想的挑战)的时候才可以。
挑战的难度不应超出最近发展区,同时,挑战必须伴随着自主的支持,而不是控制。
作者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对胜任与自主的共同追求。即胜任+自主=幸福。
当有胜任感,却没有自主感时(如能力很强却不喜欢学习或工作),当个有能力的"棋子”,这样并不能提升内在动机和总体幸福感,容易导致不健康的情形,比如抑郁。
所以,同时感到胜任和自主,将会激发更大的活力、动机和幸福感。
2.要想让对方获得胜任感,我们还需学会非控制性的赞美
赞美和表扬也有双面作用,而出发点是否控制是赞美产生效果的关键。
表扬对方并且说为什么,这就叫非控制性赞美。
控制性的赞美常常采用“如果你下次再这样继续就更好了,大家会更高兴"、“如果你能……,我就给你……奖励”这样的话,控制性赞美通常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非控制性的赞美则采用“你今天做的这件事让我很感动,我觉得你长大了"“你收拾完了所有玩具,房间里非常整洁。”这样的话。
非控制性的赞美,就是真心表达你所感受到的东西。这种外部激励能够有效地提升对方的胜任感,让对方更加愿意产生由内而外的动力。
为了不破坏内在动机,就必须尽力减少控制性的语言、控制性的方式,以及自己控制他人行为的意图。
三、用支持自主的方式提出批评
当你听到别人说你表现不佳时,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是自责?是逃避?还是防御呢?
书中讲了一个护士输液失误的案例,大家讨论着如何给这个护士做反馈,学生们一致认为,要介入这件事情,告诉护士这个问题不容忽视,并指出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以及谨慎行事的重要性。
但作者认为这样的评估会削弱人的内在动机,他没有先入为主的进行批评,而是让护士总结一下,听听她的想法,想想以后会怎么办。这就叫支持自主的方式提出批评。
给一个选择的空间,让对方更容易找到内部的动力去改善。用关注行为而不是关注人的方式来表达反馈,更能高效解决问题。
写在最后
经过以上的阐述,我们知道了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的重要性,也懂得了激发胜任感和正确评估反馈的重要性。
所以,你学会如何使用外部激励了吗?